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 打造精品
——在歌剧《星星之火》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胡志平(武汉音乐学院院长):
在9月18日这个令人铭记的日子,看了沈阳音乐学院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很震撼,很受教育。演出很精彩,很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一个好剧本、好故事,体现了“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反映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第二、音乐有继承,有借鉴,有中国风格,不少唱腔和段落很动人,很感人;第三、舞台背景、舞美设计恰如其分,营造了故事场景和氛围;第四、演员、指挥都很投入。
同时,我也在思考,《星星之火》于1950年在哈尔滨首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民族歌剧,为何没有像其之前的歌剧《白毛女》,之后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那样广为流传,为何没有出现像《北风吹》《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那样极富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歌剧唱腔?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音乐上。下一步的“二改二演”工作,如何继承创新、打造精品?须重点抓住音乐这个核心环节。
提几点建议:第一,音乐对于剧情发展所起的作用还不够,还有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发挥音乐在歌剧中的功能作用。第二,全剧音乐风格还不够统一,音乐的发展连贯性不够,衔接、铺垫、过渡得还不够自然,不少地方有突如其来的感觉,希望进一步修改完善。第三,希望特别关注音乐发展的整体结构和细节处理。剧中有不少好的唱段、好的旋律,但似乎有点像散乱的珠子,缺少一根线把它们穿起来。第四,整体音响不够自然,这和使用扩声有关。不同角色演唱的声响不平衡,演员和乐队的音响不平衡。如果不用扩声,可能会好很多;如果要用扩声,也要把音响调自然,以不失真为前提。第五,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例如,字幕放在舞台上方,观众看了字幕就看不到舞台,看了舞台就看不到字幕。有鉴于此,希望把字幕移至舞台两侧,这样观众就可以兼顾舞台和字幕。类似的细节如果更讲究,效果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