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毕业展“破圈”的启示

在艺术教育与公众共情的隔空对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毕业展作为文化现象的热度,更看到了艺术重塑公共生活的可能。

AI无法体验电影之真

AI无法以情感和审美的方式感知影片,或对电影本身进行思考,更无法真正理解电影艺术特有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

“丝路之母”的是与非

耿奶奶这种风格的小画,挂在家里把玩倒是未尝不可,至于价格就见仁见智,那就是购买者根据自己的荷包与喜爱程度来判断了。

詹 丹:“专、转、传”与“认可度”

真要避免考生写作时套作,还是要在材料的本质内容构拟方面下功夫,而不应去玩表面的文字游戏。涉笔成趣的文字材料,写写随笔很是可以,但用于写作命题,总显得不够大气,且不说经过改写而出现的表述混乱问题。

2024年度海外华文短篇小说:在流动的世界中辨认自我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机器意识觉醒的时代,那么,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深度探索自我方面,文学的角色是无可替代。如何借助于跨文化空间流动的具身经验,探索并呈现“自我”的内在时间绵延,对生活在海外的作家而言,或许是值得持续探索的。

《小小的我》:“普通”渴求与影像表达的悖论

当创作者称要“平视”残障群体时,或许更应反思:那些精心设计的特写镜头,是否正在不自觉地复刻社会认知的等级秩序?当刘春和声嘶力竭地表达只想做个“普通人”的愿望时,是不是将摄影机的视角放平一点呢?

“黑科技”引领光影新浪潮,“未来影院”已来

科技重绘光影艺术的边界,沉浸式体验正强势定义未来的观影模式。虽然当前VR作品平均时长多在20分钟左右,在复杂叙事上难以匹敌传统电影长片,但二者各擅胜场——VR以临场氛围见长,电影则以精妙的情节叙事取胜。

《我们就此别过》:“世界”之外,爱与信念永存

这些浸透血泪的离别叙事,在迷茫追寻与孤独守望中交织出多维光谱,闪耀着人性辉光。从革命年代跋涉至今,谍战世界里的小人物们告别昔日芳华,回归宁静祥和的生活。历经世事浮沉,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始终如一。

穆海亮:坚守戏剧本体是科技赋能的前提

科技过多“侵入”舞台空间,容易对戏剧创作构成隐性误导。科技赋能戏剧创作,本意是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增强表现力,科技不应成为平庸之作的“包装”。如果剧情、人物、情感这些基本的艺术元素不达标,科技元素再丰富也无法挽救作品的成色。

畸形审美带来挑战,多方合力培育影视创作新生态

“安全牌”思维导致作品缺乏创新,趋向单一化。为快速回笼资金,部分创作过度压缩周期,演员档期排不开就使用替身和抠像,剧本缺少打磨也仓促上马,甚至出现“边拍边改”的操作。这虽然提高了产出效率,却使作品失去艺术深度,呈现塑料质感。

“苏超”文化梗:超越胜负的地域文化叙事

在过往的球赛中,地域文化的对决多以直接的,甚至略带尖锐的攻讦呈现。但“苏超”文化梗,却将对决变向转圜: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及彼此的差异,以趣味性、共鸣性的方式编织在赛场内外,让“文化对抗”从剑拔弩张转向欢乐互动,为地域文化交流开辟新路径。

《跳楼机》争议背后:产业迭代与认知惯性的错位

对《跳楼机》等热门歌曲的负面评价,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反映出部分听众对大众音乐的艺术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他们以“出身”来判断品质,对网络歌曲、尤其是“流量歌曲”抱有刻板印象。

李明泉:强化批评的“烛照”功能

批评不仅发现、评介文艺作品的意蕴,以提升大众的鉴赏水平,而且在批评自身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中通过形象情感、有意味的形式展现信仰、崇高之美,使文艺批评也成为独立的艺术世界,其思维的格、认知的网、逻辑的力量、语言的魅力闪耀着“烛照”的光彩。

从一首改编歌曲引发的争议说起

在“人人皆可文艺”的新大众文艺生态中,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更加习惯于“生活就是文艺,文艺就是生活”,习惯于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表达自我、释放自我,他们寄托于文艺中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精神诉求就更需要正视与回应。

新大众文艺生产模式下的网络热梗

网络热梗作为一新大众文艺的典型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体信息,它所呈现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景观,更是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在未来,我们需要警惕符号消费和拟像世界对新大众文艺和主体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热梗和新大众文艺生产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悬疑”包裹的时代风云与人生隐喻

在犯罪悬疑的类型框架中,探讨女性觉醒与认知突破等社会议题。

《沙尘暴》:拓展西部题材的表现力

以丰富、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更具现实主义质感的西部。

《碟中谍8》:老“伙”与靓“汤”

凭借阿汤哥对实拍极限特技三十年的坚守,足以傲视好莱坞庙堂。

《江西组曲》:听得见的地域风情画

以六段管弦乐和一首歌曲,勾勒出江西土地上的古今故事。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在数字化时代探寻人类的本真诉求

在意味深长的故事中塑造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启发人们在热闹中保持冷静的思考。

书写平凡生命的坚韧与尊严

用新闻特写精度刻画工作流程,以散文笔触抒写母女温情,借社会学视野呈现生存处境。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