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上品寒士》中的魏晋风骨

2017-03-02 12:17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3-02 12:17:19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这时的门阀士族达到了势力的顶峰,并凭借自身的舆论、经济、军事力量凌驾于王权之上,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几百年的中国历史,直至中唐时代,其对政治的影响才渐渐消退。

  世家大族对于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在西汉时代已经初露端倪。在《史记·酷吏列传》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氏首恶,余皆股栗” “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的记载。这时的土豪大族,影响力只限于地方,还没有产生文化修养和对政治的影响,但是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传播,到了东汉开国之际,就已经有了“南阳二十八宿”这样,以家族血缘维系、具有政治军事力量的地方势力。 东汉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配合国家人才选拔的察举制,在东汉后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方位相结合的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化上,汉代儒学达到了自身的顶峰,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儒学及其基于此的行为规范再也没有如此细致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随之而来的“清议”之类的政治评论、“月旦评”此类的人物评论,凸显了士族已经逐步掌握了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官员选拔和政策走向。在经济上,世家大族开始了大庄园式的经济体系,占山、占地、甚至占郡县为自己的庄园范围。而在军事上,则是兵权的掌握,我们熟悉的三国袁绍、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的王敦、龙亢的桓温、主持肥水之战的陈郡谢氏,都是士族掌兵的例证。

  当时的社会历史变化也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统治达四百余年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汉王朝土崩瓦解,缺失了这一压制力量和向心力后,士族开始竞逐最高权力,西晋的建立就是这一竞逐的最终结果。但是五胡乱华和永嘉南渡的发生,特别是由于东晋王朝本身的法统薄弱,又是依托士族力量才立足江东,所以在一开始,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不过是由于多家士族之间的牵制才得以勉强平衡,最终形成了我们熟悉的门阀士族政治。

  同理,政治上的变化同样会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直以来服务于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面对魏晋时期的政治变化,儒家思想已然不堪使用。而且名士群体的崛起,因为政治动荡而多受波及,所以也不再热心于修齐治平的传统儒家学说, 更多地转向于关注自我。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化,以及杂糅了黄老思想、神仙方术、阴阳五行等多种学说的道教也发展成熟,为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活水,也给予了代表思想文化界风向的名士们以更多的选择。

  佛教并非我国本土宗教,其传入的确切时间今已不可确考。但具体说来至少在东汉时期中土士人已知道佛教的存在。据袁宏所记:“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其教以修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其精者号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也。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为而得为佛也。”

  而在张衡所写的《西京赋》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如“眳藐流眄,一顾倾城;展季桑门,谁能不营?” “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含[舍]利颬颬,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 等一系列具有明显佛教色彩的描述。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佛教本身是以宗教的形式传入我国,故而在开始时期并没有人注意到其中的哲学思想与内涵,也就更谈不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了。当时的佛教信徒不多,特别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修养的信徒稀少,直接导致了佛教在传播、翻译、阐释上的不足,而立足于底层。又因其以普度“众生”为指导思想,使得佛教思想难以得到上层权力的支持。这时的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大都集中于佛教故事,印度特色的杂技、表演、奇特的生物,而对于佛教自身更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内涵都不甚了解,就更不要说就此引申出来的艺术文化特色了,这都使得佛教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没有得到广泛接受与传播。

  佛教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主要是源于东汉末年的乱世。宗教的早期发展必然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东汉末年,因为战乱、饥荒而形成的流民成为最好的宗教传播对象。而在不断地传播中,上层知识分子的加入并对佛教的改进,使得中国佛教逐渐在人物形象、戒律、译名,乃至于教义上都不断本土化。在这个过程中,佛教也开始逐渐与其他本土哲学、宗教思想开始融合。

  到了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开始合流。当时在佛教界流传最广、研究最为深入的般若“性空”学说与玄学中的“贵无”思想相结合,佛学依托这一点完成了佛玄合流。同时,在道安大师、慧远大师的努力下,佛教也开始在其他各方面进行本土化过程。佛教在这个时候确立了 依国主而立的原则,使得佛教由原来的底层“众生”为本位向以国家为本位的学说转化。在承担起了对社会的教化职责后,佛教的政治色彩开始强化,同时开始在上层知识分子与当时的世家大族中传播。而译名,戒律,译文翻译,教义的整合、规范与本土化,更是为后世佛教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教的初创时期,当推在东汉明帝时代,较为可靠。后历汉末、三国、魏、晋各朝,随时均有发展。直至北魏时代,才为正式定型的时期。

  早期的道教是由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阴阳五行与道家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道教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而宗教背景则来源于神话传说故事,而在道教的仪式、神仙体系、神话背景中则有着佛教的影响。道教的大规模发展与佛教一样,都得益于汉末的动乱。但军阀混战,地区之间的联系割裂,也造成了道教内容驳杂、组织分散,教义、戒律歧义众多,最终严重影响了道教的发展。

  曹魏时,太平道已随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原崛起于四川汉中的五斗米道随篆师张鲁之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到达曹魏本土,即现在的河南、河北一带。随着曹魏势力的日益膨胀和其在北方地位的稳固,五斗米道也同时开始在上层广为传播,最后转化为天师道, 成为北方道教领袖许多世家大族因而世代信奉道教,如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琅琊王家、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代表的谢家等,都是世代奉道。而作为大艺术家,大文学家的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必然会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后成为中华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也被后世所继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时代远比我们在史书上所知的刻板印象要复杂许多。这是一个继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文化的大解放、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在政治体制运作上与其他时代截然不同的时期;更是一个社会关系复杂,民族矛盾、阶层矛盾、宗教矛盾尖锐的时代;也是一个优雅风流、文化昌盛,人们有着极强审美意识的时代。现在,我们则可以从 贼道三痴的这本《上品寒士》中,一窥当时的风采。

  在这本书里,作者几近完美地描绘出了魏晋时代的独特风情,给所有读者营造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魏晋风度。在本书中,我们真实地走进了 那个与众不同的时代,这是一个对人的审美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的时代。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