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 舟
标题可能造成了误解,我不是想说这部片烂,虽然它也并不太好,我想说的是它其实拥有一个很好的起点,却始终未能跑上我预想的那条更为别致的轨道。作为一部将“有病”挂在名头里的影片,它过于正常了,或者说过于常规了,缺乏“跳脱”的亮点和想象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片都“标配”一个特别长而拗口,且令人不明所以的片名。《有病才会喜欢你》的片名(英文片名是“LOVESICK”)还算有趣,像一句恋爱中的人儿放的狠话,又像一个精神病人的爱情自白,走进影院前我臆想会看到一对牙尖嘴利、口嫌身直的“对抗路”小情侣,或者一个被单恋、暗恋、多角恋虐到精神恍惚、胡言乱语的重症狂想者,可惜都没有,就是一部超级常规、每一步都在意料之中的台湾校园青春片。
就连“病”也缺乏想象力,不是一种“隐喻”,而是真的病了,女主角罹患癌症,嗯,一部校园青春绝症片。这我都忍了,可是看到女主患的是青春疼痛文学中美丽女主最高发的白血病时,我不得不吐槽影片主创的惫懒。现在霸总们都不一定姓顾、姓叶、姓魏了,女主角居然还在得白血病。编剧甚至都懒得多翻翻医书,发掘一些新奇特的罕见病,给观众拓宽一下医疗知识面。
影片的剧情设定就是一个没病装自己有病的男孩和一个有病却装自己没病的女孩相遇相爱了,如果就这种有病装没病、没病装有病的特殊错位,充分展开故事,其实也算别致,遗憾的是,影片再一次与可能的精彩擦身而过,它躲开了自己可能最独特、最可能出彩的那一部分,而随类型的大流,汇入到最通常的那种故事中,像一股涓流入海,再也看不到自己。
一个患有白血病休学治疗一年后进入康复期的女孩看见一个到处宣扬自己罹患胃癌的男孩,从同病相怜生出关注,继而发现男孩的可疑,怀疑他在装病,按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她应该对男孩设置很多考验与测试,进而早早识破男孩的秘密,知道他是在没病装病。
作为一个挣扎于生死一线的病人看到居然有人没病装病,女孩的情绪自然会有起伏,可能从最开始的愤怒到之后的好奇,再到慢慢去刺探、探究这个男孩“为什么这么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却一点点地发现,男孩玩世不恭、嬉皮笑脸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伤痕,原来他的父母死于一次火车翻车事故,他是整个家庭中唯一的未亡人,他心底里认为自己也该一起死掉,才会如此地轻贱自己的生命,不惜拿绝症来诅咒自己。女孩从初始知道男孩患病的那种惋惜,到知道真相后的心疼,她对男孩的感情也一步步变深。
以上说的这些,并不是影片所讲的故事。
只是,我根据影片所提供的设定信息,脑补出的一条故事线B。
真正的故事线是女孩居然真的被男孩所骗,最后纠结的点落在了男孩要不要对自己撒的谎坦白,女孩知道自己受骗后要不要原谅男孩。跟无数影片撞脸的故事线!
这也是豆瓣5至6分影片最常见的一种剧作症候:精彩的或者还不错的初始设定,只是开局惊鸿一瞥,随后便渐渐跑偏,眼见它滑入最庸常当然也是最好写的轨道。很多时候,故事写得顺不是因为灵感之神眷顾,而是因为类似的套路看得太多了,疲惫不堪的大脑放弃自主工作时,那些烂熟于心的俗套便“行云流水”地从笔头自己流淌出来了。
因为剧情变得很常规,进而人物也变得很常规。如果围绕“装病”这个原始设定,一个装病的男孩能够为装病做到哪个程度,也就是能够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自厌自弃到哪个程度,其实有很多细节可以展开,随着这些具体的细节一点点展开在银幕上,观众慢慢就会从笑到沉默甚至到流泪,因为看到了男孩早已破碎的心。
女孩也一样,一个得过绝症进入到三年关键康复期的女孩被塑造得太平常了,影片只赋予了她吃粥样食物、随身携带消毒水这些非常表层的特征,而关于她的性格、她待人接物、她看待生死与世界的态度,这些更深层的人物特征却并未触及。
男女主人公所有的背景故事都只停留在设定层面,而没能真正内化成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性格特征又是怎么在人物的互动中呈现出来,又是怎样影响到故事的走向,让它变成一个跟其他故事不一样的别致的故事。如果故事或人物的设定无法发挥这些作用,那么它就只是一个无效设定,或者一个执行效率很低的设定。这也是大多数中等偏下剧作最常见的问题,看人物设定那页,精彩奕奕,目不暇接,可是人物一进到故事里,所有精彩的点都不复见,又变回一个平平无奇的某某某。
最后,说下演员,《有病才会喜欢你》中的脸孔选取也相对常规,男生是蓝正龙、许光汉系的五官大而突出的东南亚运动风男孩。这种集鬼马、搞怪、不羁、反叛为一体的男生,好像已经成为台湾青春片里面最普遍特征的男主设定。女生则是一张桂纶镁系的脸孔,整张脸留白比较多,眉目清淡,眉间距比较宽,相对比较平淡寡净的一张脸,只有鼻梁高粗直带来些冷感和叛逆感,这样一张如静水如白纸的脸,确实会让人想去捡起一块石头砸进去,提一桶墨泼上去,看看能改变什么。男女主角不是不好,只是最近这种类型的多了,给予不了观众太多新奇。
个人觉得青春片跟其他类电影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选择一张合适的演员的面孔至关重要。如果在一部青春片里,能找到一张能够描绘、呈现或者凝聚创作者所有的关于青春信息的脸孔,这种成功压倒一切。《情书》里那张压倒一切的面孔是飘扬的白色窗帘下的少年柏原崇。当导演找到那张脸,当镜头对准那张脸的时候,这部青春电影最成功的那一部分已经完成了。所以,侯孝贤才会那么执着地等待辛树芬吧。还有《牯岭街》小四的那张脸,后来《蓝色大门》桂纶镁的那张脸,都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
走出影院,我还是满足的,虽然眼前的这部影片不尽如人意,但我脑补出来的那部还可以。(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