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人都说,《星空王座》是国内网文界难得一见的“真科幻”作品。相比许多披着科幻外衣实则还是小白路数的所谓“科幻文”,这部小说的科技感很强,有着浓厚的“Geek”味道。本书作者署名为 “朱邪多闻”,真实身份则是国内实体科幻出版行业的后起之秀张冉(2015年10月曾凭借作品《大饥之年》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奖金奖)。因此, 《星空王座》一书在符合网生代读者喜好的同时,也兼具了实体作者对文字精益求精的特点。
随处洋溢的科学思想和终极拷问,是本书与那些“伪科幻真小白”小说的最大区别。在创作本书之前,作者张冉写的都是适合在实体杂志上发表的中短篇科幻文。本书是他第一部长篇作品,不仅体量特大(从几万字一下飙升到近250万字),而且是在强互动的网络小说平台上进行连载,可谓是极大跨越。因此,从作者的角度再考虑“体量”和“连载”这两点,这部小说尤显难得。但更为公认的说法是, 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科奇小说——此处可以把“网文界”这个定语去掉。科奇就是科幻加奇幻,写好其一已经不容易,何况二者兼具。
当然,“科奇”小说这一概念不是作者首创。在西方文学界,以《光明王》闻名的罗杰 泽拉兹尼、以《美国众神》闻名的尼尔盖曼、以《黑暗的左手》闻名的厄休拉勒奎恩,都是这类科奇互文两手皆硬的作者。科学发展到极致则如同魔法,所以科幻与奇幻的界限有时并不分明,但“科幻感”与“奇幻感”的分界,似乎在读者心中依旧有一条模糊的边线。于是《星空王座》干脆把这条模糊的边线具体化,在小说中设置了双主角——追求自由的顾铁负责在近未来的现实世界打拼,灵魂饱满的约纳则负责在有魔法的游戏世界历险,而链接两个主角的是无所不能的量子计算机。
很多读者将《星空王座》类比为汉化版的《光明王》,因为都有那么一点“科学发展到极致则如同魔法”的意思,也同样是“科幻奇幻五五开”,但《光明王》表现的是“科学即魔法”,而《星空王座》则是“科学与魔法”,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23年4月27日,量子计算机诞生,三五年内就使科学大大推进。人类正在欢呼之际,科学家却发现基础科学已经走投无路,最根本的公理和逻辑层面产生了无法化解的矛盾——这与《三体》里面,智子干扰粒子对撞机锁死地球理论物理异曲同工,但两者的原理是不一样的。很多科学家自杀了,因为一旦基础科学陷入“不可知论”,从理论的角度说,人类就已经丧失前途了,史称“科学黑暗时期”——但小说中从未正式讨论这个大背景,虽然它是理解这个故事的关键。
于是科学家只好寄希望于从另一个方向突围,即通过在量子网游(该网游名叫“世界”)中演化一个魔法世界,以获得灵感。不应把这个魔法世界当作是虚拟的,正如不应把网游中的约纳等人看成是NPC,因为“世界”也是真正随机自然生成的宇宙。而约纳等人是攫取现实中的人格特征孕育而来的,他们也是有爸爸妈妈的,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活生生的人。只不过现实宇宙遵循科学向的“规则”,而“世界”游戏里遵循魔法向的“规则”——科学家创作的这个另类宇宙,除了依然是人类当家作主,一切都与现实不同。简言之,在作者的构思中,束手无策、尚未自杀的科学家们之所以“不务正业”地转而开发网游,初衷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八个字。
在上述背景下,沿着如此构思,作者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怎样才能让读者彻底理解经过AI加成的量子计算机的彪悍,并由衷地赞一句“卧槽”;第二,怎样才能让读者清楚地体会“世界”游戏是另一个宇宙,而不至于认为它仅仅只是个游戏。
这部小说完本的时候(2014年),量子计算机还只是纸面上的概念,AI还无法在围棋上战胜人类。但在2017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小说似乎成为某种预言。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台光量子计算机还只是概念机,距离小说中那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遥遥无期。借助这个重大发明所衍生的科普潮,大众已经能比较通俗地理解量子计算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恐怖的计算力。 但怎么体现这种“恐怖计算力”所带来的“恐怖”呢?《星空王座》做了相当具体的描述。
正如书中所概括的:
在量子计算机终端机的时代,网络黑客其实并不存在,虚拟世界的强者与弱者分别仅在于两点:权限与逻辑。
想想前阵子让人听之色变的Wanna Cry勒索病毒,其在真正的量子计算机面前,简直如土鸡瓦狗。只要有足够的计算力,使用最简单的穷举算法,都能把锁住的资料要回来,一力降十会。不过再想想,倘若量子计算机发展到小说描述的那种程度,你会感到恐惧吗?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承担整个世界80%个人和商务运算请求、64%军事运算请求和99%科学运算请求的、人类前所未有的也是将来唯一的超级大脑,正分配667分之1的强大运算能力帮助寻找……
如果这串数据无法唤起感性认识,那么想想,单凭BAT三巨头掌握的数据信息,就已经使多数中国人都毫无安全感,更何况如此超级大脑。而面对拥有量子计算机最高配时权限的GTC组织,向往自由的人是不是一定会反抗?
你没看错。号称向往自由的人,包括追求独立运算的IPU组织,其实都不排斥量子计算机,而只是反抗独裁者GTC——这正如你不排斥BAT的产品而只抗议BAT一样。东西是好用的,就是人不行。但如果这些“东西”有一天变成“人”呢?
其实双主角只是表象,量子计算机才是真主角。所以在现实世界这条情节线中,即使是身为高智商人士的顾铁先生,也只能沦为可悲的打手。基本上从早打到晚,从乌克兰打到波兰、从蒙古国打到河北张家口、从日本东京一直打到非洲,一路换地图、一路花样百出地打架——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衬托量子计算机的英明神武!
起初,作者是想把顾铁塑造成007,随机应变、勇闯虎穴,风流倜傥、细嗅蔷薇,他的姿态是从容的。慢慢地,顾铁往神探夏洛克的方向发展,他发现了阴谋,他抽丝剥茧地要揪出那只背后黑手,从容里掺入了焦虑。然而越往后越发现,敢情顾铁是迈克尔贝,走到哪炸到哪。尤其是东京一战,从一条鲔鱼开始设局,到怎么伪装混入敌巢、怎么救下美人,又怎么陷入绝境,到最后是怎么里应外合、狂轰滥炸,瞬间无数好莱坞大片的经典场景在眼前闪过,画面感特别强。
而顾铁之所以每每化险为夷,甚至屡战屡胜,基本上都是借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力。虽然他本身也是博学多才,可一旦连不上量子网络的WIFI,他就会狼狈不堪、惶惶不可终日。(可见顾铁是个网瘾患者以及WIFI是多么重要。)
但本书不是先声夺人的类型,有些人勉强看完第一卷就弃书了。作者既要展示现实世界的热闹,同时又要描绘游戏世界的精美,于是开篇就使出部分读者深恶痛绝的绝招:高潮换台。他先是写了一会儿约纳的故事,在即将进入小高潮的时候又切换到顾铁的故事了;顾铁正打得高兴,读者也正看得快活的时候,他又切换回约纳的故事了。 如此反复施为,就是“高潮换台”,就跟直播点球大战而遥控器被抢去调看天气预报一样,令人一口气全闷在胸膈。
据我猜测,这应该是作者刚写连载还不适应,还没建立起“字数足够你写,水一水不要紧”的理念,把以往那种追求效率的写作习惯也带了过来。这反映到读者眼里,就好像是在故意炫技,以高信息量的大功率输出和快节奏的闪频切换来筛选读者,能适应这种蒙太奇式的陌生化表达的读者才允许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