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不能过度“美颜”
要破除过度美颜的问题,应走出算法茧房,重返生活现场,在泥土气息和人间烟火中捕捉真实故事,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
陈涌泉:戏剧最文学
戏剧文学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在有限的时空内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可能。忽视文学性,舞台再华丽也难以弥补灵魂的空洞。
国庆档电影陷入结构性困境
国庆档在一片看似喧闹实则落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多一些总结,甚至是发一些带有警醒意味的牢骚,终究不是坏事。
王 馗:守护剧种基因,破解戏曲同质化困境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戏曲为了跟上时代步伐,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革新、创造,拓宽了艺术表现力,但也不断地改变了既有的艺术格局,在面对多样化的娱乐审美和艺术路径时,广泛地向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吸收。
刘 春:让肢体语言成为舞台表意的核心
此次荷花奖舞剧评选,将创作中的新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所有舞蹈人的面前:创作者身体自信的匮乏。他们因忧虑单纯的身体语言无法被观众理解、承载复杂的戏剧性,而将舞蹈中最珍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纯粹的动觉冲击,视为与市场沟通的障碍并加以抑制。
《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731》的意义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首映日票房即破3亿,源于其用最直白、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向所有人传递一个核心认知,即731部队的罪行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深刻警示。
地方戏:守住独特个性就会万变不离其宗
地方戏音乐创作频频引发关注,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却又历久弥新。因为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始终贯穿在戏曲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二者作为矛盾的对立面,是一种动态的龃龉与和谐。地方戏音乐的发展,正是在一次次“走出”与“回归”的轮回中不断向前的。
唐 山:如何楔入时代,填好自己的人生答卷?
抗战时期,郑振铎等学者于上海秘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保卫战。面对日军的文化掠夺与经费断绝的困境,他们倾尽家财抢救古籍,成功守护了数万册珍贵文献。这群书生守护了千年文脉,彰显了文人的铮铮风骨。
戏中立戏骨,戏外树风骨
所谓“戏骨”,立起的是一部戏的骨架。老戏骨能在人民心中立起来,是因为他们把艺术追求立了起来,把人品道德立了起来,以敬畏之心对待观众,以真挚之情服务群众。作品与人品缺一不可、相互砥砺,才能更好让文艺发挥启智润心的作用。
中国电影发展需从“大众”思维转向“分众”思维
在全媒介环境下,观众的娱乐选择日益多元,短视频、微短剧等占据了大量碎片化时间,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难度越来越高。观众的口味也变得十分分化,有必要提出一种分众思维,即以不同电影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定位,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产业思维。
名作改编,别徒有其“名”
对有一定知名度、认可度或流量加持的文学作品进行舞台改编,成为当下许多文艺院团的主动选择。相比于改编作品数量的猛增,业内人士感受更深的是,改编成功的作品不成比例。文学改编的舞台作品,既然借原作之“名”,就要用好“名”、对得起“名”。
保障舞台安全不能仅靠演员“多加小心”
一场演出所涉及的各方各面其实是个利益共同体,一旦安全底线守不住,则集体“一失万无”。对于安全问题,决不能心存侥幸,与其前期草草准备、直接“台上见”,给安全隐患以可乘之机,不如各方静下心来好好沟通,携手将所有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算法时代的电影创作不能只有“精确的无趣”
在算法的强势主导下,电影创作正面临一种隐形的自我审查:小众题材被边缘化,复杂议题被刻意回避,银幕上呈现的“现实”越来越像经过精心过滤的舒适区。那些真正刺痛人心的社会话题,那些无法简单归类的生命体验,都在数据的筛选中悄然消失。
AI时代,我们还需要百科全书吗?
百科全书是映照文明发展的一面明镜,从狄德罗《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其演变反映了人类知识结构与传播史;而从纸质百科全书到网络再到AI,是知识获取方式演进的伟大征程。如今百科全书虽面临数字化的挑战,但它作为知识整合的典范依然不可或缺。
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民族抒写与文化认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云南文学逐渐形成了“边地+民族”“城市+现代”两个创作传统,80年代后,一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生动注脚。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银幕变迁
《窗外是蓝星》: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奏
让观众跟随航天员的目光,完成了一次对蓝色家园的深情回望。
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纯真的曹操吗
将历史上复杂的曹操简化为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虽大胆但失败。
爱情不是时间的解药
必须在一个故事的多种讲法里,寻找相对明确的、风格统一的走向。
《伊莎白》:高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曲艺探索艺术表达边界、深化主题创作的一次重要实践。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痛苦是条虫》:以对谈探寻文学智慧
面对文学分歧,他们的智慧碰撞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文学世界的内在规律。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童话的主角
真正的勇气不是砍掉翅膀、消灭“怪物”,而是包容和接纳所有差异性,欣赏不完美。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解构西游,重写聊斋:暑期档动画的古典IP新语法
揭秘数字文旅:让传统文化“活”过来讲故事
荧屏连接古今,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
探寻《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民营剧团在困境中突围
民营剧团交流展演启幕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国家艺术基金“共享中国年·携手向未来”启动
交响乐《王羲之》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评剧《藏地彩虹》
歌剧《楚庄王》
京剧《春秋二胥》
吕剧《大河开凌》
京剧《大舜》
黄梅戏《邓稼先》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
芭蕾舞剧《花木兰》
话剧《家客》
话剧《哭之笑之》
舞剧《兰花花》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淮剧《送你过江》
民族舞剧《驼道》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淮剧《小城》
话剧《詹天佑》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编剧类滚动资助剧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