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汉魏文魁》里的“三国情结”

2017-04-06 18:45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4-06 18:45:48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一部《三国演义》,让明代以后的中国人,有了“三国情结”。那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心驰神往的一段乱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魂牵梦绕的、英雄辈出的年代。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吕布、司马懿……几乎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五六个三国时代的名人,也都对“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等三国典故耳熟能详。

  央视版《三国演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视版《三国演义》引发了全民“三国热”。在任何一座城市的寻常巷陌,我们都能看到为“赵云和吕布谁更强”“诸葛亮和郭嘉谁更聪明”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们。直到今天,在朋友小聚的酒桌上聊起三国,都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年轻人开始从另一个渠道——电子游戏,了解三国的历史。记得多年前国产游戏凋敝之时,一众爱好者望着日本游戏厂商光荣新作不断,如热腾腾的《三国志》《真·三国无双》系列,只能默默叹息。其间偶尔也有人拾起台湾厂商宇峻奥汀苟延残喘的《三国群英传》系列玩两局,然后慨叹一声: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却让别国拿去做了游戏发财?

  不过,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学在文化产业中的异军突起,许多人终于圆了心中的三国梦想。作为穿越、历史类网络小说中的一部分,以三国为题材的网络小说新作迭出。无论是年代较早的《大汉帝国风云录》《商业三国》,还是后来的《三国之最风流》《曹贼》,都吸引到了大量读者。作者们把三国时代的英雄故事、光荣梦想传递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而在这其中, 赤军写于2015年的《汉魏文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穿越汉末乱世,生在偏僻乡村。幸得李代桃僵,从此借尸还魂。

  不会造枪制炮,总能选才荐士。胸无百万雄兵,心藏千年故智。

  拔城樽俎之间,定邦帷幄之内。御侮北达幽并,讨逆南及吴会。

  何必覆军杀将,自然燮阴理阳。窜定古文经义,抄绝建安文章。

  且看普通文科生如何趁势而起,附曹而兴,成就一代儒宗文魁。

  本书主角穿越回了三国年代,不幸被远远撂在了汉末的东北边疆,成了乡下少年“阿飞”。但机缘巧合之下,他冒名顶替乐浪是勋投奔北海本家,从此不但获得了士族身份,还意外结交了日后的名将太史慈。乡野少年不见了,出现在乱世舞台上的,是正经的士人子弟——北海是勋是宏辅。

  以后世两千年的知识精华为底蕴,他早早投奔曹操并深得曹操器重,逐渐跻身曹营文官第一梯队,最终成为汉魏之际的一代“文魁”。但万事总是开头难,起初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少年士子,是勋是如何脱颖而出、受人赏识的呢?

  答案是,抄诗。

  文科生穿越回去抄诗卖文,是穿越文的常见桥段了。但说,严肃来诗词不是你想抄、想抄就能抄的。历朝历代以降,汉语的音韵、诗文格式均有相当大的变化,像在汉魏六朝大抄宋词元曲、在唐宋元明大唱现代流行的古风歌,那是一定要扑街的。好比另一部穿越名作《宰执天下》中也有这样的情节:韩冈曾在墙上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但即便将之勉强改成六言诗的形式,在时人眼中也终究是不伦不类。于是韩冈彻底放弃做文抄公的念头,专心去搞自然科学。

  “抄文”不易,那么《汉魏文魁》是怎样巧妙地“抄”呢?且说是勋初次抄诗,是为了引起北海太守孔融的注意。葬礼之上,轮到是勋念祭文时,他大着胆子背出了陶潜的《挽歌》:

  他端着是仪手书的木版,在灵前愣了好一会儿,终于一咬牙、一跺脚,趁着孔融还没出门,“呜呼”一声开口吟唱道:“幽室一已闭,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诗自然非同凡响:

  孔融一只脚都踏出门外了,听了这诗当场愣住。然后缓缓转过身来,突然双手在胸前合拢了一握:“妙啊,好一个‘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然后,文中趁势就此展开叙述:

  是勋前一世对国学是有一定涉猎的,尤喜诗词歌赋。而诗歌当中,背得最多的就是曹操、曹植、陶潜、李白、苏轼这几个人的作品。从来不会抄诗不算是个好的穿越者,不会裁剪黏贴的穿越者也不算是个好的现代人。所以自打进了是家,他就琢磨着靠抄诗来扬名,可是抄谁的好呢?

  ……

  李白尤其是苏轼,距离汉末时间太久远了,时代风格完全不同,就很难生搬硬套。难道要在这个时代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吗?唱“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吗(这个肯定最不靠谱)?这时代当道的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都刚开始流行,更别说词了,谁能听得懂那些宋代市井风味的词汇啊!

  最合适的只有一个陶潜陶渊明。东晋和汉末,词汇用语变化不大,并且没有五胡侵入污染了中原音,声调也基本协调,尤其是陶渊明那套审美格调很符合这时代腐朽士大夫的口味。中(三声),咱就抄陶潜的!

  除了会写(抄)诗,是勋还对古代儒家经典有着独到的解读,以及一张“生死人,肉白骨”的利口。

  自北海说退黄巾开始,是勋的嘴皮子先后在曹操、吕布、贾诩、袁绍、刘表、刘备等各路诸侯处一展风采。除了江东孙家处未曾往使,是勋大可以自豪地说:“汉末天下,哪路人马我没游说过?”

  当然嘴炮功夫也非天生,是勋之所以能与当世豪杰们谈笑风生不露怯,于诸侯间折冲樽俎不辱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前生经常在网上跟人对喷,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见多识广;

  其二,熟读三国史实,了解天下大势,又有胸中两千年知识为根基,因而每每出口便切中肯綮、直指人心;

  其三,早早抱上曹操大腿,以曹军雄厚的实力为外交的保障。

  有此三条,游说诸侯足矣,要折服儒生却还不够。就说是勋往荆州见刘表,在学宫受邀与荆襄学者的一番论战:

  宋忠闻言,忍不住“哧”的一声:“阁下好大的口气。但通一经,可举博士,安有敢妄言熟习‘五经’者耶?”

  是勋当即反驳道:“所谓经者,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春秋》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乃成其德,安有执其一端,五性不全,而能名为儒者乎?”

  他这句话也不是原创,前半截来源于《白虎通义》,那是当年汉章帝召集群儒于白虎观论“五经”异同,完了让班固综合研究成果,编纂而成的书。不过原文是说“《乐》仁”,考虑到《乐经》已佚,所以就给篡改成《春秋》了。

  同样是讨论一段经典,是勋站在后世无数论著、考古资料和研究之上,等于是脑中自带一队学术天团,自然指哪打哪、无往而不利。比如说根据清代学者的考证,所谓《古文尚书》乃是伪书,《今文尚书》才是正统先秦文献,然而汉代学者们仍是懵懂状态。

  无论是诗人、说客、谋士,还是一方大员、军队统帅,乃至创设制度、建立典章的新朝宰相,是勋所凭借的根本,都是压倒时人两千年的知识。具体来说,因为熟读诗文,他有物可抄;因为读过兵书,虽不能算敌先机,却堪策应前线、居中调度——无将军之力,而有统帅之才;因为熟悉历史,他对时局洞若观火、“料事如神”,举贤才自微末、识英雄于草莽,并以后世眼光和历史进步的趋势革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将这些智慧之光聚合到一起,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作传统文化。

  正如开头所提到的那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强势民族的文化常常以商品形式展现,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但诸如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之类的商品,其核心并不在于所使用的元素,而在于制作商品的技术。就像迪士尼的《花木兰》、光荣的《三国志》,虽然它们使用了或多或少的中国文化元素,但绝不会有人认为这是来自中国的作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汉魏文魁》便显得尤为可贵。一方面,网络小说是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一个方向,“技术力”本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另一方面,《汉魏文魁》作为一部以传统文化为骨架的成功作品,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也同样有着极为正面的意义。

  在书中,是勋起初并无宏愿,最多只想当个文学侍从之流平安过一辈子,如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穿越者的命运从来逃不出历史的行程:随着他一步步升入中枢、执掌国政,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随之而来;他不忍见原本历史上的数百年之黑暗,他希望将时代引入正确的轨道,让真正的变革早日来临。

  他所做的事情,正是在用两千年的文化积累“反哺”更久远的历史,在更久远的历史处完成了一次文化的传承。如此,才称得上真正的“汉魏文魁”。所以《汉魏文魁》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同时作品本身也在进行着文化的传承。

  就像主角在小说中所做的那样,把后世的那些伟大的诗词作品偷梁换柱改成了汉魏时代的文风,在保留了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加上了当时的古腔古韵,显得毫不违和。这也体现了作者赤军优秀的古诗文写作功底:

  是勋一指天上的月亮:“今日为白露节后良日,按例,家人相聚,共祀常所尊奉神。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即勋之兄弟亦皆在都外……”是著、是宽在徐州,是纡还跟着任峻在兖州屯田呢,是峻则是最近出趟差,返回鄄城公干,这时候都不在许昌——“思之不由使人惆怅,再观缺月亦满,故有是诗。”

  说着话,他就在席间缓缓地踱起步来,踱一步,吟一句:

  “何期见明月,金壘持问天。姮娥怅然处,今夕竟何年。吾欲乘风去,迩来稻梁牵。故交多契阔,清光入无眠。月应无恚意,临别每团团。生魄继死魄,离合与悲欢。胡为涕沾袖,亘古难终全。唯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角的这首诗毫无疑问是篡改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经典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是论诗中之意,那是尽量保留了苏轼原词的精髓,听上去很像那么一回事儿。三国时代的古人们能够提前800多年聆听到这一佳句,当然也会喜不自胜啦:

  孔融首先发话了:“见明月而伤离别,正合今日之景,宏辅此诗颇为难得。”曹操也说:“欲乘风而登月宇,知月有圆缺,乃思人有离合,想象颇奇。”刘协一开始听得不是很明白,经这二位一解释,也就恍然了,当即抚掌赞道:“朕最喜其末句‘唯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意本颇哀婉,恐不合于今日盛宴,然其末句善祷善颂,又可破涕为笑矣。”说着话一伸手,旁边服侍的郎官有机灵的,赶紧端了个空杯子过来,并给皇帝满上酒。刘协高举起酒杯:“朕与诸卿协力同心,共度时艰,以安天下,愿从此我大汉域内再无父子、兄弟离别之事,明月长圆,人亦长欢吧!”

  歌德曾说,不能汲取三千年经验的人没有未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断绝文明的古国。每一代人在继承宝贵财富的同时,也担负起了传承和发扬的责任。

  在今天的商品大潮当中,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无疑是一种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极为有益的形式。优秀的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而作品的创作过程,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也渗透着当代生活的实践,同样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也正是为此,像赤军老师这样的作者、《汉魏文魁》这样的作品,便值得笔者更多的钦佩和敬意。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粉丝评论家“锂离子”]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汉魏文魁》里的“三国情结”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