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11月11日,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江西分社主办的“天工开物圆桌会”在北京举办。会议以“解码工业基因,开源世界科技”为主题,汇聚了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如何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天工开物》中汲取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科技创新与全球协作注入新动能。
与会专家认为《天工开物》极具当代价值,并系统梳理和解读了其中所承载的“工业基因”。新华社副社长刘健指出,《天工开物》蕴含的“格物致知、开物成务”哲学思想,对当前推动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进一步阐释,这部著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当今世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学斌则从文化传承角度提出,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天工开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形机器人与舞蹈演员一起表演舞剧《天工开物》选段。(崔益明/摄)
关于科技创新的全球意义,与会者也达成了广泛共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薛凤表示,《天工开物》所蕴含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能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启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指出,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对当时的欧洲技术进步产生了实际影响,这充分证明了科技知识跨国界传播的重要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孙福全强调,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突破的背景下,弘扬《天工开物》所体现的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精神,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
在跨界思享会环节,专家学者们从多角度展开深入讨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关晓武所长展望了从《天工开物》到科技强国的古今跨越。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冯立昇阐释了《天工开物》对中国传统技术知识体系的构建与重构。作为舞剧《天工开物》的导演,陆川分享了自己将《天工开物》搬上舞台的心路历程。他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宋应星“开源共享”精神的震撼力,被这位明代科学家“以科技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所折服。
本次圆桌会通过深入研讨,为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开辟了新路径,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智慧。与会者期待,这份源自东方的科技文化遗产能在全球范围内激发更多创新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