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曲艺“玩花活”,不务正业?

曲艺的发展离不开观众,观众的注意力离不开日常生活,因此新媒体时期传统曲艺应当回归现实,创造具有“烟火气”的好作品。

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是艺术吗

将艺术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彰显着人类主体意识的感性有机体或审美等价物”更能表征其本体特征。

打卡北京中轴线感受文化之旅

北京中轴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成长的状态,由短及长。它的每一次变动都辉映着社会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注脚。

赖秀俞:如何从历史光影中打捞奥本海默

诺兰标志性的电影风格,一方面是他的超越,同时也是他的局限。究其根本,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终究成为诺兰难以挣脱的桎梏。诺兰的历史叙事,再度和他的很多备受大众欢迎的电影一样,成为市场上流通的时尚单品。

今天的我们该怎样认知《山海经》

纪录片《山海经奇》揭开了“表面怪诞”,在奇与常、变与不变、知识与情感之间,重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与心理轨迹,为吉光片羽般的中国神话补充了背景和细节,也为当下的神话热建立起一套可能的知识支点和逻辑链路。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无论是影片里的角色们也好,荧幕外的观众们也好,若是累了,就学习且息且行,试试“本日公休”(Day Off),让人生重启一下。但亦须往前走,因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许就在不远处的刹那间。

城市漫步:媒体视野下的文化深描

个体经由感知收集到一套考察城市的微观材料,梳理出可归纳城市文化特质的象征符号,并由此构建一种分析、得出一种发乎于内生眼界的深刻描述。上述深描行为的理想状态是,聚拢大众的微观民族志描写,进而走向一种宏观的城市景观、民族文化以及时代图景。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我强烈地感受到,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脉所在,也是我们精神源流里极为重要的一支,敦煌的故事是讲不完的。希望敦煌的故事能被一直讲述下去,让古与今编制蔓延成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世代滋养我们的子孙后代。

丰子恺:用心“赞扬儿童” 矢志“曲高和众”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舞台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强调文艺之事都要与生活相关联,都要是生活的反映;他在绘画中寻找文学的真谛,又在文学创作中营造画趣;他要求艺术追求“曲高和众”。这些都是今天文艺界应该汲取的宝贵经验。

文艺评论更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

唯有敢于直面和纠正当下文艺评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敢于自我解剖和自我革命,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真正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纪录片因平实而精彩,创作者因付出而获益

纪录片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人,体验我们不曾感知的事。对大多数青年来说,纪录片可能并不是一个职业选择,但可以是他们认识社会,重新思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重要渠道。

组团拼手速仍一票难求,演唱会缘何火爆

在日趋智能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内心的情感有一种焦渴,更需要类似演唱会的休闲方式来释放排解。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演唱会上,观众或许才是演出真正的主角。演唱会以一种高参与度的自然途径,成为歌迷安放热烈情感的容器。

让优秀传统文化“可知可感”

从机灵可爱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水下洛神,实践证明,河南卫视系列文化节目之所以受青睐,正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与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澎湃着中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散文创作应与时代发生更深层联系

文学艺术天然地与现实生活保留着某种距离,作家应在深入生活现场的同时,保持独立的观察与思考,参透写作对象的本质,并拿到所有与之相关的“证据”,进而在散文写作中增强“舍我其谁的时代感”、基于自己亲历的现实生活的“宽阔性”和“现场意识”。

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

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还为年轻人走进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搭建起便捷之桥。

聆听文化美韵,品味千年美食

用美食编织一条从历史到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之路。

一场虚张声势的闹剧

布拉纳显然不满足于阿加莎原作的“清淡”,用华丽的威尼斯替代了伦敦近郊的无名小镇。

光影里的生活涟漪

作为一部渴望传递真实体验和细腻情感,且风格诙谐幽默的电影,其既不小众,也不高冷。

国家艺术基金撬动艺术生态变革

设立十年,不问出身只看项目;推动作品在演中改,在改中演。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抵达真爱的方法

在我看来,自己创作这部新作《万古暖阳》有“再来”的意味,因为我曾一度丧失对小说写作的热情。

在时间的深处,发现地球的秘密

宇宙中的尘沙、江河里的水滴,它们是这颗星球以及生存其上的生灵给予人类的馈赠。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