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主题持续拓展、题材空前丰富,是儿童文学突出特点。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书写中国式童年,成为儿童文学热点话题。

文化类节目助力传统文化破圈

从1.0到3.0时代,文化类节目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升级,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今已成为非虚构类节目中当之无愧的顶流。

深耕生态文学,书写美丽中国

文学来源于生活,用文学形式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是摆在生态文学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温暖的甜蜜的》:新时代女性的真爱宣言

全剧围绕“爱”这一母题,凭借亲情之爱、恋人之爱、友情之爱等多个子题抽丝剥茧,展现出新时代婚恋关系、代际矛盾、职场博弈等现实思考,表达了独立自由、真爱至上的情感追求,为陷入情感迷局的人们点亮心灯。

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传统与现代从来都不是一对矛盾。相反,优秀传统文化是散文创新的发动机、助推器。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割裂开来、把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把传统视为负担,视为创新的障碍,是一种不可取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回望传统不是要回到传统,继承传统不是要固守传统。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等待恋人的酒吧老板,在电影当中充当了心灵导师,说着“毕竟爱并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感谢或回报,爱这条路走不通的话,不如及时退出,因为大家也并非都那么坚强。”以此传递出导演的看法,爱情并非必需品。

让戏剧的“百花”永远为人民绽放

中国戏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平台,有利于演员和编剧开阔视野,寻找中外戏剧的共通性,帮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在新发展中,首先要建立大戏剧的概念,不应把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割裂开,要守正创新。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正好遇见你》包含网剧、文化综艺、纪录片等在内的丰富文艺经验,不仅带来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青少年,而这也正是活态保护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中之义。

偶像剧的新变奏曲:现实婚恋中的爱情代糖

偶像剧往往以一种精巧的方式,给予观众浪漫想象。不同年代偶像剧人物设置与剧情安排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偶像”和不同的“偶像情感”,折射出的是不同时代女性的爱情桃花源,和一些自我认知心理的变与不变。

中华诗词的当代功能

诗词的现实功能早已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诗词的当代功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诗词也会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如果错过了中华诗词,就是错过了四季最明媚的时节、错过了旅途最灿烂的风景,错过了此生最美妙的享受。

华语演唱会,为何纷纷“下南洋”?

国内歌手近段时间集中“出海”东南亚,可能与通航行程恢复有关,交通顺畅后,便于文化交流,再加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尼、菲律宾,国内都是有非常庞大的华人社区,对华语歌曲的需求量够大,听众也多,市场是有一定保证的。

彰显中国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视剧《装台》中的秦腔、《都挺好》中的苏州评弹,展现了中国戏曲、曲艺、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元;《情满四合院》中的北京胡同、《梦华录》中北宋东京的矾楼,反映了中国建筑的独特审美……文艺作品对特色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示,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刘慈欣现象”只是科幻腾飞的开始

网络科幻的勃兴以及带来的科幻破圈,意味着“刘慈欣现象”只是科幻腾飞的开始。网络科幻作者重新勾勒了科幻世界,使科幻不再只是对科技发展的畅想,它正在全方位地重新想象面对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冲击的生活。

儿童剧“断更”多年 创作思路需改变

当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时,儿童专属的电视剧却似乎销声匿迹。在社交网络上,不定时就会出现回顾“80后”“90后”童年记忆里的儿童剧的帖子。在近二十年的儿童剧市场上,能够实现全民观看、陪伴一代儿童成长的作品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

影视创作应拜生活为师

把握生活质感不仅在于对生活细节的发现、对平凡人物的鲜活塑造以及对时代氛围的渲染,更在于将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后激发出的多重艺术效果,挖掘出的深刻思想内涵。让观众“在场”,近距离审视人物的生活,伴随着他们笑着、吵着、哭着,背负沉重,追求幸福。

甭管什么侠,说到底都是家人侠

任你在外神通广大,内心最想得到的还是老爸老妈的一句赞许。

来自雪域高原的感动

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热点问题提供“教科书”式可复制、可执行的参考路径。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史

青春没有对错,理想没有固定答案,唯有奋斗是青春的最好注解。

老舍的半辈子,可以还原也可以想象

如果戏剧不关心青年,那么以青年为主体的观众怎会关心戏剧呢?

童声诵读经典——《论语·雍也篇》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在诗中,揭开历史沉积层的截面

“六十之后”们,正用自己的足迹踏步前行,踩出当代汉语诗歌这条越来越宽阔的大路。

体察生活与审美观情

《散文的气质》对散文“气质”标准的美学建设,为当代批评理论空乏等问题提供了启示性意义的批评实践。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