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剧之本从何来?

当剧本荒成为行业痛点,当戏曲在现代审美浪潮中面临“怎样存续”的转型之问,基层实践中涌现的创新经验正成为破局的关键。

好书打底,好剧出圈

从文字到镜头,从纸页到荧屏,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正在拓宽艺术表现的维度和空间,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将激发出更多可能。

不要以身份评判美术的优与劣

不迷信头衔、职称、名气等附加因素,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独立地去评判美术作品的优与劣,才能避免陷入种种误区。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在现实题材同质化严重的当下,饶晓志认为,保持艺术独特性需要创作者的坚决,也离不开运气,但还是把喜欢的东西放在首位。“过往的作品会为创作者积累底气,但创作的热情和自我表达的渴望才是独特性的源动力。”

当下的作品是时代的注脚,故事仍在继续

这些引进的当下的热门作品,也是时代的注脚——或许在未来,经过时间和读者的筛选、沉淀,它们也会成为值得重读的经典;而经典的大家之作又能否在这个时代打动读者,引起广泛共鸣,也仍待再次检验,期待这些计划中的韩国文学作品都能早点与读者见面。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无限超越班3》没有止步于演技切磋的“秀场逻辑”,而是以行业实验的姿态介入现实,一方面为跨界者提供转型通道,另一方面也为短剧演员指明精品化方向;既保留TVB的严苛精神,又注入内娱市场的生存智慧。

图书馆如何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阅读服务

推荐分级书目、开展分级阅读活动,都要适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图书馆应吸纳多学科背景人才到馆,加强在职少儿馆员儿童读物、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这样才能为少儿读者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李扬著有《沈从文的最后40年》,他用“韧性”“耐烦”和“坚守”概括沈从文的后半生。而电视剧聚焦琐碎的家庭日常和虚幻爱情,忽略了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和老年群体应有的精神光芒,丢失了对生命深度的探索。

吟咏春天的歌曲,汇成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从古至今,以“春”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在音乐领域中一直备受文人骚客和音乐家青睐,无论是古人把酒吟唱的诗词歌赋,还是今人娓娓道来的时代歌曲,诸多优秀的“春之声”都在以不同的艺术角度,畅想着这一充满希望季节的多彩魅力。

机械狗翻跟斗,是戏曲的危机还是新生?

机器与人工智能的出现之于人文艺术,不应简化为“取代”或“守护”的二元对立,或许可以在大胆创想、小心实践中找寻一种动态平衡。试想,有朝一日被工业技术成果彻底环绕,又怎么不会对人文的温度更加渴求呢?

从“东北文艺复兴”看民众的超地域美学趣味

“东北文艺复兴”是个复杂的概念。目前多篇相关的研究文章,都认为所谓“复兴”是存在问题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东北文艺从来没有“衰落”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和载体的发展造成的阶层趣味分化,是理解、书写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文学史的关键。

新传播情境下的话剧应有危机感和超越意识

不管属于何种类型和情况,创作主体都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力图将其打造成具有相当艺术品质、吸人眼球的优秀之作。话剧人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新的剧作不仅数量颇丰,而且在思想性、艺术性、风格化和表现力上都有所拓展和进步,呈现出扎实推进的整体态势。

中国智造出列为科幻电影带来什么

《流浪地球3》片方自主开发的专属AI问答应用WEi的亮相,不仅是《流浪地球3》一个剧组的新成员,为其提供当下的电影制作需求。它的存在更是为“科幻拍摄+人工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索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新可能,助力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

艾超南:AI如何重构文艺评论生态?

AI为人类反观自身提供了一个良机。评论家要提高自身的数智素养,勇敢跨界,在融合的视域中,解读文艺作品、现象,在数据洪流中打捞理论创新的机遇。最为关键的是,评论家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文艺评论?什么是“人的文艺评论”?

影视创作应取长补短、学短济长

影视产业的变革浪潮,正呼唤一场深刻的创作觉醒:内容创作回归故事本位的初心,长短剧集突破二元对立的桎梏。以“取长剧思想深度之长,补微短剧文化积淀之短;学微短剧叙事效率之长,济长剧内容注水之短”的智慧,构建多样共生、优势互补的影视生态。

《黄雀》:从大案猎奇转向民生写实

行业发展不是颠覆式的变革,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以美之名》:拥抱生命中的美好

在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中,大家更需一场与自我和解的精神整形。

《无忧渡》在古偶剧赛道辟出新路

剧集品质不在于绝对的快慢,而在于叙事密度的有效承载。

从“穷苦歌”唱到“幸福谣”

将吴金印等基层党员干部励精图治、恪尽职守的事迹搬上舞台。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昆仑约定》:精神的昆仑,生命的约定

有一种信念超越血脉与手足,跨越地域与山河,在高原上永远矗立,筑成精神的丰碑。

以舞蹈描绘寻美的灵魂

生动描绘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借助芭蕾舞的描写,饱满地烘托出书中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