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悟空传》的前世今生

2017-03-07 14:19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3-07 14:19:12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距今14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代,玄奘大师为了求得大乘佛法真谛,心怀普度苍生之念走上了偷渡出关的西行之路。此时的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趟旅程不仅求得了佛法经卷、佛教思想,留下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详细记录,也带回了一段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传奇的故事,和那一行越来越遥远、越来越蕴含深意的背影。

  距今大约500年前的明代中叶,一位名叫吴承恩的失意文人将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与神话相结合,写成了一部古典小说名著 《西游记》。它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十分巧妙的艺术加工,不但描写了精彩的神魔斗法,还深刻地隐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过, 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光耀中华文化历史的英雄形象。

  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名字曾经在话本、茶馆中陪着我们的祖先度过童年;在黑白电视里陪着我们度过暑假的炎炎夏日;在电影院里收获大孩子和他们孩子的笑声与眼泪。到了网络时代之后,借助《悟空传》《朱雀记》《大泼猴》等作品的影响,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在网络文学中重新熠熠生辉。

  其实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孙悟空的形象就已经成型了。一般认为,他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Hanuman)。在印度的神话中,这是一位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毗湿奴化身)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的战神猴子,与我们所知的齐天大圣在很多地方有着相似之处。另一说法,是玄奘在西行求法中给予帮助的胡人——石磐陀,在莫高窟的画像中,他一位毛发浓密的西域胡人形象。 而在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形象应该是杂糅了历史形象和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形象,加以想象加工而成的。例如孙悟空金丝猴般的外貌,就应该是作者吴承恩的想象。因为在《西游记》成书时代,江南地区的人没有可能见到分布于四川西藏等地的金丝猴,因而只能归结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西游记》能够从明清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了代表中国小说水平的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有着远超同侪之处。作为一本讲述神话传奇故事的小说,《西游记》在古代的地位,也许更类似于现在大家喜爱的《哈利波特》《魔戒》。小说不仅吸引着懵懂的少年,也是许多成年人在闲暇时的首选读物。诚然,我们可以在《西游记》中解读出作者对明朝官场官官相护的丑恶现象的揭露、对于高官显宦碌碌无为的不满,还有满腔才华不得施展的愤懑,甚至是“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这样在当时大逆不道的思想。但是,最开始,也是一直吸引我们的,依然是那英武的大圣、惫懒的二师兄、没什么存在感的沙和尚、善良糊涂的玄奘,还有那一路上层出不穷的妖怪和以往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国家与风景。

  好奇与未知,是人类永恒的天性。

  此外,《西游记》也是一本反映了当时宗教情况的小说。补天余石孕育石猴之说,代表着我国本土从上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创世造人神话。而孙悟空求学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则是暗喻了菩提老祖,即须菩提。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是《金刚经》的当机者,其所居地就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的概念都指的是佛教的“一心”,因此有很多学者将孙悟空称为“心猿”,认为其代表人的“识”来源就是这儿。同时,孙悟空又接受了天庭的官制,当上了不大不小的“弼马温”。不知道这个官职名称是否取自“避马瘟”的谐音,因为在《齐民要术》里就讲 “马厩里养猴,能消百病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