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接续文脉,重塑国脉

2017-03-01 18:17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3-01 18:17:01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五、得“网生代”得天下: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年轻就是力量:因为我说,所以精彩。

  于是,21世纪以来,全民阅读潮流的起承转合,总是发轫于叙述方式(亦即所谓的文体、语体)的变革。比如从“老照片”到“舌尖上的中国”,“讲故事”带来民间叙述事模式和国家叙述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文体与新的叙述样式总是伴随着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如草根说史/说文化和百家讲坛讲史/讲文化热,对于传统、精英和权威话语体系的颠覆。

  最重要的是,新的文艺样式、新文体和新语体,经常产生于“年轻人聚居的地方以及集合的方式”——它们驱动着潮流、热点、话题和类型的版块式迁移。比如,从天涯到豆瓣到知乎,从论坛到微博到微信,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再到移动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学……不同世代的青春阶层总是在呼唤和创造自己时代的新语体、新文体和新文艺样式。

  于是,网络文学成为整个时代中最新锐的力量之一,网络文艺庞大的用户规模和需求,正在改变当下文化和文艺的整体格局。得年轻人得天下,得草根者得天下,得“W概念股(女性)者”得天下——最后都汇聚到一句话:得网生代得天下,得下一代得天下。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成为中国面向全球“赢取网生代(下一代)的战争”的重要支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海外传播和全球战略,也面临着一个“得网生代(下一代)得天下”的重大黄金机遇。

  但是,契机的背后,是严峻的挑战。网络剧、网络电影等“迎合”而不是“贴合”网生代的需求,“粗糙化-精品化-大剧化”进化之路极其缓慢且反复折腾;从网络文学“快乐(快感娱乐)文学”,到整个网络文艺“咸官肌能”刺激……引发了一系列的焦虑和拷问。

  就像@观者顺所说,当鬼片一样的《新红楼梦》对经典名著解构得更多时,更年轻的一代对名著是不是更没加神圣感?以至于当年被《大话西游》影响的人感觉到了焦虑,文化的道统是不是没有了?再加上流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国文脉已断”,更加重了这种忧思。从网络文学到整个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文艺,如何又怎样才能接续中国的传统文脉和现实地气?

  (《新红楼梦》剧照)

  比如,“文抄流”在网络文学中一直是股重要的“爽点”大潮流。但是,追求“有深度和陌生度的知识性”并且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读者正在成长起来,“倒逼”网文的“爽点”从“抄袭者发财”,到如何重新诠解和运用这种“思想和知识的财富”——也就是说,简单的抄诗抄词抄知识,仍然会是“小爽点”之一,

  但是,真正的“大爽点”已经开始转移到对这种知识的重释、重译、重述和重塑,甚至是对整个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系的重构,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洞察力、预判力和行动力。

  因此,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是不是可能从“文抄流”转向“文解流”?从“文抄流”到“文解流”,是不是可以构成网络文学承传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转折点——对传统文化的重释与重译、重述与重塑,是不是真正的研判和研判网文趋势与新风向标的出发点?

  1.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在网文界都有文艺复兴之势,从儒道释、诸子百家到神话/神秘文化……这跟整个社会传统文化的东西都在复苏的大势有关。比如说,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引发了新一波热潮。网文界对此的应对,从“文抄流”到重述、重译、重释和重塑的“文解流”,的确是一个转折点。

  2.“网文”成为一个引子,让许多作者和读者迈过专业、历史和传统的门槛,成为其中的“钻家”……“看完《星辰变》和《搜神记》,就看了不少山海经考古研究的书”;“最近看古言,都快成古代继承法专家了,读了好多博士论文……我自己写论文的时候都没这么用心过”;“读者跟着读故事,也去读古书,考据党就是这么出来的”,@观者顺如是说。于是,继百家讲坛、天涯草根说史热之后,现在,网文成了普及知识、历史和传统的一种好载体。

  (《搜神记》)

  但问题随之而来。穿越/架空……算不算“篡改”历史?玄幻/奇幻……架构起新的世界体系时,是不是在传递新的价值观?当网文逐渐变成一种影响力增大的“讲故事的成长教科书”时,它所撰述的知识、历史、传统和价值体系,会不会“篡改”我们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大脑?网文如何传递“主流价值观念”?……

  这又跟我们从2014年至今研判与预判的从“当下网络文学的大势是‘主流化’?”到“网络文学在文化逆袭-文化自觉-国家文化自信战略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问题联系起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自信战略中最重要的源泉。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尤其是, 如何面对年轻人,以网络文艺如网络文学的“爽点”机制,重释与重译、重述与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知识谱系,从而真正接续中国千年文脉和文化自信的文统与道统、国统与传统?

  放眼于整个网络文艺承传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都面临这样一种“年轻化”的关键问题。最佳的路径,其实就是像草根说史/青春古典/年轻人说传统一样,让网生代自觉自承传传统文化,以“我的”“青春”“最美”的角度去解读古典、解读文化、解读历史、解读传统,向像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展示青春与古典对接的桥梁,让自己的心与中国文化沟通的路径,让个性自我与集体无意识文化认同的通道。

  1.“我”在说,说的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自己的体验。这是我个人的说法,只求自圆其说,不求说服他人;你可以不赞同我的说法,但是你不可以剥夺我说它的权利。

  2.青春。让年轻一代通过“我说……”在青春古典里找到“复活的青春体验”。用青春的心去解读青春的古典,或许更能够把握当初古典青春年少时的精髓。

  3.“最美”。中国古典是很美的,哪怕是非人文的、科技或医学的著作。因为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丽而优雅的文字,所以用古典汉语写就的文字和著作不期然的就有了一种“美”的形态和意蕴。因此,那些古典就是这种“美”的凝结:中国古典是很美的。

  谁说中国民族是一个过早成熟的民族?你看《老子》《庄子》《论语》……虽然似乎都有一种谙熟人生的睿智与成熟中,但并不是一种饱经苍桑的憔悴容颜,而仍然是一颗永葆青春活力的心――“美”仍然是中国古典中承传的形态和意蕴。让年轻一代爱上古典,其实就是要爱上这种古典的“年轻之美”。

  总之,让年轻一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其实就是要承传那青春最美的“魂”-在承传着年轻之“美”的古典中浸染和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魂”。用自我之心与中国之根的沟通为路径,以青春唤醒古典为纽带,在对传统文明的承传中,激扬纯正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美”是青春古典的形态,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是青春古典的“魂”。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