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小说传统文化传承榜】《明朝那些事儿》,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2017-03-04 11:18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3-04 11:18:23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作者对于明朝那些人物的描写,也可谓一绝。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像传统戏曲里的那样脸谱式的人物,而是更为复杂、真实,有转变、有心理变化的真实的人。他们不再拘泥于非黑即白的传统形象:他君临天下,却像一个老农一样亲力亲为,希冀创造一个万世不变的王朝;一个残酷无情的奸臣权宦,却又是伉俪情深的模范丈夫;他也许在世人眼中是高居御座的天命之子,却只能在一位与自己母亲同龄的宫女怀中感受温暖;最后的儒家圣贤,在荒凉而艰苦的流放地,悟出了新的真理;希望力挽狂澜的皇帝,只余下煤山上孤独的剪影……在当年明月的笔下,这些人、这些事娓娓道来。我们阅读伊始,会为作者的幽默笔调与当时的世事变迁开怀一笑,而放下书卷,却又忍不住为这些身不由己的人、这些螳臂当车的人、这些坎坷曲折的人长叹一声。

  如严嵩,这位奸臣权相是戏台上的白脸,史书上的反派。但奇妙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知道他是个坏人,却不知道他坏在哪里;我们以为他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欺上瞒下一统朝堂,却不明白他只是一个魔偶泥胎,一朝落败就万劫不复;他媚上逢迎,可以穿道袍、写清词、试丹药,却在年轻时因为直言极谏而被流放地方;他贪赃枉法招权纳贿,却是一位无比忠贞的好丈夫。诚然,他是一个遗臭万年的奸臣,但却是嘉靖皇帝的忠臣,是皇帝试毒的小白鼠。他会认认真真地在奏折上写上“至冬发为痔疾,痛下淤血二碗,其热始解”;他是家里的好丈夫,与妻子欧阳氏相守一生;古往今来,无数道德君子清流大夫做不到的事他却做到了。人性人心的复杂,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当年明月将他的一生全面细致地展现出来的时候,让很多人都对那个人、那个时代,有了更多不一样的了解与思考。

  而在明朝的抗倭战场上,也有着两位历史评价完全不同的人物:戚继光、胡宗宪。一位是抗倭将领,民族英雄;一位是东南总督,毁誉参半。但是跟随着当年明月的笔触,走进明朝那个烽烟四起的倭寇之患时代,我们更为真切地看到了许多被一笔带过,甚至于湮灭无闻的人和事。张经、宗礼、任环……而在其中,戚继光与胡宗宪的命运最令人感慨。戚继光,这位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英雄,在台州大捷后他升任都指挥使,从此开始被人称为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但在我们所忽视的史料中,他也是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的人。他在进京的时候会拉上几大车的土产送给各个上官,他投靠张居正,甚至送美女以求庇佑。这一切,都是不可抹去的污点。但当这位扫平倭乱、镇守北疆的名将去世时,身无长物独留兵书数箱,却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佩。

  而胡宗宪,却又是另一个极端。这位东南抗倭的总督,总是以一个反派或是奸诈之徒的形象出现。无论是与戚继光、俞大猷之类抗倭名将的关系,还是面对海瑞这位明朝第一清官,他总是那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但是他却是真真正正的抗倭英雄。我们攻讦他的生活作风、背信弃义、行贿受贿、阿附奸党,但却不应忘记,他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扫平倭乱,平靖海江。而他最后的命运,比之郁郁而终的戚继光,也许更为悲凉。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没有赢得青史传美名,只有一腔的忿怒与不平,遗留下一句“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来表明心志。

  这两位都是抗倭英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以往的史书中,他们的评价也是截然相反且流于表面,而在当年明月的笔下,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更为丰满真实,有着不同的侧面。 就像这书里的其他许许多多的事与人一样,他们都是埋没于册的真实历史,长久以来不为人所知。当作者将其一一道来之时,使人们无不感慨良多,不由得升起了对于中国传统、中国历史的好奇探究之心。

  在本书里,当年明月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明朝是一个很奇特的朝代,它是推翻元朝所建立的,而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视野最为广阔,思想最为复杂,执政理念、指导思想最为繁多的朝代。蒙国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宗教与多种不同的政治体制和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而明朝则继承了这一切,又因为朱元璋的贫苦出生与继承宋代法统的缘故,对于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形成了一套集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于大成的统治体系。但在明朝中后期,却又成为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无论是思想上的阳明心学,还是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都与古老保守封闭的传统格格不入。这种变化反差,是基于已然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发育出来的,使人忍不住探究其中的奥秘。

  明朝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登场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里既有对于人行为的规范,如三年守孝的儒家道德;也有惺惺作态的自我标榜,如朱棣的“靖难”;还有言官的沽名卖直,甚至成了攻讦政敌、党同伐异的工具武器。回望过去,然后观察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在几百年后日新月异的现在,这个社会依然受到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些依然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文化与心理特征。而我们,也依然肩负着这绵长的传统文化不断前行,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我们这个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评价《三国演义》时用了八个字:“言不甚深,语不甚俗。”《明朝那些事儿》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的文字简单风趣幽默,不论贩夫走卒还是家庭主妇都可以轻松读完,但是它 讲的历史却并不简单,而且还包含着传统文化中关于知世做人的道理。

  当今历史著作的作者,都不再刻意追求像清代的训诂学派一样,将历史的精确作为唯一标准,将本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变为了有些乏味的分析文书。他们更愿意将历史视为现在与过去的桥梁,与过去的人们对话不再是为了吸取历史的教训、指导现在的生活,而更愿意将自己视为传播者,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处。正如另一位年轻的历史读物作者所言: 把历史写得无聊算刑事犯罪——丹·琼斯(《金雀花王朝》作者)。这也正是《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广受欢迎、掀起潮流的原因。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粉丝评论家“荧惑之蛇”]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