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继承了传统文学“慢引入”的叙事节奏与较为复杂的故事结构的《默读》,依然能收到大量网络读者的欢迎。“慢引入”体现在出场人物上:男主角骆闻舟到第二章才出场,而且叙事视角一开始并未在他身上。作者不慌不忙地描述了一番警察局的忙乱,才将笔锋一转,叙事视角如摄像机镜头般转向骆闻舟。而读者第一次见到骆闻舟与另一位男主角费渡发生交集已经是第四章末、第五章初了。截止到此时,男二陶然与骆闻舟的交集都比男主角受费渡要多,以至于我一度站错了CP。相比于那些恨不能第一章就让两位主角相遇并发生冲突的小说,《默读》的引入已经很慢了。更难得的是,这种慢引入并未妨碍剧情在涉及罪案部分时候营造出的紧张感,使得探案剧情能顺利推进。
《默读》的故事结构也很复杂。首先是每个案子本身,在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的过程和曲折的真相,两位男主角探求的经历本身也笼罩在重重迷雾中。这些罪案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男主角的抽丝剥茧,渐渐发现了一个隐藏其后的巨大阴影。但是在男主角与反派势力之间,还有若隐若现的第三股势力,借助“朗诵者”节目不时彰显存在感。三方势力在几个罪案中不断角逐、博弈,使剧情环环相扣、紧张刺激。随着剧情的发展,还不时有数十章之前的伏笔被作者突然引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堪称草蛇灰线、绵延千里。最终读者才恍然大悟,发现作者早已四面撒网,埋伏下一个庞大的架构。
表现元素,这是内容上的继承;直接反映现实,这是思路上的继承;叙事节奏与故事结构,这是写作手法上的继承。《默读》正是从这三个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学的资源。
笔者在全文开头曾经提起过,网络文学继承传统文学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比较罕见,为什么这么说呢?通常来讲,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网络文学主要吸收了三种文化资源的传承,它们分别是:西方流行类型文化(影视作品、游戏、奇幻与科幻小说等),中国偏通俗方向的文学传统(古典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官场黑幕小说、武侠仙侠小说等)与日本ACG文化(同人文化、二次元设定、萌宅基腐元素等)。
与之相对,向来占据文学正统地位的经典传统文学一脉则被网络文学绕过去了——这里的传统文学指的是近代以来中西方的文学名著,大致范围包括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新文学,以及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主流文学。
针对“绕过经典”这一现象,评论界出现多种不同观点:有人认为这体现出网络文学本身很浅薄,只不过是地摊读物的延续;有人认为这说明网络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化的通俗文学,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闲;还有人认为这意味着网络文学是全新的文学,代表着互联网与新一代读者的审美取向,旧的传统文学已经过时。
笔者也一直在思考,网络文学真的没有继承传统文学吗?别的不说,网络小说作者中就有许多位是中文系出身,网络小说读者中大量阅读过传统文学的也绝不在少数。网络文学的生产端与接收端都受到了传统文学的熏陶,那么 网络文学真的绕过了主流传统文学吗?但我担心自己这个想法会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嫌疑,或者就算有影响,这种影响的力度相比于前面说的三种文化资源可能也微乎其微。
不过小说《默读》的出现与成功,至少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两种事物。因此,带着传统文学某些特点的作品也可以在网络文学界大受欢迎。作者与评论者们与其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割裂开,不如尝试着在二者中间寻找联系,架起一座桥梁,将传统文学中的精华引渡到网络文学中去,丰富其底蕴。中国白话诗的发展曾经历过从全盘抛弃旧诗歌传统到主动吸收古代诗歌精华的变化,那么网络文学为何就不会经历相似的过程呢?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粉丝评论家“幕天”]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