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刘健
近年来,好莱坞商业大片渐显颓势已经是全球电影市场的共识。然而,由动作巨星汤姆·克鲁斯单枪匹马支撑起来的《碟中谍》系列似乎是个例外。当他那标志性的奔跑身影再次在大银幕上定格,号称“系列终章”的《碟中谍8:最终清算》(以下简称《碟8》)自2025年5月底上映以来,全球票房已逾4亿美元,延续了该系列自《幽灵协议》(2011)以来的上扬曲线。
《碟中谍8:最终清算》剧照
作为当代好莱坞商业电影中谍战类型片的代表作,《碟中谍》系列堪称一个持续近三十年的商业传奇。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更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个诞生于冷战余晖下、改编自古早电视剧集的快餐式谍战片,究竟如何历经时代洗礼,逐步演变为如今这个兼具类型杂糅与“超级英雄式”奇观叙事的巨擘?要厘清其中的来龙去脉,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好莱坞类型片演变视野,以及《碟中谍》系列自身的演进逻辑双重维度来审视,从而揭示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时代症候。
冷战格局为谍战片提供茁壮成长的土壤
谍战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其勃兴与冷战时期全球地缘政治的剑拔弩张息息相关。在美苏两大阵营长期博弈、暗流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围绕情报获取、渗透与反制展开的隐秘战争,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灵感。
早期的经典谍战作品,如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以紧张的悬疑氛围著称。影片叙事往往围绕特工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棋局中步步为营、抽丝剥茧地获取关键情报,并时刻面临追杀与暴露的风险展开。这一时期的谍战片,通常更侧重于剧情逻辑的严密性、人物心理的微妙刻画以及叙事节奏的循序渐进,引导观众在层层迷雾中探寻真相与动机。
然而,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传统谍战片赖以生存的地缘政治环境逐渐被消解。失去明确且强大的意识形态对手,使得依赖冷战叙事模式的谍战片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正是在这一类型求变的关键时刻,《碟中谍》系列应运而生。1996年问世的首部《碟中谍》,在保留传统谍战片的智谋较量、身份伪装等核心元素的同时,大胆地引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高科技装置与突破人体极限的动作设计。伊森·亨特在中情局档案室悬吊潜入的经典桥段,便是这一创新尝试的绝佳范例。它不仅营造了谍战片固有的紧张感,更通过精巧的动作编排与视觉特效,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这种在类型母题上进行的“基因重组”,预示着《碟中谍》系列正从纯粹的谍战领域,迈向与动作大片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为其日后的风格确立奠定了基础。
全球化浪潮中的动作至上主义转向
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好莱坞电影市场日益呈现出全球化扩张趋势。为最大程度地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群体,电影在视听语言上需要具备更强的普适性与视觉冲击力,情感表达也趋向于跨越文化隔阂的普世性主题。《碟中谍》系列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精准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的脉搏,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动作场面作为影片核心卖点的地位。从《碟中谍2》中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徒手攀岩,到《碟中谍4》中挑战物理极限的迪拜塔攀爬壮举,以及后续作品中一次次刷新纪录的惊险特技,动作场景不再仅仅是叙事的辅助,而是跃升为影片的本体,成为该系列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庞大粉丝群体的关键要素。
与此同时,观影群体的世代更替也深刻影响着电影的创作策略。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年轻一代观众,对快节奏和强烈刺激持有更高的期望。《碟中谍》系列积极顺应这一变化,不断加速叙事节奏,大幅度压缩冗长的剧情铺垫,将更多宝贵的银幕时间留给令人瞠目结舌的动作奇观。以《碟8》为例,影片开场便迅速将观众卷入紧张刺激的任务链条——从深海潜艇的密闭危机,到高空飞机的惊险对决,动作场面如潮水般连绵不绝,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这种以动作为主导、大幅牺牲剧情深度和复杂性的叙事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叙事张力,却精准地迎合了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
“电影宇宙化”的探索、叙事负载与潜在困境
在全球电影市场日益被“电影宇宙”概念主导的当下,漫威电影宇宙的巨大成功,为众多片方展示了通过系列电影构建共享世界观所蕴藏的巨大商业潜能。《碟中谍》系列在这一不可逆转的产业潮流下,也显露出了向“电影宇宙化”方向探索的端倪。
从角色塑造层面看,系列作品逐渐引入更多具有复杂背景和情感纠葛的新老人物,试图构建更为庞大的关系网络。在《碟8》中,我们不仅看到伊森·亨特资深搭档的回归,也迎来了新角色的加入。他们之间的互动与潜在冲突,无疑丰富了叙事层次,也为未来构建更广阔的叙事格局埋下了伏笔——尽管《碟8》号称系列终章,但在当今资本主导下的好莱坞,只要有盈利空间,一切皆有可能。
然而,“电影宇宙化”的道路并非坦途,其带来的叙事负载与潜在困境在《碟8》中暴露无遗。为了将整个系列紧密串联,并为未来的“宇宙”架构奠定基础,影片在剧情中嵌入了过多的前作元素和背景信息,致使前半部分叙事节奏显得较为迟缓,大量篇幅被用于回顾系列前情和阐释人物关系。这不仅让新观众难以快速融入故事,也可能让部分老粉丝感到内容冗长。
同时,为了维护伊森·亨特作为核心人物的绝对地位,其他角色的发挥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尽管团队协作的戏份有所增加,但在“个体拯救全球”的宏大框架下,这种团队感显得不够突出,甚至有些被削弱。这种为了迎合“宇宙化”趋势而牺牲单部影片叙事流畅度和角色塑造深度的做法,确实引发了部分观众的质疑与不满,这体现了过度商业逻辑对创作本体的冲击。
作为整部影片叙事基石的“超级AI操纵核武毁灭世界”设定,看似反映了现实世界中AI技术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焦虑,但实质上不过是翻炒几十年前的“终结者”式陈旧科幻主题,结果“警世预言”沦为笑柄。
《碟中谍》系列从冷战背景下的传统谍战片,逐步演变为今日融合高科技、动作奇观,乃至部分“超级英雄化”特质的巨制,是好莱坞类型片在时代变迁、市场变局与技术革新多重驱动下进行自我调适与进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积极拥抱“电影宇宙化”和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审慎地平衡叙事深度、人物弧光与动作场面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纯粹的视觉轰炸,或为构建“宇宙”而牺牲单片完整性的窠臼,是《碟中谍》系列,乃至整个好莱坞工业体系,都必须持续反思与求解的课题。
毕竟,一部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呈现的视听奇观有多么震撼,更在于其能否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一批鲜活立体的人物,最终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这不仅仅是好莱坞能否重振雄风的关键,也是世界各国所有致力于建立独立商业电影的国家需要思考的课题。(刘健)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