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乐坛将成"口水歌"天下?
一首小情歌能够掀起如此大的讨论,或许恰恰就印证,“算法”或许可以“钦点”爆款,但绝没那么容易垄断所有人的音乐审美。
现实主义创作需掘一口深井
任何一位艺术家,其生命和精力才智都是有限的,而创作表现的对象即人生和生活却是无限的,以有限应对无限,抓主要矛盾。
北京驻场演出成为亮丽风景线
在北京的演艺市场,驻场演出已经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且经过多年的沉淀,品牌效应显著,推动演出行业健康发展。
杜晓杰:《正义回廊》与香港类型电影的破局之道
《正义回廊》的成功,为陷入颓势的香港类型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其核心要义在于“港味”的回归。这种回归,既有叙事层面的本地化,也有艺术层面先锋探索的创造性,更有精神价值层面对现实问题的真切关注。
别把生活剧拍成MV和PPT
创作者有关注普通人的初心,却无法把普通人真实地呈现在作品里。或许,想要写好和演好一个活生生的人,先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放下明星的姿态,像普通人一样真实地生活,在人间烟火气里像普通人一样去哭去笑,用这些真实的情感记忆去滋养自己的艺术创作。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离职》其实为我们讲述了一场发生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战争”。它不是以往职场剧中个体化竞争生存的“人与人的战争”,而是以人的潜意识、性情、爱好为表现进行的“人与资本的战争”。
东坡文化热缘何再起
随着舞剧、话剧、京剧、音乐剧、舞蹈诗剧、纪录片、动画片、电视剧、短视频等苏东坡题材文艺作品大量涌现,苏东坡又火了。当苏东坡从古代走进现代,从传统文化领域进入大众文化领域,他开始从一个具体人物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和文化IP。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在敦煌,一切都以极致的方式呈现:生命,意志,毅力,庄严,坎坷,困苦,神奇……它们以极大的张力交汇,化为“浪漫的想象,炽烈的色彩,雄强的气质,辽阔的空间”,还通过无所不在的动感,给人以冲击和震撼。
流行歌曲中的亲情关系变迁
从《烛光里的妈妈》到《是妈妈是女儿》,折射出几十年来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与千百年中华传统孝道不断磨合后生成新式家庭伦理的过程。然而市场往往将注意力聚焦于描摹恋情中悲欢离合的歌曲,而对其他的情感题材关注不足,这无形中窄化了歌曲的表达空间。
《保你平安》:信任在现代社会的瓦解与重建
电影的社会意义就是把社会信任的瓦解给生动地揭示了出来。这在后疫情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物理隔阂已成为常态,社会亟需重建信任,人与人之间亟待重新建立正向的情感链接,特别是净化网络舆论,倡导风清气正。
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激扬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必能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香港国际影视展:国产IP出海成焦点
第27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于3月17日落幕。国剧、国漫、国产IP如何出海,成为本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上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除了延续古装剧优势,近年来颇为红火的刑侦剧、悬疑剧和现实题材作品,在国外市场也开始受到欢迎。
2022女性散文观察:从日常出发,抵达情感的纵深
近些年来随着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不同阶层与身份的女性写作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书写下她们关于身边与远方、自我与他人、日常与历史的看法与想象,构成一种杂花生树、多元包容的文学景观。女性散文写作也不例外。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引导青少年学习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品格,意义重大。
各地纪录片创作展现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
不少地方题材纪录片创作拓宽关注视野,主动尝试将地方题材置入更大的时空背景和更普遍的情感经验中。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与时俱进,探索出讲好当代中国发展故事的多种路径。
《中国奇谭》是在中国语境下的多元探索
京味儿文化的深厚底蕴
把浓郁的亲情、深厚的友情和炽热的爱情贯穿到九曲回肠的剧情中。
让悬疑剧向深度和广度开掘
拨开“迷雾”透过“剧场”,“悬疑”只是表象,创新才是本质。
喜剧的真相是真情
《保你平安》在聚焦现实却又啼笑皆非的情节中,让人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
综艺感极强的“民乐清口”
整台音乐会追求的是让琵琶既不像琵琶,又还是琵琶。
愿闻其声|祝福·希望·相信未来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致敬“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初心
厚重的历史感弥散在字里行间,奔涌的想象充溢于历史的枝枝蔓蔓,拓展历史的疆域。
短篇小说或是“不倍速观看的最后领地”
短篇小说或是“不用倍速观看的最后一块领地”,提供了便捷算法之外的美学选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何为考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学习强国”零距离》之从电视剧看《人世间》的奋斗故事
《“学习强国”零距离》之从小说看《人世间》的奋斗故事
中国影视蓝皮书首发式
第七届“啄木鸟杯”推优
艺术理想永不落幕
意象理论研究的现代阐释
国家艺术基金“共享中国年·携手向未来”启动
交响乐《王羲之》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评剧《藏地彩虹》
歌剧《楚庄王》
京剧《春秋二胥》
吕剧《大河开凌》
京剧《大舜》
黄梅戏《邓稼先》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
芭蕾舞剧《花木兰》
话剧《家客》
话剧《哭之笑之》
舞剧《兰花花》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淮剧《送你过江》
民族舞剧《驼道》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淮剧《小城》
话剧《詹天佑》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编剧类滚动资助剧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