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AI+影视,打造视听新体验

AI正在重塑影视工业制作的全流程,算法会让影视内容的生产变得简单、省时,AI相关的影视内容可能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何为喜剧片的底层逻辑

值得电影从业者思考的问题是,当下的喜剧电影创作应该坚守叙事“配方”的经典传承,还是再度随着市场口味改变类型程式?

网络影视评论微言也要有大义

影视评论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摸索互联网时代短评、快评的切入点和原动能,既形式多样,又挖掘内容深度、提高专业性。

张 阳:从《雪迷宫》看悬疑类型与“生活流”叙事的融合

《雪迷宫》作为一部悬疑剧集,将悬疑题材、戏剧性叙事以及生活流质感融于一体,让影片的整体节奏有意识地“慢”了下来,但在降速过程中又保证了剧集的信息量,增加了生活质感,形成了“慢而不拖”的叙事节奏。

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台词表演

台词传得远、说得清、讲得明,是一名合格演员的基本功。如今,各类小剧场的兴起拉近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乃至微短剧的红火带动“屏幕演员”的需求,如何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平衡好艺术追求与现实需要,成为专业院校思考的问题。

《遗落山水间》:“梅”挂枝头 香飘四溢

《遗落山水间》紧扣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保护这一主题,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体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展现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

单 雯:传统戏曲应充分利用数字科技

科技的力量与网络的广泛覆盖,让戏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戏曲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紧密融合,不仅推动了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更为戏曲舞台增添了新的视觉享受,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爱上戏曲这门传统艺术,古老的戏曲剧目也因此焕发新生。

《刺猬》:温情的魔幻现实主义

对比顾长卫前作《孔雀》的悲凉风格,《刺猬》的改编抛开了晦涩与深刻,拥抱热点与通俗。对大众已习以为常的社会弊病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反思,成功表达了个体应勇于反抗社会偏见、坚守自我初心的理想主义愿景。

池 浚:如何欣赏京剧艺术博大之美

京剧是生动鲜活的立体国学,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凝聚的是中国精神,表达的是中国心,而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京剧更是怀有不可替代的原乡情结。京剧“长”在中国人的“审美点”上。

钱念孙:坚持守正创新 彰显文学力量

优秀的作家是“人类的良心”,他面对波澜壮阔又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不断锤炼坚强信念、挺立不屈意志。这既是文艺作为引导国民精神灯火的职责,也是作家能否兼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辩证剖析生活的体现。

从网络热词看“C-Culture”走出去

无论是“cdrama”,还是“donghua”,文化输出带动更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关注。网剧、动漫、网文等,正在成为数字文化时代的中国名片,助推“C-Culture”走出去,让“C-Culture”大放异彩。

从《只此青绿》看舞剧“破圈”的全新可能

任何一门艺术的创作理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尊重艺术本体、遵照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只此青绿》与电影的跨界融合,实现了以传统文化为根、以艺术表达为体、以影像技术为翼,为电影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新时代英模剧破题:向现实扎根,向艺术生长

传统英模剧往往难以与年轻化审美趣味相契。《山花烂漫时》能够收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一致赞许,实现市场与口碑双赢,得益于创作者从人物塑造、叙事手法和主题蕴涵等方面都展开了创新性探索,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青年戏剧孵化如何有实效、有价值、可持续?

年轻的创作者在涉足孵化领域的时候,要明确自己参与的目标,是要引起市场的注意,引起资本的注意?或者只是单纯地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呈现简单一些没关系,但是至少要有自己的审美格调,零舞美并不等于没有审美。所以建议年轻创作者要明确来舞台的初衷。

戏曲现代戏应向写意表达回归

写意是描述戏曲美学特征的关键词。戏曲现代戏要回归写意表达,在舞台表达形式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模拟现实,而要能够赋予作品传统的文化意蕴,回归戏曲的写意风格,使得戏曲现代戏的面貌更为丰富多元。

现实主义土壤里的信仰之花

它是一部笑中带泪的正剧,大大方方谈信仰,坦坦荡荡书写崇高。

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响

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日光之城》:高原的风,吹醒心中的梦

该剧填补了新时代下西藏叙事的空白,也让观众与之产生精神连接。

充满活力的爵士盛宴

爵士乐是一种世界语言,它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韩国作家韩江:用写作向世界提问

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颁奖词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从普通人身上发现信心和勇气

小说既从容记述人间的音信,又坚持发现人间的信念,更致力于使自己的记述和发现真实可信。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