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戏剧理论家谭霈生专访:守望戏剧本体与建设中国学派

2017-03-06 16:59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2017-03-06 16:59:34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作者:责任编辑:孙云清

  建设戏剧艺术的中国学派,话剧要向戏曲学习

  赵:从世界范围看,戏剧艺术呈现的样式可谓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对未来的戏剧艺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您认为未来的戏剧形态是什么样的?

  谭:我感觉未来的戏剧应该是融合性的——悲剧、喜剧融合,社会剧、心理剧融合。表演艺术更是融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跟布莱希特表演艺术二者可以融合。俄罗斯的表演艺术已经走体验跟表现相融合的道路了。中国的表演艺术还有第三种融合,那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跟中国戏曲表演元素的融合。过去我们一直讲焦菊隐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实,中央戏剧学院的老院长欧阳予倩先生在这条线路上也有重要的贡献。

  欧阳予倩既是话剧艺术的开拓者之一,在文学创作、导演、表演、教学等方面也都有突出的成就;同时,他又是与梅兰芳齐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对话剧表演与戏曲表演相融合具有独特的潜能,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多方位的实验。比如在他导演的话剧《桃花扇》中,李香君的表演已经吸收了戏曲很多的东西。当年欧阳予倩在中央戏剧学院主持工作时,非常重视表演系学生的戏曲根基。当时他给表演系开了很多戏曲课程,如戏曲身段课,都是请戏曲界的人士来上课。我感觉戏曲身段的训练对学话剧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训练一段时间后,举手投足气质就不同。这条融合的道路正在进行之中。

  未来戏剧艺术不会说谁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谁是布莱希特学派,大家要走的是一条更有生命力的融合之路。当然,这个融合需要功夫,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要坚持,永不放弃。当然,这种融合也只能是表演艺术的道路之一。

  访后跋语

  谭霈生先生是笔者的博士生导师,因为我们两家住的距离不算远,先生一旦有什么事儿,总会打电话叫我过去,家里家外,隔三差五。所以即便在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十多年后,与先生的其他弟子相比,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他。接受《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专访谭先生的任务后,我更留心记录与先生的历次交流,利用各种机会,即兴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如最近京城上演的某出好戏,如当前戏剧界的理论热点和现象等等。每逢此时,先生也总能指点迷津,让我顿开茅塞。最后便有了这篇专访。去年,谭先生做了一个决定,要拔去十几颗坏牙,镶上几乎全口的假牙。拔牙花了近一年时间,镶牙又差不多一年,过程繁复,也有一定风险,这可不是任何一个已过83岁高龄的老人都能做出的事情。可谭先生就是这样,不愿凑合,不愿将就。对他而言,生活如此,学术亦然。顺记一笔,或可加深读者对先生在专访中所谈观点之理解吧!(赵建新)

[责任编辑:孙云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