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批评要避免空心化

若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那文艺批评就会沦为技术的傀儡,因缺乏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而丧失人文精神。

三出农村现代戏比较谈

主创忙着给人物贴标签,还不忘不失时机地划上农业生态园、AI技术等等时髦的符号,结果却是把人物给遗漏了。

老新戏里那些必要的“水”

《双梦记》的舞台形式是完全老戏的感觉,这个“老”字是在表达一种做戏的立场,一种无处不在地忠实于传统的做戏的方式。

《女孩》:有诚意却失之于刻意的女性主义表达

影片在揭示女性失语、代际创伤等议题上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尤其对东亚家庭中女性处境的刻画,触动了部分观众。遗憾的是,叙事节奏、角色塑造与内容平衡上的不足,也使之未能成为一部成熟有力的女性主义电影。

文艺评论要守望价值而非追随流量

商业化的流量逻辑可能驱使评论趋向情绪化、极端化,因为争议性言论往往比理性分析更能吸引关注。不同趣缘群体之间因审美范式差异,可能形成对话壁垒,甚至产生群体间的对立。这些构成了当下评论必须直面的复杂语境。

从《开端》到《不眠日》:循环叙事的接续与失序

《不眠日》在创作中尝试融入多种元素,叙事节奏也力求有别于《开端》,试图构建独特的循环叙事世界。可惜因反派塑造扁平而导致正反人物形象失衡。因此,讲好一个故事不仅需要形式创新,更需要内核稳妥而深刻。

电视节目突破“单向输出、播完即结束”的形态

移动传播深刻影响着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内容消费路径,持续分流电视节目的传统受众群体。曾经“播什么看什么”的被动收看模式已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想看什么就找什么看”的主动选择模式。面对这一传播格局的变化,电视节目的内容分发逻辑也发生了改变。

越完美,越厌倦?——“女频大男主”剧的刻奇困局

影视创作中的“刻奇”体现为为了迎合市场偏好,刻意制造虚假的感动、完美的人设和空洞的价值口号,用套路化的情节拼贴替代真实的人性刻画与叙事深度。这些批量生产的情感罐头,看似光鲜,却缺乏真实的味道。

民族舞蹈:不只记录历史,更在讲述时代

民族舞蹈强大的生命力源自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及精心提炼,其本质是用肢体语言达成生活经验的艺术化表达。在将生活经验升华为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不仅追求形式的美感,还着重于实现精神内涵的延伸,审美范式从“民族性再现”转变为“时代性表达”。

明星配音成动画电影“流量密码”,专业度让位于“吸睛效应”

随着审美不断提升,观众对影片整体完整性的要求也更高。当宣传重心过度倾斜于明星阵容,而忽视作品本身质量时,观众的失望与反弹便在所难免。明星配音在短期内确实能为影片带来关注,但若本末倒置,将营销价值置于艺术质量之上,终将反噬作品本身。

视频播客走红说明了啥?

近期,越来越多网络平台加码视频播客,不少名人入局,频频收获百万播放量。媒介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没有永恒的形态,只有永远的需求。无论具体形式如何,都要思考如何从“内容制造者”转变为“信任缔造者”。这不仅需要匠心,还要有对用户需求的掌握。

张 译: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电影华章贡献力量

中国电影人始终面临挑战,一代代的电影人总能攻克难关不断前行。我呼吁各位同仁能够团结一致,不忘初心,打铁还需自身硬,守好正道,练好我们自己的手艺,为中国电影的传承、发展献计献策。也期待能有更多优秀的剧本,更多创新的尝试,让中国电影百花齐放。

互联网繁荣下的新大众文艺何去何从?

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催生了新大众文艺,其内在逻辑是创作主体全民化、文本形态超文本化、传播机制算法化、价值实现情感化。然而,它也面临流量至上、信息茧房、版权保护等挑战。推动其迈向高质量繁荣,需构建一个活力与秩序并重的健康生态系统。

为什么是这些作品赢得文华大奖?

获奖名单看似品类多样,实则蕴含着清晰的评选逻辑——在“十年参评期”新赛制背景下,能否坚守“为人民创作”的初心、以市场思维构建良性演出生态、体现“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成为作品能否经受时间与专业检验的核心标尺。

明星跨界出书,靠流量还是靠实力

演艺明星跨界并不鲜见,为何他们选择写作?粉丝经济是明星出书的红利基础。明星出书已从简单的名人效应,逐渐演变为一种多元而立体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粉丝经济的延伸,也是明星自我表达的平台;既有出版市场对流量的追逐,也不乏真诚的文学追求。

《国宝时刻》:五分钟影像撬动五千年历史

通过生动再现、细节呈现与网络化表达结合,拉近文物与观众距离。

《信》:当AI闯入武侠世界

随着技术发展,人类创作的思维价值和创意核心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白马姐妹》:用时光书写的一部影像志

纪录片已成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保存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话剧《屠夫》:反思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舞台深处刺耳的火车鸣笛声,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警笛。

《去大同》:当最后一辆绿皮火车遭遇AI

那带着疼痛的真实,远比AI构建的无痛永恒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以广阔的社会视野讲述故事

公安题材要跳出公安写公安,跳出个人写社会,透过皮相写灵魂,运用故事写精神。

当探戈的舞步一再响起

绵长细密让人透不过气的长句是文学创作中的“陌生化”策略,是对日常语言的激进更新。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