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子琦
近年来,观众对于悬疑、犯罪类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情持续攀升,他们不再满足于反转的情节与烧脑的剧情,更多关注人性深度与犯罪动机。这样的背景下,迷雾剧场已在国产悬疑领域已建立起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所出品的《命悬一生》就是其中一部代表性作品。

这部剧最深刻的创新体现在人物塑造的范式转移上。该剧大胆描绘了三个城市底层平民:吴细妹、徐庆利、曹小军,他们作为圆形人物,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如吴细妹的亲身经历与情感纠葛就极具复杂性,她在情感中两次受伤,后为了给孩子治病,才选择和丈夫曹小军合谋,设计杀掉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徐庆利。她不是“天才罪犯”或“正义化身”,这种设定拒绝类型化套路,而是穿透案件表层,直接呈现情感、债务、家庭矛盾下的生存无力感与自毁倾向,直抵当代城市底层人的集体焦虑。
与迷雾剧场前些年出品的悬疑剧对比,《隐秘的角落》聚焦“少年道德觉醒”,《白夜追凶》固守善恶二元对立的框架。《命悬一生》与前两者都不同,它的焦点是成年人的压抑与爆发,还将道德灰色地带扩展为生活本身。观众在“追凶”过程中同步体验角色的生存困境,产生情感共鸣而非道德评判,这正是它的第一大亮点。
从叙事结构来看,《命悬一生》通过“案件现场—人物回忆—警局审讯”三线交织,将时间切片化呈现,让观众在单集内完成跨视角的线索拼接。每个新线索既解谜又设疑,叙事动力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延迟释放。这种高密度碎片化叙事是迷雾剧场近年来在“短平快”平台上探索的方向之一。如《隐秘的角落》虽多线并行,但整体结构相对平稳;《白夜追凶》则以主线叙事辅以回忆插叙,时间线相对清晰。相比之下,《命悬一生》的叙事更像“信息碎片的拼图”,将多线并行手法推向极致,形成独特的观看体验。
文艺片在传统意义上与犯罪悬疑剧的类型相悖,但“悬疑+文艺”的组合拳打出,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开播的《借命而生》,就以阴郁的视觉基调与碎片化剪辑节奏,为刑侦悬疑类型注入文艺气质。再来看《命悬一生》,每一集的开头都会将含有关键信息的前史进行呈现,随后出现本集的关键词,再进入正片,这种处理方式扩宽了悬疑剧的创作空间,体现类型融合的新意。
从《白夜追凶》到《隐秘的角落》再到《命悬一生》,国产悬疑剧在形态上出现以下趋势:在时长层面,单集时长趋向40-50分钟,节奏更紧凑,主动迎合移动端碎片化观看习惯;在叙事层面,多线并行已成为标配,《命悬一生》把这种手法推向极致,形成“信息碎片拼图式”的观看体验;在内容层面,早期悬疑剧更侧重“完美犯罪”与“破案快感”,近几年则更关注生活困境、职场压力、家庭矛盾等社会议题,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悬疑剧“时代架空”“背景模糊”等问题;从运营层面来说,迷雾剧场坚持统一的视觉语言、宣传口径,努力产出高质量内容,形成了观众对其作品的信任感,这种品牌效应为高风险的创新提供了市场保障。
《命悬一生》在迷雾剧场序列中表现亮眼,其优势在于两方面:一是把底层人物的心理困境写得细腻真实,让观众在解谜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沉重;二是把非线性、多线并行的碎片化叙事推向极致,形成螺旋式的悬念递进。它的短平快的节奏、碎片化的叙事、以及对现实议题的深度介入,正展示了悬疑剧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若能在类型创新中进一步平衡实验性与观众接受度,深化社会议题与推理逻辑的融合,国产网络悬疑或许能在既有口碑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具多样性和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作者系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