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百花园为人民绽放
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展现平凡岗位上奋斗的精彩
从战争年代的革命志士,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开路先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优秀现实题材剧扬帆“出海”
越来越多的精品现实题材电视剧“出海”又“出圈”,中国电视剧的扬帆远航,需要每一个渡海人都有乘风破浪的决心。
《潮汐图》:历史织锦背后的回魂
巨蛙既是引领读者进入历史的摆渡者,也是历史无法填补的空洞,唯有在小说中才能实现回溯。只是,人类以文明之名饥渴地观看“他者”,并将其关进囚笼的同时,自身也难免堕入“审美、新知”组成的概念之笼。
礼赞劳动者,讲好奋斗故事
从传唱千载的古诗歌到如今题材丰富的影视剧,劳动者始终是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角。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可能贴近现实的艺术形象,慢慢变得刻板固化。这也导致一些观众,尤其是成长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对当下真实乡村生活、当代工人风貌的理解失之偏颇。
孔德淇:重温经典港乐,唤醒时代之声
《声生不息》掀起怀旧风的同时,也在叩问当下的音乐市场——较之于上世纪香港流行音乐屡现的“高光时刻”,缘何当下大量涌现的新作撑不起一种共同的文化经验,观众的审美期待和现实反馈的落差越来越大。
国产纪录片开拓新天地
当前的影视纪录片面貌多种多样,内涵和外延正在变化。但无论纪录片发生怎样的新变,创作者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由于纪录片创作需历经坚信和持久探究,创作者也要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是历史的记录者,自己的记录也将成为历史。
《隐入尘烟》:乡土变迁中那一抹善良微光
他们有着万物平等的观念,对每一个生命都保持着一视同仁的爱惜与珍重。他们在土地里种植生命、感悟生命,也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土地上,于静默坚忍中绽放,收获自己的幸福。朴实平常的生活,却直抵生存的本质。
素人嘉宾正在盘活亲子综艺
《我的小尾巴》《爸爸当家》以素人亲子+明星观察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长达100天的相处过程中,有柴米油盐,有吵吵闹闹,更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素人亲子综艺还为社会层面提供了关于亲子教育、家庭关系的更多思考。
融入生活的文学教育令人神往
文学与教育如何结合,是文学教育融入生活的前提。文学教育以文学为工具和载体,自然先是文学的然后才是教育的,归根到底重在精神的多重感受与繁复的人间体验。它以文学、教育为双重根底,本身又不断开疆拓土而跨越了不同职业的樊篱,自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乡村振兴题材提振天下民心
农村影视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农村影视在反映时代变革、记录乡村实践、塑造时代新人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同时在服务农民、引领风尚和培根铸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直播为戏曲打开新空间
直播打赏与传统戏曲“相亲相爱”,给了传统戏曲艺术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暖场”而言,对传统戏曲艺术振兴大有裨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随时代顺流而下,传统戏曲艺术才能避免“断流”。有理由相信,直播这个“台”搭得好,完全可以唱出好“戏”来。
使用原声台词是对演员的基本要求
当下在影视剧市场中,从剧方到演员,似乎都在忽视台词的重要性,或者找配音演员成为了演员台词不过关的“遮羞布”。演员拿着高片酬,却连声音都不用出,木然的演技配上配音演员充沛的台词,怎么看怎么突兀,难怪要被观众责怪“不贴脸”。
展现青春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
电影《青春之歌》反映了中国现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伟大作品,把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国展示给世界读者,由此也成为代表新中国的新形象、新气质、新气场的一张鲜亮的国际“文化名片”。
娱乐圈没有北大神话
在娱乐圈,作品与演技,都需要日复一日沉下心来打磨。成名之路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繁花似锦,背后是异于常人的辛苦与付出,北大学霸也不会有任何特权。唯一不同的是,她们有为演员梦想试错的底气,哪怕不当演员,在别的行业仍然可以体面谋生。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成为文化名片
更多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影视作品走进国际视野。
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每一个瞬间,都是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生动写照。
想打职场女性牌,奈何情节略悬浮
在处理解决真实困难时,剧中却因手法过于小儿科而显得失真。
创新表达让传统题材剧目火出圈
传统题材舞台剧的热演,体现了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广陵散》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三尺桐木,几道丝弦,演奏出旷古之幽声,也沉浮着苍生大道。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一部有明显纪实性的小说,但作者将真实事件、真实历史背景与艺术虚构出的人物处理得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一杯茶中品人生况味
以茶叶为纽带,属于闽南人的故事,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展开,茶叶赋予了他们一系列漂洋过海的神奇际遇。
一物静,万物奔
“一物静,万物奔”。这是鲁敏对“我该何为”问题的最终解答,也是她对人性自我救赎的再一次深入挖掘。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学习强国”零距离》之从电视剧看《人世间》的奋斗故事
《“学习强国”零距离》之从小说看《人世间》的奋斗故事
【展览馆里的党史】雕塑《旗帜》的内涵是如何用线条来诠释的?
第七届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
新时代 读经典
为戏曲传承再添薪火
让主旋律作品赢得更多关注
国家艺术基金“共享中国年·携手向未来”启动
交响乐《王羲之》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评剧《藏地彩虹》
歌剧《楚庄王》
京剧《春秋二胥》
吕剧《大河开凌》
京剧《大舜》
黄梅戏《邓稼先》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
芭蕾舞剧《花木兰》
话剧《家客》
话剧《哭之笑之》
舞剧《兰花花》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淮剧《送你过江》
民族舞剧《驼道》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淮剧《小城》
话剧《詹天佑》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编剧类滚动资助剧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