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脉会诊 对症下药”——晋剧《于成龙》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7-06-27 20:19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6-27 20:19:55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光明网讯(记者石依诺)2017年5月2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晋剧《于成龙》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业内专家建言献策,为《于成龙》从人物内涵到舞台表现,“把脉会诊、对症下药”。

“把脉会诊 对症下药”——晋剧《于成龙》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艺术基金2017滚动资助项目晋剧《于成龙》研讨会现场

  廉吏于成龙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晋剧《于成龙》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形象,既弘扬了廉政文化,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在会上介绍:“晋剧《于成龙》是以山西的历史文化名人于成龙为原型创造的反腐题材作品,突出了于成龙廉能并重、亲民重孝的特点。”晋剧《于成龙》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又于2017年获得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由郑怀兴担任编剧、曹其敬担任总导演、刘和仁担任音乐唱腔设计、“晋剧第一女老生”谢涛担当主演,以清廉为底色,打造了一个“德能具备”的清官形象,不仅弘扬了清廉精神,对当下如何保持队伍的战斗力和士气也提供了积极的思考。

  “在所有关于‘于成龙’题材的舞台样式中,这部戏是目前为止表现最好的。”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看过三遍《于成龙》,被其“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精神所感动。据了解,曹其敬总导演在创作时并没有把视角停留在表现一个洁身自好的“廉吏”如何作为、如何担当上,而是以一个“能吏”的历史人物于成龙为历史标志,用结合时代新意的理念去塑造他——做官不做官同样忠心为民,当官不当官同样有担当。晋剧《于成龙》开掘了新的“廉吏”形象——廉洁、自重、不贪、不腐,他具有大境界、大思想,俯视社会状况,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让人敬重的精英。因他亲民、超然的思想意识,格调深邃,可以说,一个反腐题材的戏同时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精神,在同类反腐题材创作中有了新的突破。

  “我们希望借助《于成龙》塑造山西形象、净化山西政治生态。”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赵银邦在研讨会中表示,创作这台剧目的真实动因是通过挖掘整理山西本土的优秀历史人文资源,为各级党组织提供有力的文化滋养。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在研讨会中高度评价了《于成龙》剧组寻根传统的理念,赞扬其从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找生长力量这一精神为表现文化自信的最佳方式。她认为,“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一方面,《于成龙》为晋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晋剧《于成龙》打造了一个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官,以开放的艺术视野,完整地撑托起晋剧的传统意蕴和时尚趋向,践行着晋剧传承的活态规律,也真正体现着为人民创造、为时代创造、为民族文化创造的精神追求。

“把脉会诊 对症下药”——晋剧《于成龙》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发言

  望闻问切 把脉会诊

  “动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获得滚动资助项目把脉会诊,就像是中医的望闻问切”。王勇表示,艺术作品最忌“讳疾忌医”,而研讨会就像是专家的一次集中“会诊”——“望”即观看品相;“闻”即发现不足;“问”即沟通互动;“切”即“对症下药”,妙手回春。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孙喜军首先给出了意见,认为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还有待提升。“我就觉得谢涛老师一个劲儿地唱,但是并没有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家国天下即将血流成河的情况下,于成龙能够说服刘君孚,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可以继续挖掘的”。在于成龙说服刘君孚这场戏上,不论是“始作俑者”的张朝珍还是主角于成龙,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得还不够,其内心依据交代得也不清楚,更没有体现出人物成长的逻辑关系。对于人物内心世界挖掘得不够深入这一“病症”,其病根在于晋剧中对类型化人物塑造的约束。对此,专门来“挑刺”的苏州市滑稽剧团名誉团长顾芗也表示了认同,“一身正气的于成龙又讲着正气的台词,难免给人一种高大全的印象”。

  除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专家们也对人物动作的矛盾冲突提出了意见。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原院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表示,这部剧的戏剧动作性处理稍显薄弱,《于成龙》剧本的文学意味大于戏剧动作,其中的情感表达飘在戏剧动作之上,剧中人物动作的设计缺乏戏剧张力。“戏剧动作性是由人物行为动作的矛盾冲突带来的”,黄在敏以“月下抒怀”这场戏举例说明。他指出,“月下抒怀中有一场戏是于成龙到江边吟唱以抒发情感,但是这个抒发情感的背后有什么动作在支撑他?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让他来到江边?”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王辉也表示,整部戏前半部分的戏剧张力不如后半部分。

  同时,《于成龙》的舞美设计也备受探讨。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团长、一级导演黄国庆认为,以水墨画作为舞台背景的设计与整部戏无法融合,看起来并不协调。他表示,水墨画的细腻更适合于文人,但是这部剧塑造的于成龙是一位刚正不阿、性格耿直的历史人物,剧中还有尚善这样的粗人,这些内容并不适合于一贯到底的水墨画风格。

“把脉会诊 对症下药”——晋剧《于成龙》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原院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发表意见

  “灵丹妙药”助《于成龙》提升

  为《于成龙》进行了集中“会诊”之后,与会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为其“开方抓药”,带来实实在在的“灵丹妙药”。

  “在对人物进行塑造时,可不可以挖掘到他内心深处柔软、脆弱的地方,多挖掘一些于成龙身上的弱点,有助于增强于成龙这个人物形象的丰满度”。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认为,观众更希望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硬邦邦的官。“同样以‘月下抒怀’为例,不要一开始就让于成龙为民请命,而应挖掘他内心的复杂性,在危急关头,于成龙也在接受灵魂的拷问,他或许会有一丝退缩和犹豫,最终拷问出他的英雄本色”。王俭提出,如果过于强化清官的完美形象,其时代感就会被削弱,如果将人物内心设计成先徘徊犹豫,再经过重温誓言回望初心,最终升华到为民请命、赴汤蹈火这一命题,或许人物形象会更加饱满,也更具有说服力。

  黄在敏认为,应增加戏剧动作的合理性,戏剧张力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之间应有一个有机融合,戏剧还是要先把戏剧动作放在前面,在动作的基础上展示内心世界,抒发内心情感。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增也对这场戏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建议增加这一部分的矛盾冲突,不要把这场戏处理成“视死如归”。同时,李法曾认为要在这场戏中体现于成龙的智慧,通过于成龙喝酒的动作,表现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更显示出他的沉着性情。

  山东省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一级舞美设计于鹤咏认为,目前舞台造型欠缺完整与统一,背景画幕虽然以中国绘画形式呈现,但是前面一些竹子山石片、水波纹却采取了其他画种,总体看起来感觉视觉上不舒服。“能否用中国绘画的造型手段统一处理和呈现,达到和舞台背景的文化符号相契合统一的戏剧画面”。于鹤咏表示,这样修改可以提高舞台造型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研讨会的气氛一度十分严肃,溢美之词鲜有,意见建议一个接着一个。面对如此热烈的场景,王勇表示,艺术上的分歧点正是让作品提升的着力点。“滚动资助项目已经是国家艺术基金优中选优、好中选好的作品,而如何让作品更上一层楼、成为传世之作,需要各位专家开诚布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王勇表示,这种互动的关系,对艺术创作来说更有意义和价值。他希望项目主体不要满足于现状,切忌心浮气躁,不要把获得滚动资助项目当成终点,好好理解、领会与会专家开出的“药方”,认真反思修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定力、多一份创新,精益求精、精耕细作。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