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安仔
展览: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
展期:2025.3.30-6.15
地点:泰康美术馆
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蓬勃的时光,一切都是崭新的,太多新鲜事物涌入生活,思想、商品与艺术都是。在泰康美术馆举办的“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中,我看到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和画面,这些画面像一个个定格,呈现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面貌,同时也致敬着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勇于变革的创造者。
80年代:艺术的启蒙与勃发
走进展厅,地面上的词语提示观众,展览不是以线性时间为线索,而是从人的感受出发,策展人以悠扬、热烈、温暖、活力、深沉这些词语,高度概括艺术作品在时代语境下提供给人的情绪与情感。
第一个展厅正中摆放了一件罗丹雕塑《思想者》,是展览中“唯二”两件外国展品之一。这件青铜雕塑创作于1903年,由罗丹御用铸造厂制作。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思想者》被知识界赋予启蒙意义,承载着对“思想尊严”的朴素敬意。这件作品也是整个展览前半部分的引子。
袁庆一 《春天来了》 1984 布面油画 170×189cm
《思想者》左手侧的墙面上,悬挂着袁庆一于198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春天来了》。画面中一位穿着高领毛衣的男青年侧身转头望向窗外,窗外隐约露出春天的嫩绿,写字台上翻开的书本和青苹果,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后一代青年奋斗和期待的映射。
整个画面的中心并不是男青年,而是一个煤炉子,长长的烟道纵向贯穿画面中心,让这幅现实主义作品有了超现实意味——胡同平房的旧日生活用品和高层建筑的反差、有人物却没有人物面庞的疑惑、单调室内陈设和户外欣欣向荣的对比,这些都让这幅画带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春天来了”不仅指向季节的更替,更寓意了社会和人们心中对美好春日的向往。这幅作品在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时引起轰动,被视为“85新潮”的重要先锋之作,也是上世纪80年代反映人们心理变化的重要时代作品之一。
姚经才《憧憬》1983 银盐纸基手工上色 29×23cm
在“欢快”这一主题中,姚经才的摄影作品《憧憬》非常引人注目。它虽然尺幅不大,但画面中女孩气血充盈的面庞、明艳的民族服饰和头饰,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姚经才从1938年便在上海中国照相馆当学徒,中国照相馆迁至北京后,姚经才担任经理,他以为国家领导人拍摄标准像而闻名,特别是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标准像,成为广泛流传的经典之作。
相信很多80后都见过父母当年手工上色的婚纱照,这幅作品便是采用银盐相纸冲印、手工上色的方式,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痕迹。手工上色不仅考验摄影师的摄影技术,更对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这幅《憧憬》画面中的女孩唇红齿白、眼神明亮,脸上流露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之情,这种柔和艳丽的手工上色效果,使人物散发出理想化的光彩,观众今日看到仍能被其中真诚的笑容所感染,仿佛穿越时空体会到当年人们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心情。
90年代: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实验
“未完成的时间”这个主题,揭示着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艺术也随之呈现出多种面貌,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是艺术实践,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仍在持续。
上到二楼展厅,同样在展厅正中间,摆放的是1776年首版的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这件展品与一层的《思想者》形成了呼应关系。《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亚当·斯密在书中探讨的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理论,成为经济学界理解市场经济的重要依据。
段建伟 《麦客到来》 1994 布面油画 180×150cm
段建伟的大尺幅布面油画《麦客到来》创作于1994年,他的画笔下没有宏大叙事,只呈现生活的真实质感。画面中前景是正在谈价钱的麦客与农民,背景是金黄的稻田和收获的场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乡村出现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象,老实巴交不再是农民的代名词,他们大大方方地谈价钱,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画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并把他们的形象用画笔记录下来。段建伟的画风完全不是主题性创作的写实严谨,画中人物线条圆润,有很明显的朴拙感,画家不再为了表现主题而绘画,而是画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与《麦客到来》并列悬挂的是忻东旺创作于1996年的《客》。画面中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客厅内,坐着一位表情动作拘谨的男人。他头发略显蓬乱,身穿白衬衫,脚穿白袜子黑布鞋,两手紧张地握在一起。最细节的一点是,这位客人的后腰处露出一点红色布腰带,很显然,这一身也许是他为进城走亲访友特意置办的,只有红腰带透露了他的日常生活。显然,他的穿着与精美的地毯、丰富的书籍杂志、漂亮的布娃娃有些违和,这样的环境使他显露出拘谨无措。
忻东旺 《客》 1996 布面油画 132×108cm
《客》描绘的是艺术家的一位远房亲戚名叫建军,当时要进城找工作,到忻东旺家里求助,艺术家敏锐地捕捉了人物的情绪,并把它表现在画面中。驻足画前,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建军的窘迫,嗅到他身上的汗味。忻东旺对建军的描绘,给人以巨大的情感冲击,同时以人性的温暖和真实的交流表达,化解社会发展给人带来的尴尬。
除了架上绘画,中国当代艺术的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丰富多元。通道上展出了一幅蔡国强于1994年创作的《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计划(手稿)》。蔡国强曾担任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焰火总设计师,他的“大脚印”曾惊艳了全世界。
1993年2月,蔡国强在甘肃嘉峪关以西的戈壁荒漠里,沿着长城的西端布置了10公里长的火药导火线,于黄昏时分引燃。这条长达一万米的火龙在戈壁滩上熊熊燃烧了约15分钟,远远望去宛如长城的延伸,场面极其震撼。蔡国强以长城和火药这样典型的中国符号,创造出面向宇宙的艺术宣言。
展览中这幅1994年的手稿,其实是把那次爆炸现场的火焰痕迹“定格”在了纸上。火药在纸上炸开的痕迹黑灰交织,如缥缈云烟,又如历史烧灼的印记。这种跨媒介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当代艺术中是非常前沿的尝试。今天再看这份手稿,它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记录了一场不可复制的艺术实践。
以《思想者》和《国富论》带出的42件展品并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貌,但我们可以借此管中窥豹,洞见时代发展与艺术的共振,看到那些生机勃勃的人。这些作品如同时代的传感器,记录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情绪与文化氛围。笔触间的温暖、色彩中的活力、装置里封印的力量,都成为唤醒观众情感记忆的媒介,重温那个时代的艺术与生活。(图源/泰康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