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思想情报:
从“冷嘲热讽”到“刷存在感”
近年来,尬系词语备受青年网民喜爱,不断地增添新成员,如尬演、尬剧等。在这些尬系词汇的含义中,也大多包含这些意思,特别是:自嗨自黑自娱乐——你尴尬关我甚事?不服来战!
尬文化为什么能够受到青年群体的跟风追捧,成为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年亚文化的代表?就是因为尬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这样一种精神内核和思想内涵。在自嗨自黑,娱己娱人时,也的确令人尴尬,造成互怼、对呛、斗一斗……连这种“不服来战”的姿势都“帅”(蟀/衰)。
可以说,尬系词汇多流行于年轻人中,互怼、对呛是青年群体有节制的发泄内心负面情绪的方式。
尴尬的含义略带贬义,表现了青少年对某种现象不满、沮丧的小情绪。这种方式和小情绪是青少年内心强大起来,用冷幽默的自黑自嗨自娱,争取自己话语权的方式。
他们不再简单的攀比,而是表现了一种“胜(剩)者为王”的魄力,用一种无公害的方式宣誓自我存在感。
尬文化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的繁殖壮大,这就因为它的这些精神内核和思想内涵,迎合了当下青少年的一些思想生态与青春潮流。
1、自娱自嗨:从追随“精英文化”到全民“自创娱乐”文化
消费时代为社会积累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并形成了文明、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使得草根阶层有了追求自己真正理解、真正喜欢、真正需要的精神文化的土壤。以往难以引起社会关注和主流阶层关怀的草根文化开始尝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并希望得到社会的回应。
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人们不再是为了从中谋取物质利益以解决温饱,而是追求精神和个性的解放。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娱乐至上的需求。人们的出发点开始转变,从一开始的追求物质利益到现在开始追求精神自由,从一开始因为害怕无法生存而必须尾随精英文化,到后来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真正理解和接受的娱乐化。
从被动地接受“娱乐至上”,到主动地创造“全民娱乐”,中国人开始追求自娱娱人的表达方式:哪种文化具有独特的娱乐性、幽默感、衍生性,能够撬动经济时代人们那根紧绷的神经,让人们得到暂时地放松,并能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其创新创意创造出新的“粉丝娱乐”,哪种文化就能大行其道,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得到强烈反响。
以集中体现大众娱乐性追求的幽默感为例,与二十年前流行“热笑话”不同,现如今这种笑话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对幽默的需求,于是“冷幽默”开始流行。
过去的热笑话以笑话本身的滑稽感取悦于人,人们知道其故事结局但仍然因为故事本身的滑稽性而感觉好笑。
热笑话逗人发笑的手段在于增加具有滑稽性的段子,然后增强故事前后的联系,尽力使得逻辑通顺,最终使得结局与前文铺垫以及故事各个环节合理联系。连贯性是热笑话的终极标准。
而冷幽默则故意打破前后文的联系和逻辑通顺性,利用逻辑上的神转折造成唐突感,从而让人神经暂时中断似的,在尴尬情绪中,不明觉厉地感觉被娱乐一把。
这种唐突感恰恰适应了青少年标新立异的“脑回路”,于是这种不合时宜反而增加了其可欣赏性。
尬文化就是整个社会追求纯粹的娱乐,从而在“娱乐至上”中从被动娱乐到主动自娱娱人“精神转向”的集中体现和最好证明。
2、尴尬症: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和精神潮流风向标
尬舞、尬聊、尬广、尬唱、尬演、尬戏……尬系家族的不断壮大将尬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推向大众,而尬文化的思想内核——尴尬情绪,也似乎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标,成为大众竞相追捧的思想潮流。这股“尴尬潮”的风行,源自大众对于尴尬情景的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
虽然尴尬是一种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情绪,甚至让人唯恐避之不及,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尴尬情绪是一种在窘境中的应激反应。适当的尴尬情绪可以舒缓心理压力,也能给交流对象一种反馈,让他了解到主体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尴尬情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绪应激机制。为了疏解尴尬情绪,在互联网文化时代,人们发明了网络表情包用以减少现实生活中的尴尬情境。
但是随着网络交流对面对面交流的挤压,以及人们对于互联网交流依赖性的增加,人们对于网络交流能力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透明,出现尴尬情绪的情景也不断增加。
比之过去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交流频率的增减,交流内容和涉及范围的不断膨胀,所有的一切都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尴尬情境的出现的可能。
人们的知识和见识不断增加。为了避免出现尴尬情境,人们不得不加快脚步,匆匆忙忙的迎接喷涌而出的信息潮,被动地追在各类评分、朋友圈、粉丝数据之后。尴尬不再简单的是一种个人情绪的有效传达,而成为一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为了避免交流障碍、过于在意外界对自身评判而产生的情绪负担。
尴尬情绪的这种演化,使得人们不得不迅速提高对于尴尬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甚至出现了以各种刻意为之的尴尬情境为乐的潮流,这股“尴尬潮”成为今年引领网络潮流的风向标,不断催生新的网络词汇,迅速繁殖成为庞大的家族,还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尬文化。
从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感到尴尬而无所适从,到对窘境的适应和对尴尬情绪的习以为常,再到创造尴尬的机会、刻意制造断裂感……中国人对于尴尬态度地转变,反映了人们在信息时代思想动态的变化。
3、“人设”反套路倾向:从 “自嘲”再到“群嘲”
这是一个打破精英绝对话语权和主流价值观的时代,非主流文化伴随着网生代呼啸而来,随之而来的是压抑已久的草根阶层亚文化对掌握话语权的主流文化和商业类型套路的反抗。
尬系语汇家族的产生所带来的尬文化,正是这种草根阶层青年亚文化反抗主流文化和商业类型套路,追求所谓“真性情”、嘲人嘲己甚至围观群嘲的产物。
社会主流阶层长期以来一直掌握着话语权,由此产生了一些固有的行为模式和处事态度;近年来呈现出抬头、引领甚至宰制态势的市场化、商业化、类型化文化更是被戏称为“套路”,而随着草根阶层在精神文化方面看涨的选择权,他们对于这种“套路”越来越不买账。
以各种明星等社会公众人物为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人们关注。过去,他们通常极力维护自己在粉丝们心中的“完美形象设计”(人设),以经营自己的社会和商业利益。对于不符合社会公众期待行为的“恶意中伤”,他们通常选择不惜代价极力否认。但是,这种“完美人设思想”已经逐渐失去市场,尤其是近年来屡见不鲜出现“人设崩坏”的情况:文章、马伊莉、林丹、王宝强……于是,大家就“集体尴尬”了。
人设就是拿来崩坏的——明星们也似乎嗅到了这种消费市场的变化,开始选择以一种更加平民化、更加真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甚至“主动崩坏人设”,以一种调侃和自嘲的心态甚至“反差萌”(呈出现两种矛盾或者相反的性格与精神状态),来将某种可能出现的“尴尬症”,转化成“尬X力”—— 人设仍然是经纪公司或者明星团队的市场策略,但是,“人设崩坏”才是夺宝奇兵的战略。
于是,我们看到,以前出于“完美人设”策略,明星们“形象价值百万”,对自己的缺点讳莫如深。但是近年,出于“人设崩坏”战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拿自己的“缺点”开玩笑。
这种“人设主动崩坏”式的自嘲,以自己为笑料,使大家获得愉快情绪调节尴尬气氛的同时,以一种相对轻松的姿态笑对自身的不足。比如,杨幂调侃自己的发际线、周冬雨微博配图“黄鸭脸”而吸粉……渐成另一种赢得粉丝好感的套路。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主动适应这种尬文化的趋势与潮流的,曾经是“一代中国文青精神领袖的”许知远先生,就是死抱着自己的“完美人设”不放,从而在这个“人设崩坏的时代”,毫无疑问,就像坦泰尼克号撞上冰山,终于“尬聊”了,被大家“群嘲”了。
4、POWER ME,I POWER:互联网+时代的新造星运动
因为,他们一直到现在都还不明白,这不再是“你说了算”的时代,这是“我的时代”:
POWER ME,I POWER——互联网技术革命塑造了“我”,“我”就是力量。
所以,“你”别再云端“端”着了——这个时代没有“神”。“神”都是“我”们造出来了。
而且,中国当下最重要的“造神运动”——不是把精英、权威、偶象、所谓“教父”等重新捧上神坛,而是把自己送上舞台、送到中心、送到镁光灯之下:因为我说/绘/演……所以精彩;“我”,就是下一颗最璀璨的大明星;“我”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我”才是这个小宇宙的“神”!
这才是最核心的时代趋势。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把“我”们自己造成“下一颗最璀璨的大明星”的中国式造星时代。
不理解这种趋势,就不能理解粉丝经济、网红、直播……等网络文艺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的热点、类型和潮流——因为,“我”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整是这种心态,导致了传统的偶象与精英崇拜,转向了粉丝经济和用户社群主义。
就算是“你”——明星、偶象、专家、权威、教父等所有人——仍然占据着话语权、注意力资源,仍然是“中心的主角”,但是,那也是“我”们赋给、赋予、赋能的。
也就是说,彼此之前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赐予,而是一种去中心、去等级、去层次的互动、交流和融合——我们是平等的,即使身份、权力和资源上不平等,但我们在“精神和关系上”是平等。我们彼此依存,成就彼此。
但是,有很多精英、权威、教父自居的人,仍然是“端”在那里——所以,这就很尴尬了。
人是不能抗过大势的。否则,一肚子的不合适宜——“尬文化”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种大陆板块运动造成的“整个时代的不合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