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短剧疯狂收割流量时,像《以法之名》《黄雀》这样的精品长剧怎么就“叫好不叫座”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算法“看不懂” 长剧价值被低估
首先,短视频平台无疑是长剧宣传的主战场。可是,由于传播语境的不同,无效宣传的概率也就越大。毕竟,短视频的“短平快”特性和长剧的“沉浸式叙事”存在着天然的冲突。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有一大硬伤,就是“看不懂”长剧的价值。完播率、点赞量等即时数据只能捕捉用户的瞬时反应,却“看不懂”观众对复杂叙事和情感内涵的深度互动。换句话说,算法很容易将长剧的厚重叙事简化成扁平标签,导致长剧的内容价值被系统性低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剧方在短视频营销的关键环节——高光片段的选择和投放上出现策略失当,就容易导致话题引导力不足的情况。
像最近热播的《以法之名》,虽然在抖音上开设了主话题,但投放片段集中于法庭对峙、哭戏等常规场景,没有挖掘出迎合短视频算法的“病毒式传播点”。例如“在办公室开卡丁车”“火锅自爆”等荒诞剧情,本可以成为大众的吐槽热点,却未被转化为引导观众二创的热门素材,也未能发起类似《新闻女王》“360行行行出女王”的跨圈层挑战,仅靠自然流量,自然少了一些破圈传播的惊喜。
流量留不住 慢热长剧如何破局
短视频平台的核心逻辑是“注意力经济”,用户的停留时长是流量分发的重要指标。但是,长剧的情感爆发往往是“慢热型”的,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引发爆发式互动,就会迅速陷入流量边缘化的困境。特别是对于空降式开播的剧集而言,尤其不利。当然,慢热型长剧在注意力经济面前,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电视剧《折腰》虽然以“空降”的形式零预热播出,却在6天内收获超3万的站内热度值,直接印证了“优质内容自带流量”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优质长剧,若想真正触达目标观众,必须在坚守艺术内核的前提下,主动破局,积极适应碎片化传播规则,善用短视频的传播红利。同时,也不能忽视短视频之外的多元化营销途径,如首映礼、城市快闪、主题展览、品牌合作等。归根结底,唯有实现内容深度与传播效率的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长剧才能在数字浪潮中高质量发展,为观众持续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文化体验。(综合光明日报、光明网,制作:钟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