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动不动视如今网文商业卖点和节奏于无物,作者和读者看完都得死不少脑细胞流不少眼泪,放到今天大概仆街仆得根本写不完一半;而论文学性,即使放到实体出版界,其价值也并不是一个通俗文学的帽子可以桎梏。
2003年,起点首创推行了VIP会员订阅制度并作为唯一可行的网文收费商业模式活了下来。免费共享的网文爱好者社区时代从此风流云散。此后幻剑、17k、纵横诸站起落分合,盛大、完美、腾讯等诸方金主来来往往,智能手机兴起取代了PC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军,主流读者群体也从文青学生向社会各阶层无限扩张。林林总总早已改天换地,所以《悟空传》的圈内口碑成功和历史地位也成了不可复制、同时和现今充满隔阂的遥远故事。
这就是我在本文开头就讲过的“需要读者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态”。当年的读者们看到《悟空传》会如获至宝,看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而现在的一名之前对此毫无接触的普通读者可能就需要一点工夫来进入那种特别的语境。如果状态不对、胃口不合,觉得这书就是文青无病呻吟、矫情做作、故弄玄虚、拙劣炫技,也完全不奇怪——论可读性易读性的话,当年青涩的作者确实还真未必有今天网文“大神”们圆熟如意的文字经验和积累。然而我相信一点,纯粹才华的闪光总是会被有见识的读者留意到的;即使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问题,当年的今何在笔下确实洋溢着这样的灵性闪光,从语感、想象力、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各方面流泻而出,让读进去的年轻读者们本能地生出叹服之心(这也是直到今天江南粉丝在鄙视链上位于今何在粉丝下方的一个原因吧……)。
而POV、意识流、亦幻亦真、嬉笑怒骂、天真的执念和野心、超越存灭的深情、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个体与命运的搏斗,这些种种元素都是可以跨越时代留存并被全不相关的新读者所欣赏的,网文读者群总量的膨胀也总会带来满足类似的文化背景、阅读偏好等环境条件的读者,唯一的问题只是他们怎么在茫茫书海中找到这本作品。
谁没有年轻过呢?《悟空传》就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经典啊!大概我到临死的时候,都忘不了那句话: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苏孤乡”]
众口纷纭品经典:
知书网·荧惑之蛇:有些作者的识别度是那么的高,以至于读上几章就可以分辨出作者——比如今何在。他的故事,无论是《若星汉的天空》还是《羽传说》,都有着如鲠在喉的难受,求不得的困苦,绝望而带有点神经质的反抗,初读时会为了“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而觉得热血沸腾,但现在回过头看来,却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苍凉。
微博·男人一生都是少年:很多人说《悟空传》没那么神,但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用梦想和激情燃烧出的网络小说黄金时代。多年后重读,那些熟悉的台词仍能让人热血沸腾,痛哭流涕。百年孤寂,是圆梦还是妥协?十年了,我仍记得那些在鲜血中奋战的身影,那些身影重叠在一起,莫不就是我们。
微博·Pan-凡:第一次看这本书是8年前了,也是看的实体书。从此开始看小说,却再也没有遇到第二本《悟空传》,那时的人和事,那时的自己。之后又在不同的时候重新读过数遍,喜欢猴子笔下的狂躁,压抑,执念,桎梏,还有年轻的心。一切看起来那么的不和谐,却更真实。
龙的天空·荆棘之恩:在孙悟空、唐僧眼里,遵守已有秩序是很苦的事情,任人揉捏。像沙悟净,明明是为了保护王母而打碎琉璃盏,却也被贬下凡尘当个凡夫俗子。甚至最后他为了赎罪,花了五百年凑齐琉璃盏碎片,想当回仙人,也被王母轻易地重新摔碎了琉璃盏。而凡间众生呢?他们挣扎在无数次的轮回中,甚至大部分时候是在畜生界,只有轮回个几百次才能当一次人。当了人之后又要生老病死。那小乘佛法是说,只有极少部分人最后成为了仙人,而且这个仙人还随时会被打下凡尘。大部分的众生是置身在苦难中的。就像那座陷空山,从山上继续向前就只能掉进深渊,得道之人才能在掉进去之后到达彼岸,否则就只能不断地向下掉,看不见尽头。而所谓的得道,就是放下所有欲望罢了。
你眼中的《悟空传》:
你第一次看《悟空传》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初阅读时的心情吗?多年之后,回首过去,你又是怎样去看这部作品的?欢迎来稿与我们切磋讨论,我们在此恭候。邮箱:wenyi@gmw.cn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