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定权与阿宝,的的确确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一同游走于刀尖之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最懂彼此的唯有他们,能成全彼此的亦唯有他们。那枚被磨锋利又重新接起的金簪,从定权之手交到阿宝手上,再被阿宝带到他的面前,成全了定权此生。
若说天地如熔炉,那么皇城约莫是炉火最旺盛的所在,萧定权此生便一直在此处苦苦煎熬,因而他最后得见江山之秀丽,那是何等地如获至宝!然而他终于明了这江山需要鲜血浇灌,这至宝的确拥有瑕疵,他曾教他的弟弟不可效襄公,然而他自己便拥有着宋襄之仁。因而他注定失败,必定全盘皆输。长州的城头上,血红的月亮下,迷蒙的细雨中,他茫然四顾,看到了那血肉之中的孩儿,那是被他累生业障所杀的阿元。最终顾逢恩倒在他的脚下,功业毁于一旦,他喃喃自语:“哥哥,你们可知护摩真正义,是以智慧火,烧迷思薪。一切众生,皆从业生。今烧除前业,即得解脱矣。”
也许这位太子殿下,终其一生求的便是解脱。
如作者所说,她赞美所有一切,对众生含一念之仁。所以她笔下的这位太子殿下,是她借阿宝之口所说“是个软弱的君主,但是一个清洁、正直、刚强的人,一个小怯而又大勇的人”。
而阿宝,这位唯一与他同行,并亲自见证他们的开始与结束的年轻姑娘,这个太过聪明的年轻人,当她日日看着观音宝相,当她当年写下“可待”二字于那青天白鹤图之上,又是否会知晓今日结局?
作者在结尾之处,文笔简直如入化境:
《鹤唳华亭》(节选)
除夕之夜,禁中按制守岁,终夜不眠,以待新年。阿宝靓妆丽服,扶案独坐。她挽起衣袖,用小盂取清水,施入砚台,取墨块开始细细研磨。耳边是喧天的爆竹之声,眼前明时是烟花映天,如霞照锦;暗时是无可奈何,开到荼蘼。偶有风至,带来硝药的气息,也裹挟着不知来自何处的宫人笑语,她便略住动作,侧耳倾听,想从其中分辨出一个声音。周围是如此的繁华热闹,如锦上开丽花,烈火烹滚油,她却终于敢于平心静气地开始她的思念了。她知道今夜过后,春风会重至,夏雨会再临,柳絮翻飞,青山如洗。七月流火,九月肃爽,霜林将尽染,白雪将覆枝。而她的思念将与四时的流转一样从容不迫,顺其天然,再不必担心受到任何人事的搅扰,尤其是他。
墨到浓时,阿宝行至箱笼前,揭开盖子和重重叠叠的遮掩,取出了一本青皮字帖。她铺纸,湮笔,在寒梅初发的绮窗下开始临帖。墨香和梅香,柔荑把柔翰,点啼钩笑,折怒捺悲,这文字与写字的人一样,虽宇宙之广袤,难求雷同,她从未有如此地痴心于某种字体。那字帖上收着他年少时抄写的累累诗文,有他自己做的,也有前人的。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势或互乖,境或不同,唯有此情不更移,使心隔千古而相通。
如此曾有的锦绣华年,鹤唳华亭,那些注定消失在刀笔之下的怨憎会爱别离,便都终于化成往事了。青史如何,不得而知。或许萧定权还会以“乱臣贼子”之名得以流传,可阿宝估计除了一个“顾氏”之名外别无其他。华亭鹤唳讵可闻?也许正因如此,在这两代人的罪孽前业终于烧尽之后,作者终究还是发了慈心,让他留下了一个孩子。阿琛阿琛,正是珍宝之意,他的父母,想必亦是视他如珍如宝吧。
正如书中的经典段落:
“他牵着可以证明这个故事发生过的唯一证据,沿来时路返回。经过某处,他忽然再度想起,这个位置,大概曾经种过一丛胡枝子,那是一种以风度取胜的袅娜秋花,有着柔弱的枝条,娴静的花朵和隐藏的坚贞的刺,有一次自己无意从这里经过,曾经为它所牵扯,也曾经为它所误伤。”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粉丝评论家“菜籽”]
众口纷纭说经典:
知乎网·gracexichen:我非常能感受到文字带来的不同层次,有再流畅不过的官样文章外交辞令,有忠孝不能后来也不想两全的你来我往的暗暗刺激,有命运即刻定无法挣脱唯有摸着自己认定的一点天下真心选择的从与不从。还有,也是我最喜欢的,定权和阿宝如平常夫妻你呛我我呛你的絮絮叨叨。在全部都是灰灰蒙蒙的朝堂君臣外戚兄弟内宫斗争中,两颗如此有缘分有灵性的心,一点点争得的正常平静。虽经常在下一秒后前尘往事各自为政涌上来,平静就如镜面般破碎,但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些的。正是这一些些,让我心酸莫名,欣喜不忍读完,又等着破碎那一刹那酸爽扭曲的淋漓。
豆瓣网·朱殊: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它与我价值观一致。现在的言情小说,内容核心十之八九都是“霸道总裁/高干/王爷/皇子爱上我”,说白了就是披着爱情的外衣,对强势钱权的跪舔。虽然本书也充满了文人式自我感觉良好的奉献、牺牲、殉道YY,但在价值观这个核心问题上,我宁愿看文人的这点酸腐脾气,也不愿读那种借着强权弄死身边所有看不顺眼人的“爽文”。另外本书的语言也是一大看点,借用一句读者评价,就是“若八宝琉璃塔”。文中处处充满了中文系的恶趣味,用典用得一丝不苟,真是做到了“无一字无出处”。
优书网·琅嬛:作者是我心里网文圈中有数的几位大才女之一。行文清通疏落,有易安遗风。又如翼龙之半枝莲、千金女,有江湖豪慨之气,而无怆夫穷酸气;雪满梁园有清贵悠闲气,而无矫柔造作气。如今的古言小说气质,大抵上止步于后者,瞠目于前者。
你眼中的《鹤唳华亭》
你第一次看《鹤唳华亭》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初阅读时的心情吗?多年之后,回首过去,你又是怎样去看这部作品的?欢迎来稿与我们切磋讨论,我们在此恭候。邮箱:wenyi@gmw.cn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