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的叙事困境
爱情神话的破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爱情电影的低迷只是其中最显眼的一环。不破不立,拒绝过去的爱情是为了创造新的爱情。
当银幕"同款"走上音乐剧舞台
采用影视成熟IP进行音乐剧改编,固然可以在初期获得大量关注,但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作品还是有赖于各环节精良的制作。
金鸡奖为新人提供成长沃土
要使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关键在于持续培养新人,保持创作人才源源不断涌入,进而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压抑下的疯癫:范进中举的底层逻辑
作为文学作品,吴敬梓本可在作品中更进一步。然而,《儒林外史》写了范进的癫狂病态,却也只能止步于此了。吴敬梓塑造的不是社会“新人”,只是在批判历史的“旧人”,这也是《儒林外史》的遗憾之处。
琼瑶小说过时了吗?
时代在进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尺子去量昨天的故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里,恋爱本身就是革命,就是在强调自我的主体性。琼瑶笔下不顾一切的恋爱,将这种主体性无限放大。她让我们这一代读了点书的人,不管贫富美丑都感受过真挚的爱情。
庄 宁:在探寻文本奥秘中深化语文教学
书中提供文本解读的案例以指导教学时,也提醒我们对学生已有认识水平了解的重要性,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只有通过日常的文本解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真切了解,才能让自己有方向地来真正“打开”。
我们的春节成为世界非遗了!
春节,始终占据着中国人心中的重要位置。无论身处何方,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春节来临之际,踏上归途,与家人团聚。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花儿与少年》:综艺不是一场狂欢式的审判
综艺不应是一场狂欢式的审判,而是需要回到打造内容的初心,为观众提供正向的情感价值,形成市场的良性发展。综艺真人秀是幻想空间与日常空间的结合,是为观众带来幻想中美好与治愈的精神乌托邦。
脱口秀嫁接剧集有点水土不服
尽管脱口秀与剧集的结合在形式上足够新颖,但归根到底,脱口秀无法摆脱表演性质。舞台、表演者、观众共同构成了一场完整的脱口秀,现场互动感极强,观众的沉浸感也很强。但是,剧中的脱口秀表演受限于剧情和场景设置,无法营造出真实的表演环境和氛围。
帷幕消失之后:沉浸式演艺的美学与可能
沉浸式演艺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极有可能是未来叙事艺术的新方向,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演艺工作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巧思,也需要公共艺术教育的长时间沉淀,更需要文旅产业界改变圈地思维,不急不躁地推进。
微短剧海外传播:追求艺术品质 尊重文化特性
作为流媒体与短视频时代的典型媒介形态,微短剧依赖媒介平台的流量投放与数据分析,以高频率的冲突、悬念、反转等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行业高速扩张的同时,微短剧畅销海外。微短剧应有意识地书写能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主题,诠释中国、情动世界。
香港流行乐的未来:小星星也能把天空照亮
应该有更多年轻音乐人加入到唱响港乐的队伍中。“对港乐生命力的探讨,称得上是港乐突破自己的一个成功开始,重温经典过后,观众们就会开始期待创新,就会主动把关注度放在港乐的新生代歌手们身上,这对于新生代音乐人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从《再见爱人4》看综艺伦理和流量反噬
节目通过邀请真实夫妻参与,展现他们在婚姻中的甜蜜与矛盾,在诗意的场景中,夫妻们分享着彼此的故事,观众则在观察与倾听中获得启示与感悟,引导观众思考婚姻的本质与意义。情感节目衍生出公共议题,对节目“建构”的真实,不断进行拷问和过度解读。
《白夜破晓》:“烧脑度降低”是否有意为之
针对观众目前反馈案件偏简单、破案难度降低不够烧脑等问题,刘英剑回应说,他认为悬疑剧无论镜头语言、故事外壳如何表达,最终讲述的还是人性,这也是《白夜破晓》较前作不一样的挑战。希望在观众的友好和期待下,“白夜”系列能继续延续下去。
舞剧《海的一半》: “嘉庚精神”的跨时代回响
舞剧《海的一半》聚焦一群南洋华侨的豪情与家国担当,通过舞台设计与肢体语言,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一群华侨共择大义的故事,将陈嘉庚的生平故事与华侨情感具象化,深刻传达出华侨群体对祖国的牵挂。
创新手法,让中华脊梁式英模形象亲切可感
《西北岁月》坚守的唯物史观和历史眼光
出色地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可敬、可亲的艺术形象。
独角戏, 一个人演绎百态人生
独角戏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会有更多的空间去融入自我表达。
舞剧《白蛇》:对传统IP进行现代转码
原创舞剧《白蛇》如何跨越东西文化,对中国传统IP进行现代转码?
依托热门IP,戏曲能否寻找到更多知己
改编者要有“打碎”原著的勇气,来适配戏曲的程式和唱腔要求。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半遮掩的叙事与残酷的结局
《被埋葬的孩子》的残酷结局,让探险式阅读止于无限开放的宁静,延长了诗意的神秘。
英雄浩气赋,文心雕龙章
《血性》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给人以真人真事真实之感,更接地气,也更入眼。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荧屏连接古今,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
中国动漫崛起,开启中式想象新纪元
经典文学影视化,一场有关美学的接力跑
校园文学与人文综合素养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
助力影视行业弯道超车
第七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国家艺术基金“共享中国年·携手向未来”启动
交响乐《王羲之》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评剧《藏地彩虹》
歌剧《楚庄王》
京剧《春秋二胥》
吕剧《大河开凌》
京剧《大舜》
黄梅戏《邓稼先》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
芭蕾舞剧《花木兰》
话剧《家客》
话剧《哭之笑之》
舞剧《兰花花》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淮剧《送你过江》
民族舞剧《驼道》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淮剧《小城》
话剧《詹天佑》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编剧类滚动资助剧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