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魏 兵
多年来,网络悬疑剧凭借独特的类型叙事和美学风格受到行业、平台和观众的青睐。作为一种叙事类型和艺术风格,“悬疑”像是可以助推剧集登顶热门榜单的“魔法”。2025年下半年,悬疑剧市场虽维持着稳定的作品输出,《目之所及》《重影》《树影迷宫》《命悬一生》等网络悬疑剧相继开播,却都未能激起水花。这些作品试图运用社会派推理的类型法则,拓宽刑侦现实题材的表达维度,却陷入议题陈旧与奇观叙事的同质化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悬疑类型本身的美学魅力。

《命悬一生》《重影》《树影迷宫》海报。
下半年播出的国产悬疑剧多以刑侦探案为叙事主线,承袭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文学旨趣与类型模式。社会派推理致力于从罪案现场出发,将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揭示其背后的犯罪动机,并探讨复杂的人性议题与深层的社会矛盾,体现出厚重的人文关怀和感情张力。近年来,改编自紫金陈悬疑小说的影视作品在网络上引发一波收视热潮;《漫长的季节》播出后,更是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派风格的悬疑剧作,进一步验证了此类题材在影视市场的号召力。
问题在于,受类型框架和市场惯性的推动,社会派悬疑网络剧暴露出“配方生产”的态势。
其一,部分作品在“悬疑+”的融合探索中陷入误区,将女性救赎、病态心理与社会症结等相似议题简单堆砌,形成一种表面化的类型拼贴。“悬疑+”本义是以“悬疑”类型为圆心,向外拓展题材内容、影像风格或主题思想的表达半径。然而,近年来播出的多数悬疑剧对社会症结的呈现往往流于悬浮,内容空心化,将“悬疑+”理解为悬疑元素与社会议题的机械叠加。例如,《重影》与《目之所及》聚焦家庭暴力与女性救赎等社会议题,《命悬一生》将犯罪动机简单归因于命运无力与社会不公,《树影迷宫》则将“胡同杀手”的病态心理直接视作罪恶之源。这种对于心理创伤与社会矛盾的程式化套用,不仅欠缺对复杂社会结构的深入挖掘,也使悬疑类型本应承载的社会批判力度被稀释为流水线式的情绪刺激。
其二,有意追求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碎片化叙事与错乱的时间线制造观剧障碍,“冒充”陌生化审美。当前悬疑剧尤为偏爱时空交错的非线性叙事,《树影迷宫》以跨越十八年的影像迷宫,追踪心理扭曲的连环案凶手;《命悬一生》中案件追踪与回忆叙述双线并置,拼凑出吴细妹、徐庆利和曹小军之间复杂的恩怨纠葛,在高度碎片化的叙事拼图中勾勒出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
然而,当叙事策略从表达主题的手段异化为炫技的工具时,原本连贯的时间线被切割与重组,导致情节逻辑断裂、人物动机模糊。观众在理解基本的故事脉络时已耗尽心力,又何谈与人物命运和故事情感内核产生深度共鸣?如果说,悬念的营造仅依赖于有意打乱时序和模糊有效信息,而非依靠精妙的因果链条与心理博弈,那么,本应紧张刺激的观剧体验,实则沦为破解叙事谜题的解谜游戏。这种以技术之复杂掩盖叙事内核之苍白的做法,实则已经背离了悬念机制的艺术魅力。
其三,过度沉迷小镇叙事易使作品陷入“犯罪有理,罪犯也可怜”的伦理误区。此类作品将底层边缘人物的命运悲剧简单地归咎于落后的地域环境,角色的行为动机与道德责任被淡化。这种叙事倾向在《命悬一生》中尤为明显——跨越南方小镇和北方雪乡的杀人抛尸、骗保与身份盗用等罪行,被赋予过多同情式的解读,致使法理边界模糊不清。当犯罪动机被一味归咎于命运悲剧,这不仅削弱了作品应有的道德立场,更在潜移默化中解构了法治精神的内核。
究其根本,当前悬疑剧的创作困境,源于平台的数据驱动机制与类型安全化规则的双重制约。尽管以用户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推动了网络剧转向协同生产,但基于用户画像与热点图谱的大数据逻辑往往将成功案例的经验简化为创伤记忆、小镇空间、身份调换等可复制的元素组合,从而输出一套“安全配方”作为创作依据,而非真正依赖内在创造力的驱动。殊不知,真正的类型创新,恰需要突破数据的藩篱,既承类型基因,又融当代之新思。
从行业层面看,原创剧本的创新乏力,已逐渐成为悬疑剧创作的一大痼疾。无论是取材于《大真探赵赶鹅:重案组的人性档案簿》部分章节的《树影迷宫》,还是改编自畅销小说的《目之所及》及《命悬一生》,无不依托于文学改编。固然,小说与影视之间存在文学性的艺术关联,文学原著的受众基础也为影视化提供了宝贵的观众基础。但是,影视艺术毕竟是以视听语言为本体,其艺术创作逻辑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若不能以影像思维重构故事脉络,仅仅满足于情节的简单移植与复制,最终势必造成美学上的懈怠。
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文艺创作语境,推动网络悬疑剧的创作路径创新,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类型演进的内在规律。首先,尊重类型语法,更新方法论迫在眉睫。悬疑剧的核心魅力在于逻辑的严密性与悬念的持续性,而非表象的奇观堆砌。将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通过精妙的叙事结构融为一体,在保持类型张力的同时,完成对现实议题的影像化书写,在类型框架与内容创新之间把握“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平衡点。当然,也需要建立类型语法与影像美学的对话机制。悬疑氛围的营造,不能仅靠叙事技巧,更需要将生活的抽象经验,转化为精确的视听呈现,进而探索类型化的影像风格。最后,挖掘现实主义的人文深度。社会派推理的精髓不在于社会问题的简单展露,而在于透过时代洪流中个体的真实情状,在情与理的平衡中维护法治社会的秩序。
悬疑类网络剧创作正处在类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唯有超越“配方”思维,在尊重类型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美学创新,才能让悬疑的类型“魔法”重焕生机。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经费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