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民工大爷的作文缘何如此动人心?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农民工大爷的作文缘何如此动人心?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7-15 09:31

  作者:威 利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近日,某短视频平台一名博主发起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创意写作活动,邀请大爷们来写高考同题作文。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岁大爷抽到的题目是《我的母亲》,他写下的这篇作文火爆网络,已收获700万点赞。

  一篇农民工大爷的临场作文,缘何如此受热捧?真情实感,无疑是这篇作文最打动人心之处。作者在文中用质朴无华的文字,深情追忆自己已去世30多年的母亲:“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吃饭,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忙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文中出现的多个类似情景,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柔软之处,引发了网友对母爱和亲情的诸多思考。

  人间最美是真情,最是细节动人心。农民工大爷在文中写道:“家里人多,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现在想想,母亲那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儿……”寥寥数语中,一位至柔至坚的家庭主妇形象呼之欲出。农民工大爷将一个个尘封已久的细节串联成一幅幅立体并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让人无不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引发了强烈的共情共鸣。

  母亲是每个人最早的老师,她们通过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的母亲虽然很普通、很平凡,但她们始终践行着尊老爱幼、善良朴实、勤劳坚韧、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即使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她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用汗水和行动为儿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人这一生,各有不易,没有谁的日子能永远顺风顺水。然而,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母爱始终伴随着我们,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赋予我们在风雨洗礼中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激励我们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放弃希望和努力。

  这篇农民工大爷的临场作文之所以受热捧,还在于映照了当下的现实:不少人写作喜欢模仿套路,甚至依赖用AI去写作,缺乏感情投入,作品乏善可陈。不少语文老师们担心:AI代写作文的蔚然成风,会让语文教育失去意义。相比之下,仅受过高中文化教育的农民工大爷,以通俗的语言、直白的叙事撰写的临场作文,读来令人眼前一亮,触动无数网友的心弦。这无疑值得所有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借鉴。

  近年来,“素人写作”成为出圈的文化现象,来自社会基层的矿工、月嫂、快递员、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纷纷提笔记录个人生活经历和身边人故事,展现出大千世界的众生相。如快递员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销量达十多万册;草根作家单小花的散文《洋芋,洋芋》获孙犁散文奖;“田埂诗人”吕玉霞的乡土诗歌获近千万点赞……

  这些鲜活的范例启示我们:为文必先为人,为人重于为文。为人和为文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个人修养,保持定力、涵养静气,祛除浮躁心态;还要以生活为师,力求质朴务实,抒发真情实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而这些不仅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倡导的理念和做法,也是改进文风和作风,塑造向上向善社会新风的内在要求。(威利)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