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外卖小哥挥笔写下烟火里的诗行;乡村小伙披上被单化身田间超模;小吃摊主舞出街头最鲜活的风景,短视频博主梦幻联动两岸观众引发共鸣……这些生活中的“民间高手”正带着热爱组团“出道”。他们虽不是专业从业者,却用最质朴的方式,汇聚起新大众文艺之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那么“新大众文艺”到底是什么?
关键词:“新大众文艺”
它源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过去,文艺好像总在殿堂之上,而现在,智能又便捷的媒介产品人人在手,拍视频、写小说、诗词歌赋……——人人都有条件创作。于是,往日的观众摇身一变,成为了文艺舞台的主角。
从“殿堂”到“人间”
技术一“出手”,人人都能秀!新大众文艺这种新型文艺形态就这么诞生了。它不拘一格,大众都能广泛参与创作;它蓬勃生长,万物皆可文艺。短视频、网络小说、微短剧、街头快闪,甚至评论区里的神回复,都可能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些年,新大众文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烟火日常成为主流创作素材,艺术与科技融合催生新艺术形态,同时也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
从“生长”到“深耕”
当然,新大众文艺也面临着“成长痛”。一方面,低门槛保障了创作自由,也容易导致“重量不重质”;另一方面,机器算法取代了传统把关,草根创作者不得不“为流量折腰”。文艺创作越来越像“注意力争夺战”,内容越来越相似、套路越来越多,甚至偶尔还会冒出一些“低俗”“审丑”的辣眼作品。
而“新大众文艺”被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意味着它将告别“野蛮生长”,得开始琢磨怎么“茁壮成长”了。今后,我们不仅要好好研究它、引导它,给它搭建完善的评论体系,更要回答这些问题:如何以碎片化内容传递主流价值?如何提升作品的审美质感?如何打破算法制造的牢笼?
新大众文艺,乘着互联网东风而来,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名片。它既承载着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责任,也肩负着推动文化创新、讲好本土故事的使命。未来,在技术赋能与正向引导的双重助力下,一个人人文创、科技与人文深度交融的新文化时代,必将如期而至。
(文本:刘子璐;制作:申婧渲;设计:董怡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