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统戏剧青春化表达渐成趋势

以契合新生代观众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方式,实现艺术欣赏和主流价值观双重目标传递,拓展传统戏剧的审美样态和创作范式。

年度热词背后的创新力与表情

2023年十大流行语发布,“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情绪价值”等入选。

用数字化推动文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文物数字化的过程就是数据不断积累的过程,为进一步保护、研究、利用及艺术创作、文明互鉴带来更多价值。

《涉过愤怒的海》: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人性的落脚处应当是寻找光或者说抵达善。从这个层面而言,电影仍然向观众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即如何在人生的旷野中高举属于爱的火把?人们怀疑爱的同时,也需要大胆地肯定爱,这才是跨越愤怒的海洋的关键。

濮存昕:剧场的意义就是实现心与心的团聚

看、赏、品这三个审美层次都与观众紧密相连。戏剧中的台词,就是有声音的思想,创作者的所思所想以艺术这种具备独特审美价值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达成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是共同创作。这便是焦菊隐先生所说的:演戏是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共同创造。

周才庶:“此时此刻”,关于爱情的十种可能

电视剧《此时此刻》尽力描摹亲密关系中恋人的行为、悖论式的体验,将生命力的交互作用置于疫情这一非常规的社会秩序中,让我们看见爱情秩序的不牢靠与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以及由此营造出的双重不确定感。

文化馆如何在全民艺术普及中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努力成为全民艺术普及、全域文旅资源整合的中心,扩大本地特色文化的资源池;另一方面,以文化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要积极与旅游休闲场所实现功能融合,通过空间融合、活动融合、宣传融合等方式,更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服务的新需求。

崔 莉:网络微短剧怎能靠一个爽字打怪通关

微短剧如何走出爽感套路,不仅是艺术层面的问题,也并非依靠监管层面的介入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应该将其置于所依存的大的时代环境来考量,因为在追求视觉流量为王的时代,网络微短剧来自浅薄,也催生浅薄。

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任何文明都是文化的积淀和反应。今天我们发展的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文化,它也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活跃着的中华文明,又需要与外来的文化和文明进行碰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文化动能

“村晚”也胜在“土味”“村味”。“土味”背后,是扎根乡土、接通地脉;“村味”背后,是热在乡村、乐在群众。只有激发乡村文体活动的内生动力,让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主动参与,才能增强乡村文化感召力,增强农民获得感。

搭建少年儿童走进艺术世界的桥梁

艺术对人意味着什么?“艺术可以让人心静,还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热爱。”一位受助小朋友的回答,是对“艺术护照”项目的回响,是对助人自助的生动注解,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个孩子心中注入的力量。

超越时代的艺术,终将被后人“发现”

吴大羽的作品其实难以归类。而他最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消化吸收了西方现代派各家所长为其所用,还同时撬动了中国巨大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艺术资源。最终,他以东方的文化韵味和美学趣味、世界性的艺术语言,为中国艺术打开了一个更为辽阔的天地。

原生民歌:越过山水乡野 古音焕发新声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塑造了它的变异性和特殊性。也就是说,非遗可以通过一定的改变来适应新的生活,并在新的生活中找到新的传承载体、获得新的生命力。要让民歌在现代社会重新唱起来、活起来,须思考如何让民歌更富艺术感染力。

新工业诗歌为时代生活吟唱

新工业诗歌创作而今已成热潮,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和工业兴旺的良好态势让诗人们大为震撼,驱使他们命笔抒怀;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代新诗寻求与时代进程和现实生活发生更紧密的关联,借此提升诗歌的生命活力。

古装剧的“现代日常生活化”趋势与反思

探索古装剧的现代日常生活化,但又尊重历史本身的韵味、尊重历史人物的韵味、尊重古装剧既定范式,应是此类作品创作的有效方式。当古装剧为迎合现代人而将古代的人异化为现代的人时,这一类型也将被打上问号。

诗的毁灭与审美意义上的崇高与庄严

赣剧《红楼梦》的推出,在某种程度是向越剧《红楼梦》的致敬。

用理想性的浓情抚慰大都市人心

影视作品在情感表达上除了真实,还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超越性。

什么样的剧集 不迎合焦虑只为治愈

随着一些微短剧被下架,“剧集如何疗愈当代人”成为热议话题。

越剧:百年顶流重回民众视野

越剧那些曾经年轻的、革新的、充满女性互助力量的特质依然珍贵。

童声诵读经典《论语·子张篇》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礼赞生命的生态表达

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秦岭生态说明书,也是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礼赞生命和生存的思政课教科书。

从三星堆出发的“成器”之路

作品大量精到传神的描写,尽可能结合考古发现、史料记载,蕴含知识性又不失故事性。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