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原创力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

文艺工作者应在生活里丰富人生体验,在对社会的洞察中把握时代脉搏,在艺术语言的创新表达中开拓,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

儿童需要真心、贴心之作

面向儿童的艺术作品首先要适合于儿童观众,创作者不能忘掉儿童的审美特点,强行让他们提前欣赏相对艰涩的成人化作品。

新时代文学要有“大文学观”

“大文学观”有利于打破文学界对“纯文学观”的潜在迷恋,从而超越新时期文学的美学成规,推动新时代文学的发展。

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盛夏芬德拉》的长剧思维

当微短剧敢于相信观众的耐心,它便超越了“情绪快消品”的局限,获得了可回味的质感。它证明了,“长短融合”的内核并非增减时长或调整节奏,而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深度互鉴,这也是一场“叙事耐心”的收复。

从爆款驱动到生态构建:微短剧迈入迭代升级新阶段

从雏形初现到快速崛起,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如今的微短剧已然成为增长快速、富有活力与潜力的视听品类,并加速进入全球叙事体系。就在小程序剧风生水起的同时,传统长视频平台开始系统性入场,为微短剧行业拓展了新的发展路径。

电影《看我今天怎么说》:语言即我

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的不同抉择,将聋人到底应该选择哪种语言的问题抛向观众。“正常”究竟是客观存在的标准,还是社会权力结构制造的幻觉?这种追问不仅涉及残障群体,更指向每一位探寻自我定位的普通个体。

中国古典舞表演的层次构建与情感内化

中国古典舞表演不仅需要表达内涵,还要求演员通过着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积淀与生活体悟,深化他们对作品所承载文化的理解力。动作设计与情感递进的层次性在舞蹈表演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舞蹈表演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

刘 健:《创:战神》的突围与好莱坞科幻的困局

中国科幻电影应走一条去程式化的道路。毕竟,科幻电影的核心绝非技术奇观的堆砌,而是对人类未来的多元想象——这份想象,不应被任何既定的套路束缚。科幻的本质,终究是借未来之镜,照见人类文明的永恒诘问。

新媒体时代电影类短视频的传播反思

移动网络时代,短视频平台使大众获取信息时越来越追求移动化、便捷性、个性化和碎片化,短视频一跃成为全民性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电影类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应重视对电影版权的保护,需相关法律、传播主体以及传播平台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今天,美术创作或许需要重拾宣传画

“普及与提高”曾是中国美术工作最根本的价值坐标。遗憾的是,这一理念已过度地向“提高”倾斜,忽视了与民众的沟通。当我们今天再次呼吁宣传画的复兴,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为了打开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应当思考:美术如何真正“服务人民”?

婺剧《三打白骨精》:爆火是现象,创新是方向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成功证明:戏曲是可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创作者需要守住“程式为核、角色为魂、共情为基”的根本,让传统之魂与现代之形相遇。这部作品,既是中国戏曲复兴路上的亮眼“现象”,更是探索未来发展的清晰“方向”。

海外七十年:金庸武侠小说的世界之旅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全球传播呈现出清晰的时空脉络:1958年始于泰国,随后遍及东南亚;七十年代传入日韩;九十年代进入英语世界,近年借《射雕》英译本推动,衍生出德、法、西等多语种版本。这一历程催生了丰富的学术研究。

AI影像从技术探索走向工业化生产

从短视频到直播,再到影视创作,AI技术已深度渗透内容产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础性生产力,也在根本上重塑着大众的日常消费体验。一个由AI助力打开的、虚实交融的视听新世界,正悄然到来。

中国歌剧创作的三个趋势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近些年中国歌剧新剧目不断涌现,进入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回顾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让这门几百年前诞生于欧洲的综合性艺术在东方舞台大放光彩、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激励着中国歌剧人不断探索。

民族舞蹈评论:体察深层次的审美与共情

真正有力量的民族舞蹈评论,需把握“评”与“论”之间的平衡,民族舞蹈评论若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评”,就会缺失其最为动人的文化维度。真正的深度来自“论”,应将舞蹈作品置于更为广袤的文化语境里予以阐释与解读。

《下一个台风》: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影片没有刻画具体的施暴者,而是将他们塑造成无所不在的背景。

喜剧作品需要“上大底”吗?

面对现在的观众,喜剧或应回归根本命题:我们怎么让人笑?

《我是八路军》:于细微处见精神

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亲历者的珍贵影像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

于历史洪流中舞出民族的精神与脊梁

舞剧《三国志》是在当代语境下对民族精神源流的追溯与观照。

《大漠日记》:当代学子的青春奉献之歌

既是对支教老师情感世界的抒发,更是对支教者的深情赞美与歌颂。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她对同代人的体察,带着她自身的成长经验,也带着她对数代写作者的规律性推演。

民俗志叙事与悲喜剧的日常化

用去陌生化、悲喜剧复调、细节深描等手法,打开窥探中国人生命观与死亡观的独特窗口。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