English

用优秀童谣儿歌滋养美好童年

儿童文学特别是儿歌创作,就是要给孩子亲切感,让孩子自然认之,不生涩,不拗口,永远藏在记忆里,随时都可以自由诵之。

和时代签订"何为小说"的契约

置身于这个时代的我们隔三差五发朋友圈,关注有没有人点赞,这和郭有才的行为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是一种向外超越的冲动。

戏剧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

戏剧需要建立起观演关系才能够成立,如果观众没看懂,那么观演关系就不成立,创作者期待的与观众对话的情境更是无从谈起。

《朝云暮雨》:何以直面多舛的命运

“老少试婚”这一伦理话题无疑彰显出艺术的解放性。这不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无端揣测,也并非将现实伦理道德抛诸脑后的肆意妄为。这恰恰是将人之为人的原初本性和盘托出,一反善恶“二元对立”的独断论调。

《美国内战》叫《报道美国内战》或许更贴切

在这部新作中,加兰就是用电影镜头来拟合新闻报道,称颂以李为代表的老派战地记者,但同时又抛开了战争的正义性,不着善恶地聚焦人性和专业性,最后落到了有关“新闻报道本质”的反思。这种模糊的立场对于主流观众来说,其实是一种挑战。

闫 伟 白昕桐: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庆余年》系列作为架空历史的古装剧,最值得称道的是用一个高度虚拟而又圆润自洽的故事世界,隐喻和照亮了现实中的社会与人性。其通过凝练超越时空壁垒的普遍价值,与现实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对应和互文。

档期太拥挤,因为国产电影的一种依赖症

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片方、发行商、院线乃至整个行业共同参与,破除“档期依赖症”,坚持“内容为王”,确保优秀作品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观众;同时,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科学、精细的发行模式,让更多电影能在适合的时机和平台上绽放光彩。

《走走停停》:以还乡逃避倦怠,抑或作为救赎

这部电影在应对现实议题上做到了“治愈”,却远离了“深刻”。它讨好了需要慰藉的灵魂,却丧失了有效反思的锋芒。吴迪作为倦怠中年人的代表,除了表现出虚假的松弛感,并没有带来更长远的情绪价值和思想内涵。

细节像璀璨的星,分布在文学世界的夜空

对于小说来说,细节有重要作用。它引发悬念,深化主题。“细节”不仅塑造栩栩如生的虚构世界,且保证对世界的真实性理解,强化作品与世界的联系。它像璀璨的星,分布在文学世界的夜空。细节以具体写抽象,以琐细经验写精神形状。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何以常葆青春

现如今,“昆曲热”已成常态,但象征着昆曲青春永存的青春版《牡丹亭》的知名度也并未降低,只要一提到戏曲改革或者经典传承,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到这个案例,它的成功已经成为其他戏曲在当代发展的良好范本。

当代情感观照下的仙侠叙事经纬

浮沉20年,故事从少年成长到轮回虐恋再到强调女性力量,这中间最能画出的其实是受众群落的文化和情绪价值变迁。体现了精品剧的外观表征并呼应着当下国风审美的流行,增进了仙侠剧的感染力和东方审美辨识度。

把科技赋能转化为艺术丰盈

互联网自身的交互、沉浸、虚拟等特征,也随之迁移转化,影响着网络文艺的审美表征。一方面,要将新技术的优势通过创作生产渲染和强化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将新技术吸收和融合进审美特性中,以艺术的显性取代技术的显性,最终达到新兴文艺形态的稳定和成熟。

卖不完的演出票该打折吗?

演出市场持续丰富活跃之时,该不该让票价随行就市?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适量推出打折票能形成口碑推广,有助于节目“破圈”。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打折无异于饮鸩止渴,伤害的是核心消费群体。舞台演出是文化产品,花钱少的人不会珍惜。

“素人写作”的流量密码与转型困境

“素人写作”主要指非职业作家的写作。相对于一些职业作家“写作即生产”的状态,素人的写作往往是生产之中挤出来的生活表达。许多素人作者并没有整块的文学时间,因为他们要为繁复而忙碌的工作或者家务操劳。但他们却始终保持敏感的观察与自觉的体悟。

陈建忠:舞台艺术创新还需向生活深处开掘

平凡日子里的悲欢离合,每个人的梦想希冀、生活的热浪蒸腾、时代的气息涌动,都可以成为舞台上最生动的表达。向生活深处开掘,是创作的法宝,也是摆脱内容同质化、人物扁平化、表现单一化的最根本办法。

空有废土搭台,没有好戏登场

除却敷衍的剧情设定,动作场景也少了暴烈的真实体验感。

自然幽默道出生活真谛

比起打鸡血的励志片,《走走停停》更像我们感知到的真实生活。

拷问人性,反思人生

聚焦的是大众的需求,回应的是时代的情绪,反映的是社会的现实,开掘的是内容的深度。

重构鲁迅经典,激发“向上走”的力量

很好地把鲁迅原著中的心理独白转化成为锡剧舞台上的戏剧呈现。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悲剧时代的生命哀歌

这本日记留下珍贵的历史,帮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罗马尼亚社会生活一角,审视那个特殊的时代。

大唐气象与文士风流

文学不仅要让读者看到它记录下来的某些社会情状,更应当充分显示创作者的个性,让读者看到活生生的人。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