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影视创作不能过度“美颜”

要破除过度美颜的问题,应走出算法茧房,重返生活现场,在泥土气息和人间烟火中捕捉真实故事,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

陈涌泉:戏剧最文学

戏剧文学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在有限的时空内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可能。忽视文学性,舞台再华丽也难以弥补灵魂的空洞。

国庆档电影陷入结构性困境

国庆档在一片看似喧闹实则落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多一些总结,甚至是发一些带有警醒意味的牢骚,终究不是坏事。

王 馗:守护剧种基因,破解戏曲同质化困境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戏曲为了跟上时代步伐,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革新、创造,拓宽了艺术表现力,但也不断地改变了既有的艺术格局,在面对多样化的娱乐审美和艺术路径时,广泛地向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吸收。

刘 春:让肢体语言成为舞台表意的核心

此次荷花奖舞剧评选,将创作中的新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所有舞蹈人的面前:创作者身体自信的匮乏。他们因忧虑单纯的身体语言无法被观众理解、承载复杂的戏剧性,而将舞蹈中最珍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纯粹的动觉冲击,视为与市场沟通的障碍并加以抑制。

《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731》的意义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首映日票房即破3亿,源于其用最直白、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向所有人传递一个核心认知,即731部队的罪行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深刻警示。

地方戏:守住独特个性就会万变不离其宗

地方戏音乐创作频频引发关注,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却又历久弥新。因为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始终贯穿在戏曲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二者作为矛盾的对立面,是一种动态的龃龉与和谐。地方戏音乐的发展,正是在一次次“走出”与“回归”的轮回中不断向前的。

唐 山:如何楔入时代,填好自己的人生答卷?

抗战时期,郑振铎等学者于上海秘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保卫战。面对日军的文化掠夺与经费断绝的困境,他们倾尽家财抢救古籍,成功守护了数万册珍贵文献。这群书生守护了千年文脉,彰显了文人的铮铮风骨。

戏中立戏骨,戏外树风骨

所谓“戏骨”,立起的是一部戏的骨架。老戏骨能在人民心中立起来,是因为他们把艺术追求立了起来,把人品道德立了起来,以敬畏之心对待观众,以真挚之情服务群众。作品与人品缺一不可、相互砥砺,才能更好让文艺发挥启智润心的作用。

中国电影发展需从“大众”思维转向“分众”思维

在全媒介环境下,观众的娱乐选择日益多元,短视频、微短剧等占据了大量碎片化时间,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难度越来越高。观众的口味也变得十分分化,有必要提出一种分众思维,即以不同电影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定位,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产业思维。

名作改编,别徒有其“名”

对有一定知名度、认可度或流量加持的文学作品进行舞台改编,成为当下许多文艺院团的主动选择。相比于改编作品数量的猛增,业内人士感受更深的是,改编成功的作品不成比例。文学改编的舞台作品,既然借原作之“名”,就要用好“名”、对得起“名”。

保障舞台安全不能仅靠演员“多加小心”

一场演出所涉及的各方各面其实是个利益共同体,一旦安全底线守不住,则集体“一失万无”。对于安全问题,决不能心存侥幸,与其前期草草准备、直接“台上见”,给安全隐患以可乘之机,不如各方静下心来好好沟通,携手将所有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算法时代的电影创作不能只有“精确的无趣”

在算法的强势主导下,电影创作正面临一种隐形的自我审查:小众题材被边缘化,复杂议题被刻意回避,银幕上呈现的“现实”越来越像经过精心过滤的舒适区。那些真正刺痛人心的社会话题,那些无法简单归类的生命体验,都在数据的筛选中悄然消失。

AI时代,我们还需要百科全书吗?

百科全书是映照文明发展的一面明镜,从狄德罗《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其演变反映了人类知识结构与传播史;而从纸质百科全书到网络再到AI,是知识获取方式演进的伟大征程。如今百科全书虽面临数字化的挑战,但它作为知识整合的典范依然不可或缺。

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民族抒写与文化认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云南文学逐渐形成了“边地+民族”“城市+现代”两个创作传统,80年代后,一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生动注脚。

《窗外是蓝星》: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奏

让观众跟随航天员的目光,完成了一次对蓝色家园的深情回望。

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纯真的曹操吗

将历史上复杂的曹操简化为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虽大胆但失败。

爱情不是时间的解药

必须在一个故事的多种讲法里,寻找相对明确的、风格统一的走向。

《伊莎白》:高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曲艺探索艺术表达边界、深化主题创作的一次重要实践。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痛苦是条虫》:以对谈探寻文学智慧

面对文学分歧,他们的智慧碰撞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文学世界的内在规律。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童话的主角

真正的勇气不是砍掉翅膀、消灭“怪物”,而是包容和接纳所有差异性,欣赏不完美。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