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影评奖如何成为行业风向标

电影评奖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还要重视对电影工作者的精神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电影创作环境,培养高素质电影人才队伍。

真正“属于校园的歌”在哪里

每个走出校门的人都懂得,我们怀念的校园,也许并不是那片物理意义上的操场,而是那个能够生长诗意与想象力的精神原乡。

明星出书救得了出版业吗

2025年图书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反差。一方面,是老生常谈的书业遇冷。另一方面,今年又是明星纷纷出书的一年。

刘上生:生辰私祭为那般?——读《红楼梦》新探

贾府上下,只有贾宝玉视金钏儿之死是永远的伤痛。贾宝玉愧疚,悔恨,他本视为“水做的骨肉”的清净女儿,如今却因他的过失而死,不禁“五内俱伤”。这种救赎,成为贾宝玉精神世界自我净化的转折点。

那些将AI写作视为应然的人,离现实太远了

“文灭质,博溺心”,过度追求文饰和博学反而会压抑人的自然本性,那些将AI写作视为应然的人,实际上冒着脱离甚至是超出现实的风险,浮夸其文,虚骄其人。换言之,把不可多得的观察之眼轻易让渡给机器,只会让人类写作的前景更模糊,创意的起点更暗淡。

国漫美学再塑:看三维浪潮下的二维困境与突围

二维更应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不要把精力消耗在与三维比量上,而要把资源投入到“主题—人设—风格”的强绑定上,打造可持续迭代的风格片。二维并非要在三维阴影下求生,而是能够在同一向度上形成协作分工。

以演员为支点,撬动短剧产业革新

任何创新机制都需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随着计划的推进执行,可以预见,红果自制演员合作计划将在平台、机构与演员三方之间逐步形成更加合理的利益格局。以点带面、以一促万,这一制度有望推动短剧行业从局部改良走向整体优化,为创作生态注入持久的活力。

从《聊斋:兰若寺》谈谈拼盘电影如何超越简单拼接?

成功的拼盘电影往往能超越简单的故事堆砌,在多元的作者表达与潜在的商业元素之间寻求融合,使分散的叙事能量汇聚为一种具有整体性审美体验与文化意蕴的复合艺术表达,将异质叙事单元整合于统一框架之内。

电影舆情环境建设 一篇需合力书写的大文章

电影舆情是个复杂的问题。要洞悉、破解和驾驭千变万化的舆情走向,营造电影健康的舆情环境,自然不可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可以肯定,仅靠某一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泛泛的号召和倡导也难以奏效。这需要我们付出坚韧扎实、持之以恒的努力

面对技术“突变”,文学如何作答

格非借用德勒兹的“奇点”理论,讨论当下技术突变背景下,文学需要捕捉到能突破系统规训、揭示系统本质的关键点,正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的“奇点”是“自动奔赴一个地方去毁灭”,唯有如此才能使作品获得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

梅兰芳:以不屈风骨捍卫民族气节

当“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声震彻破碎的山河,战场的硝烟遮蔽了锦绣的舞台,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再登台演出,用沉毅而决绝的姿态,发出铁骨宣言,表现出在民族危难时刻一个艺术家的刚强骨气,极大地激励了各界民众的抵抗决心。

今夜,我在浪浪山,只关心无名之辈的冷与热

从《哪吒之魔童闹海》到《浪》的成功,已经可以让我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作出更乐观、更确凿的预估。而究其内核,关于热血与理想主义元素的应用和呈现,也提醒我们对于当下文化场域的判断已经足以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儿童文学主题出版,“悬浮”还是“扎根”?

追逐热点的跟风式选题、压缩周期的“短平快”流程、塑造完美的失真角色以及成人话语权过度放大导致的儿童视角缺失。破解之道在于编辑的专业坚守:拒绝跟风、守护童真、精磨品质,让主题通过好看、好读的文学细节连接儿童心灵,推动行业从悬浮走向扎根。

演员最大的底气永远是作品

从“被嘲的梦想”到获奖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辛芷蕾的演艺路是意外、有坎坷,但也很是踏实。电影、电视、话剧齐开花,有评论认为,辛芷蕾用作品打破了一度由流量主导的所谓“咖位”体系,好作品才是演员永恒的底气。

史诗性文艺盛典激荡人心

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是献给80年前伟大胜利的史诗性艺术盛典。晚会充分挖掘史实,进行了创新编排。通过多时空同构、跨时空对话、不同时空重组等空间叙事,晚会容纳了丰富的叙事维度,是整体、宏阔、立体的,也是具体、细腻、生动的。

《归队》:白山黑水间的热血群像

尊重历史,以群像视角与写实美学拓展了抗战影视的表达边界。

窗外是蓝星,窗内是家园

《窗外是蓝星》融合科技与人文,展现中国对太空的沉思与探索。

论新主流战争电影对戏曲元素的运用

新主流战争电影融合戏曲元素,构建民族英雄叙事与精神认同。

《仲夏夜之梦》:70根木棍演绎莎翁经典

简约的舞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舞台真正还给演员。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探寻乡村振兴的叙事密码

既延续了乡土文学对土地变迁的凝视,又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开辟了新的叙事可能。

“软科幻”叙事进击现实难题

后科幻写作的窗口,依然向着无法穷尽的未来经验敞开,向心灵深处的困兽展开搏斗。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