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样的人应该如何成为戏剧的对象呢?
我在《戏剧本体论》中进一步阐述,戏剧的对象就是人的内心与行动的交合。也就是说,戏剧对象既不是单纯的行动,也不是单纯的人的内心活动,而是人的内心与行动的交合。剧作家所面对和处理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心理内容,但这个心理内容和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构成因素和心理过程等问题,是作为规律性的科学来研究的,是抽象的。而剧作家处理人的内心就不是这些抽象的东西,他要处理的是一个个体,是个别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具体的心理内容,而不是一般的心理构成因素和心理过程的概括。剧作家为一个人物构想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对这个人物来说,突然君临的情境作为一种刺激力和推动力,促使主体心理各种构成因素交互作用,凝聚成动机,动机向外发生作用是行动。动机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具体情境刺激推动之下形成的。主体的每一次行动都有特定的动机,而动机又是在特定情境中凝结而成的,因此情境就成为人的心理和行动交合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个实现形式是什么?就是情境,只有在情境当中二者才能交合。
可以这样讲,舞台就是一座实验室,实验的对象是人,实验的方法是把人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当中,这个情境等于实验室当中的试管,靠情境的推动、刺激、影响,内心凝聚成动机,通过行动以表现他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戏剧艺术的本体。我把它归纳成情境跟人交互作用形成动机,导致行动。在这个归纳中,情境当然是很重要的。
我在《论戏剧性》当中对情境的构成做了一些解释,现在我认为我的解释还是准确的。当年在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时候,我没有把“戏剧情节”的条目列进去,却特别列出“戏剧情境”。有的同行就给我提意见,认为“戏剧情境”不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的“规定情境”吗,没必要再专门列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确实谈到了情境,他是引用的普希金的话,大致是说,在假定情境中热情的真实、情感的逼真就是我们的智慧所要求于戏剧作家的东西。他还说:我们的智慧所要求戏剧演员的也完完全全是这个东西,不过对剧作家来说是假定的,对于戏剧演员来说就是已经规定好了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普希金对剧作家的要求引申到对表演艺术的要求。概念上有区别,对剧作家来说情境是假定的,剧作家构思的时候表现了人物,我先假定这么一个情境看能不能表现他,不行的话我再假定另外一个情境。从假定到规定,剧作家规定的对演员来说已经是现成的了,这个逻辑模式就是情境对人的影响形成动机导致行动,这个逻辑模式既适合剧作家的剧本创作,也适合演员的表演艺术,还适合观众欣赏。在这个逻辑模式中,剧作家是设计师,演员是实践者,观众是验收者。
以上这些是我在《戏剧本体论》中的思考。在《论戏剧性》中,我还只是把情境看作构成戏剧形式的因素之一,它跟冲突、动作、场面等都是同等地位。后来深入思考后,我认为情境应该成为这些形式因素的中心。
现在学界有一种认识,认为本体论过时了,再谈论“戏剧是什么”已经没有意义。但我认为,目前制约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种种因素中,最要害最根本的就是基础理论的薄弱,再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还没有搞清楚“戏剧是什么”。
无论“戏剧是干什么的”,还是“戏剧是什么”,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理论。这些基础理论搞不清楚,戏剧创作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基础理论跟不上,在实践中出了问题都找不到症结所在。比如大家现在经常说戏剧创作出了问题,大家都来找原因,有的说是缺生活,认为剧作家必须深入生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界每天都在强调深入生活,但概念化的倾向却越来越严重。对戏剧创作者来说,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深入生活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如果说,“生活”是戏剧的对象,所谓生活就是人的内在外在世界的总和。作为剧作家,我们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每天都在观察生活,在哪里都是深入生活。对于剧作家来说,所谓“深入生活”不只是指增加一些生活履历,剧作家再怎么深入生活也不如工人、农民,他们成不了编剧而你能成为编剧,肯定还有别的要求。
所有这些都牵扯到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强调“戏剧是什么”“戏剧是干什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原因所在。如果连基本理论都弄不清楚,我们给戏剧开出的任何药方都不会对症。
戏剧批评家需要什么素质
赵:您不仅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还是一位戏剧批评家。在您的六卷文集中有两卷论文集,其中不乏对当时戏剧创作现象的批评和分析。您能谈谈对戏剧批评的看法吗?还有,您觉得作为一个批评家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谭:首先,戏剧批评需要专业精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戏剧批评等同于政治批评。到了新时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980年代之后,戏剧批评兴旺了一段时间,当时批评跟创作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关系很正常;到了1990年代,批评开始弱化,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戏剧生产方式本身的不正常是最主要的原因。剧院排一个剧目,目的就是到北京演出、评奖、获奖,如果这个剧目获奖了,专家肯定了,回去以后文化主管领导脸上有光,剧院也可以拨经费;如果不能获奖,剧团和文艺主管部门就比较难过。这种情况下,人家来演一个剧目你还说三道四,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就很难说出口了。好在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戏剧节和艺术节都开始削弱评奖,强化评论,这是对的。
针对戏剧批评需要强调的东西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专业精神,就是在你从事的这个专业中要精益求精,苦练基本功,能力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