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肖亚平
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对其优与劣的评判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部分人时常以画家的头衔、职称、名气等附加因素去判定作品的优劣。
其实,画家有没有头衔与作品的优劣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画家一旦有了“主席”“院长”“会长”等等头衔后,不仅自然而然地被部分人认为作品是高水平,而且画价也会一路飙升。正因如此,各类协会、画院、画会的重要职务成了部分画家角逐的目标。殊不知,当一个位高权重的画家一夜之间从巅峰跌落到低谷时,伴随着画价的一落千丈,往日在一些人眼中的所谓“好画”似乎就失去了价值。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应该说,以头衔大小去评判作品优劣产生的后果是:画家位尊势重时,滥竽充数的作品会受宠,而画家一旦变得头衔低微或无任何头衔时,往往会出现对优秀作品的误判。
在许多人眼里,总认为一级美术师比二级美术师水平高,教授比讲师的作品优秀,有职称的画家比没职称的画家画得好。可以肯定的说,高职称的画家中不乏大批优秀作品的创作者,但并不意味着低职称甚至没职称的画家作品都是低水平的。因为作品的优劣只是美术专业晋升职称中一个小小的加分项,如作品参展、获奖可以获得一定的科研积分,但它不是决定职称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以晋升美术类教授职称为例:学历、英语考试、教学任务、备课材料、指导学生作品获奖、在规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主持规定级别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次数……,这些考核项目是否达标,才是晋升教授职称的硬性指标。前几年网上疯传的一篇文章《金牌顶个屁用》,就反映了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牌奖画家的心声,即:作品的优劣在晋升职称中所起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说,职称高低与作品的优劣是不能划等号的。
优秀美术作品的诞生可能来自名家,也会出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辈。即使名家作品也未必件件是精品,就如一块麦田里长出来的并非个个都是颗粒饱满的麦穗是一个道理。我们早就看到了美术界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一朝获大奖,享用一辈子”。因一幅作品在全国美展获大奖而一举成名,从此身价、画价、头衔、名气等随之暴涨,此“名气”所产生的影响力足以让获奖画家享用一生。但此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创作出任何超越自己获奖作品者不乏其人。而由于人们对“名气”有着一种与生俱有的膜拜心理,因此,“名气”也常常影响到观赏者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判。殊不知,名气的成因也是五花八门的,既有以作品实力形成的名副其实的名气,也有以虚假画价、标榜吹牛等歪门邪道形成的泡沫名气。况且,还有以著名作家、艺人、节目主持人的“名气”混迹画界者大有人在。如果以这样的“名气”去认定他们作品的优与劣,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也许有人会说,用国家级美协会员的身份去评判作品优劣,是不是比较靠谱一些?其实这样也行不通。因为在会员中,有以作品创作成果加入协会的画家,也有以理论研究、专业教育、组织管理、新闻出版等成果加入协会的不同身份人员,在他们中间不乏绘画发烧友。所以,我们仍然要针对具体作品去作出优与劣的评判,而不是只看美协会员身份。经常会听到一些理智的藏家这样说:“我收藏的是作品艺术价值,而不是画家的头衔和名气。”其一语点破了评判美术作品优与劣的天机。
邢庆仁国画《玫瑰色回忆》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陈海宁水彩画《和谐的记忆》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时,两位画家从美院毕业只有两三年,而罗中立油画《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时还在上大学……这些画家在当时既无头衔、职称,也没名气,作品之所以能获国展大奖,完全来自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
可见,唯有高水平的作品才是硬道理。不迷信头衔、职称、名气等附加因素,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独立地去评判美术作品的优与劣,才能避免陷入种种误区。(肖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