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芳芳
从1966年11月出第一本《女学生日记》,到2016年出第300本书《衷心笑》,14岁一举成名,被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之一的亦舒,今年已经72岁了。
自爱,沉稳,而后爱人。这是亦舒教会女孩子的最厉害的“武器”,也是她自己一直践行的“体面”格言。谈及一直笔辍不耕的理由,亦舒曾讲到:“我写给一群有职业有家庭的女读者看,年龄不限,十八至八十岁都可以,我希望我的小说讲出她们心中的说话,我希望她们从日常困顿劳琐的折磨中,松一口气,也从我的小说得到共鸣,得到一些安慰。”
亦舒总是轻巧地以讲故事的方式写小说,然而这不妨碍她表述那些裹着言情的“外衣”的深刻内核。今天,单说说她笔下惹人艳羡的姑娘们。必须强调的是,这个惹人艳羡说的可不是出身或者地位,而是她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活的高昂的姿态。
从1979年的《喜宝》,1981年的《玫瑰的故事》,1984年的《她比烟花寂寞》,到2016年的《衷心笑》……女性成长与独立意识,是她近300本小说中几乎自始至终坚定的展现。“人真的要自己争气。一做出成绩来,全世界和颜悦色。”那些姑娘们大都身着白衬衫、卡其裤、开司米大衣,个个有品有格局,姿态很好看。即便宣称“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的喜宝,“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一张张拾起,不要紧,与你温饱有关的时候,一点点自尊不算什么”,亦舒也始终在笔下为喜宝保留着“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的主张。
亦舒从来都强调,女生一定要“经济独立,永远不要打伸手牌”。女孩子必须要有一张高等教育的文凭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有技傍身,有瓦遮头,进可攻退可守,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家当作自己的家。“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午夜梦回,你爱怎么回味就怎么回味,但人前人后,我要你装出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你可以的,我们都可以,人都是这般活下来的。”当然,如果凭借的自己的本事,能够有一间“靠山面海有大露台的单身公寓”最好不过了,可以在“下班后,进门踢掉高跟鞋子,捧一只水晶杯子对大海喝克鲁格香槟”,要不然就给自己配一个门口有一棚棚紫藤的“市中心的清幽老宅”。总之万不可落了下乘、失了分寸,学做了“攀援的凌霄花”。要知道,生活上依赖别人,又希望得到别人尊重,那是没有可能的事。
经济独立之外,亦舒更强调“做人最紧要是姿态好看”。所谓“姿态好看”,不仅仅是有品有格局,更要有分寸、知进退,纵然会犯蠢,亦有种傲气,不纠缠,转身就走。“人家叫你走,高高兴兴也是走,怨气冲天也是走,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如恭敬从命,欣然引退,免得惹人憎厌。”追求的爱情是一起静静看画展,一起在家做几道小菜配好酒,一起谈艺术,或者跳舞到天明……这样的恋爱谈起来会舒服,闻弦歌知雅意,有一种棋逢对手的欢喜。她们都打心底里明白,“真正属于你的爱情不会叫你痛苦,爱你的人不会叫你患得患失,有人一票就中了头奖,更有人写一本书就成了名。凡觉得辛苦,即是强求。真正的爱情叫人欢愉,如果你觉得痛苦,一定是出了错,需及时结束,重头再来。”潇潇洒洒,人生恣意,万不可被糟糕的事和人牵绊。即便不小心牵绊其中,也要及时抽身,退离万米之外,不过这个“烟火场”。
“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你看,颇有一种“跟谁争我都不屑”的意味,让人极为受用。夏洛蒂·勃朗特曾说:“人生就是含辛茹苦。”但是读一读亦舒,可能也就觉得,不顺遂的事情总会过去的,保持云淡风轻的态度就好。(郑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