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接续文脉,重塑国脉

2017-03-01 18:17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3-01 18:17:01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光明网文艺评论编辑室、中国青年智库论坛三方联合策划、重磅打造。本榜单由 庄庸安迪斯晨风联袂主持,广邀网络文学相关各方,系统梳理中国网络文学和其他网络文艺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家作品、题材类型和热点潮流。同时,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各种文艺形态与业态和生态“接续中华千年文脉的源流”。据此,推动各方对网络文学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母题、类型模式、故事原型展开主题研究,对网络文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释与重译、重述与重塑、知识考古与知识谱系重构与重建等方式进行专题耙梳,对网络文化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个体-大众心理、国民心态、民族/国家集体无意识进行题库发掘。在此基础上,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文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汉字、中华诗词、华夏乐府等各种题材的网络传播和海外传播。在时代化、全球化、网络化和年轻化之中,以文艺方式探索和实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高峰时代的机制和路径。

  主持人开栏语:

  新年伊始就有喜讯传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这一代表了党和国家复兴传统文化决心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如果把现当代中国比作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传统文化就像是深深扎根于地下的根系。平时我们可能无法窥见它的存在,但它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影响实际上早已浸润到了骨髓里。

  当春节到来时,我们长途跋涉千里只为和家人团圆;当我们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的新栏目《中国诗词大会》;当《西游记》被第N次拍成电影,仍然能够收获到不错的票房;甚至,当中国网络小说逐渐成为我们阅读时的首选,并不断成就影视等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的“大IP”……都可以窥见传统文化无形中对我们精神和思维的潜移默化。

  一、接连中国千年文脉:从庄子到曹雪芹再到网络“小说”精神

  你可能会问,网络小说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吗?又怎么会跟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呢?

  其实,传统文化就像是空气和水,我们很多人曾经以为自己遗忘了它,但是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自己仍生活在传统文化营造的“气场”里。

  就拿中国网络小说来说,虽然带着现代科技产物“网络”所造就的一些特性,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它所传承的实际上仍是传统通俗小说的文脉,继承的是从庄子到曹雪芹一脉相承的中国“小说”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小说传统。“小说”一词出自战国时代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的《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尽管它在此处的涵义,和我们所说的小说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庄子》一书中载有大量的小说,却是千真万确的。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说故事,就有“庖丁解牛”“庄生梦蝶”“望洋兴叹”等等。庄周先生写作这些寓言小说,目的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但是我们今天读时感受到的却是故事本身带来的震撼力。

  (故事“庄生梦蝶”)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在我国古代社会里承载着记录“稗官野史”和“街谈巷议”的重要使命,但是它最重要的作用,是让读者感受到阅读故事时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是来自于贵族官宦的轶闻异事,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名士故事;也可以来自于对普通人行为的调笑讥讽,比如《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更可以是人类对于神灵鬼怪的想象,比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唐代中晚期,文人们发现了大众对阅读小说和故事的热忱,便开始专门创作一些符合人们口味的“传奇”小说。唐传奇也就成为了后世通俗小说的滥觞。《李娃传》《柳毅传》《莺莺传》等故事,到今天仍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宋元两代的市民社会更加发达,于是通俗小说也进一步进化成为有着自己独特语言风格和文化魅力的“话本小说”。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之外,另外三部都起源于此时。比如在元代剧作家杨景贤的长篇剧作话本《西游记》中,就已经有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西游记》故事原型。

  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术进一步完善,专门写给市民阶层的长篇小说也逐渐形成兴盛的市场。形成了“历史传奇”(如《三国演义》《明英烈》)、“神魔斗法”(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它们衍生出的大量作品)、“豪侠争雄”(如《水浒传》)以及“世相艳情”(如《金瓶梅》)等四大类型题材。再加上清朝创造出的“公案小说”(如《包公案》《彭公案》),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就已经十分完备了。

  清代中期,曹雪芹先生创作出旷世巨著《红楼梦》,成为整个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最高峰。此后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面对西方世界工业化带来的坚船利炮,露出了残破衰老的真实面貌。起自清末的爱国救亡运动历经百年,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使命。在战争炮火和西方思潮冲击下奄奄一息的传统通俗小说文脉,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获得了再次发展和壮大的机会。

  (87版《红楼梦》)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小说,除了极少数之外,都承袭于通俗小说的传统。它们和传统通俗小说在本质上别无二致,都是老百姓在文字上的消遣和娱乐。它们的题材其实都是同一套东西:无论是“穷书生花园幽会富家小姐,中状元天子赐婚”;还是“无辜小民被富豪恶霸欺辱,清官智断案,强项抗皇命”;抑或是“名将世家保国抗蛮夷,昏君奸臣陷害,忠良后代平反冤狱”……说白了都是市井小民一辈子都不会有的刺激经历,追求的是“生活在别处”的快感。这些通俗化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元素,我们今天称之为“痛点”和“爽点”。它们与时代特色的结合,就是网络小说的由来。

  如“穿越小说”,虽然加上了一层为了让读者增加代入感的“穿越”桥段,但本质上几乎仍然不脱明代“历史传奇”类型小说的藩篱。 “神魔斗法”和“豪侠争雄”类型的小说,到了今天加入了一些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情节,摇身一变成了“仙侠修真”或者“玄幻”小说。描写都市男女生活和经历的网络小说更是不胜枚举,但它们在精神上不也和《金瓶梅》《红楼梦》们殊途同归吗?

  (披着“玄幻”外衣的豪侠争霸类小说)

  当然,随着时代在进步和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尽管多数人还是喜欢那些传统通俗小说的要素或者说“痛点”“爽点”,但喜欢的题材也已经有所不同,比之前那些东西大有拓展。比如说三百年前的书生可能幻想自己中状元之后封妻荫子就够了,现在的大学生则会幻想自己回到明末逆天改命让中华民族走上工业化道路……这些改变既跟作者、读者们受的教育有关,也跟这十几年来的文化思潮有关。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大多数的作者还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要素。他们有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截取一些片段,也有的是直接化用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背景故事,甚至有的还会把传统文化的“碎片信息”组合连缀起来,让传统文化中的意像在新的时代里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从兹出发,在“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的开篇词中,我们可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了:中国网络文学本质上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在网络时代的重新演绎和发展,它的渊源也深深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