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AI时代与真诚表达的回归

艺术家不再是技艺的垄断者,而是人性温度的传递者,应更专注、更自由地探索人性中的幽微与光明,并油然表现出来。

文艺评论要有批评精神

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做好“剜烂苹果”工作。

藏海驱驰四海,何以名震八荒

中式美学并非仅限于古典美学范畴,它既包含古典元素,又可以融入现代特色。古典文化既需薪火相传,更需与时俱进。

从“想唱就唱”到“让我来唱”:素人音综的困境与突破

从20年前的“想唱”,到20年后的“敢唱”,素人音综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对音乐、对表达、对普通人登台权力的捍卫。音综的舞台不应沦为模式化的造星工厂,而应用更有格局的创作视野,展现出新时代好歌声。

AI时代 苦行僧式创作还有出路吗?

《祷》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一幅画在社交媒体上能引发怎样的狂欢;也让我们看到,“画得像”依然能成为沟通不同人群的桥梁;更让我们思考,在技术越来越“聪明”的今天,亲手付出时间、倾注心血的“笨拙”创作,那份独一无二的真实,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地球特派员》:困在合家欢里的孤独突围

《地球特派员》试图借动画探讨地球与人类孤独这一关乎生命本质的终极命题,却因陷入合家欢的叙事窠臼而功败垂成。这不仅暴露出皮克斯在严肃主题与商业诉求之间的摇摆,也为国产动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镜鉴。

何 华:杂技艺术生命远不止于青春

在当前文艺生态深度调整、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与艺术教育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杂技完全具备从“短期消耗型”走向“终身成长型”的专业路径。从业者和观众应更新认知体系,唯打破“青春”限制,构建“终身艺术”的职业认同,让杂技真正成为一门可传承的当代艺术。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笑料拼盘难掩内核空洞

一些演员在节奏上失准,冲散了精心设计的包袱;有的脚本欠缺火候,很多笑点似曾相识;小鱼、吕博伟等几位演员的表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这些不足提醒着脱口秀的进阶之路,依然是道阻且长。

短视频时代,长剧集如何开辟营销新途径

当下,长剧集正面临营销困境。精品长剧集虽然制作精良、口碑上乘,却难以出圈、成为点击量和话题度高的爆款。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长剧集目前主要依靠短视频营销。而短视频平台具有短平快的传播特性,与强调内容完整性与艺术性的长剧集格格不入。

当前文学批评需要更“单纯”一点

当前批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识信息堆砌、概念术语炫技、理论方法滥用等现象,已非简单的学术风格问题,而折射出批评主体性不断削弱的危机。在跨学科理论大规模迁徙的学术语境下,文学批评的审美判断功能正在被知识考古的冲动所稀释。

吉狄马加:真正好诗,AI永远写不出来

从凉山走向世界的路上,吉狄马加始终背着两个“行囊”:一个装着彝族先民的谚语格言,另一个盛满全球诗人的智慧之光。他强调,诗人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创新者,“我们要守护传统根脉,也要为文化注入新活力,让诗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从《藏海传》和《长安的荔枝》看古装剧的破局与困局

或许,只有回归“人物为本、情感为基”的现实主义创作初心,让主角光环服务于叙事逻辑,让权谋斗争扎根于现实土壤,古装剧才能从娱乐载体“升格”为文明对话的场域,在历史的褶皱中触摸真实的温度,听到现实的回响,书写出更具深度的时代寓言。

AI写作离真正的网络文学有多远?

从既有的相关案例来看,尚未有AI创作的作品能够在网文读者中得到普遍的认可。我们有必要将AI放回网络文学的场域中,从网络文学的技术性与文学性出发,思考AI写作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距离,进而理解其为网络文学及理论评论带来的新变和可能。

真正的写作者是会自觉辨识、规避谎言和圈套

现实生活丰富而复杂,作为写作者,我们所能坚持的唯一伦理基石就是不要自欺欺人。没有人能看到事情的全部,写作者也无需呈现自己掌握的每一个细节。生活难免有各种欺骗性,立场和价值观的选择与辨伪恰恰是抵达真实的动力而非阻力。

通过批评范式转换,理解新大众文艺

面对新大众文艺的范式转换,携带着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史的建构意识,新大众文艺批评的数字文化问题浮现出来。新大众文艺批评本身是对数字文化的知识性实践进行合乎数字现代主义范式的文艺研究,展现出不同于以往历史情境的文艺批评与文化意识的微妙张力。

《淬火年代》能否抵达“东海宇宙”?

该剧开局因不够精彩热度不佳,播出过半,剧情渐入佳境。

酱园弄悬案之悬:女性叙事困境

当影片承载过多野心,便只能沦为符号和概念空洞堆砌的产物。

《掩耳盗邻》:一则幽默生活寓言

生活里总有一记耳光在你马力全开时不请自到,滑稽但极具寓味。

一场艺术冒险创造传统文化破圈奇迹

证明“京话剧”这种扎根传统的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一个人的生命史,一代人的生命史

把当下年轻读者所习惯的视频观看与交流方式,搬到了纸质书的设计与编排当中。

赋予历史小说现代意义

历史小说不是如史学家抉微钩沉、探寻真相,而是要寻找古代人与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共性。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