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禅位与反思要着重梳理
——在京剧《赵武灵王》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秀荣(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
福建京剧院选择赵武灵王这一题材很好,反映了那个时期强调国家不可分裂以及在任何时候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都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主题,赵武灵王的错误和悲剧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
戏曲必须要以情来打动人,因此制作者在把握这部戏的主题和剧本的文学性方面,特别是唱词和台词,都融入了一种浓烈的深情,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定水平、也很打动人心。
在艺术创作方面,导演的二度创作,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尤为细心精致。戏中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和武生,搭配贴切,每个角色个性分明,让人看起来不单调,色彩丰富。特别让人敬佩的是,导演特别注重遵循了国粹京剧的艺术规律去进行创作,并且又敢于突破和创新。
在舞台呈现方面,这部戏有不少亮点,使得整个舞台面貌新颖,有可看性。既保持了京剧表演艺术程式规范的特色精髓,又融入了很多时代的新元素,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和气质。特别是肥义的角色,代表了古代中国臣子的那种气派、精神、气质,让人感触很深。
此外,福建京剧团排演这么一出大戏,只请了一位演员,还不是主演,其他完全靠自己培养、自力更生,启用的都是本院的青年演员。演员都要靠演大戏来历练,福建京剧院敢于把舞台给青年演员,让他们提高、成长,这足以证明福建京剧院领导的胸怀和前瞻性的决策。
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赵武灵王突然提出让小儿子赵何继位,感觉太突然。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赵雍感到国家兵强国壮,被胜利一时间冲昏头脑,回归二线;还是因为太爱吴娃,所以把吴娃生的小儿子推上了王位?这种荒唐的做法,处理得不深刻。让位,是一个国家的大事,赵雍匆忙决定,以致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展都错在这一笔上。所以错在哪、糊涂在哪、失败在哪,交代得过于简单。
第二,赵何登基,赵武灵王看到众人跪拜,感到自己被冷落,还有四句唱词如“今日尽朝新君拜,孤已被抛在一边”等。这里难免让人感觉赵武灵王太小心眼,他的心理活动交代得不准确,不足以让赵武灵王反悔,并想起长子赵章。这里可以设计成14岁的赵何处理不了朝政,出了很多乱子,或者设计其他一些事件,也不有损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把这一问题交代清楚。
第三,最后是赵武灵王的重头戏,要揭示他怎么失败、如何落到这种地步,应该是他对自己失败的反思自责,表现出后悔、悲愤等复杂情绪。现在感觉这一场戏的唱段很散、台词不深刻、反思也不够,没有揭示戏剧的悲剧意义以及后人如何引以为鉴。另外,这一场戏中,好几个人物在闪回,把中心唱段冲散了,也影响赵武灵王在舞台上投入角色。是否能把舞台留给赵武灵王一个人,让观众静下心来观看这一段表演,让这部戏的魂在这一场戏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而且,这一段戏应该是最好的唱段,但恰恰这一场的音乐唱腔、舞台调度、剧本安排,还有一点简单化。
第四,人物出场次序有些颠倒。女主角吴娃的第一次出场,处理有些简单,亮相不能让人眼前一亮,也没有技巧。因为京剧的出场非常讲究,走几步就能看出功底,像青衣的台步,是孔雀步,交叉着走,吴娃就应该走孔雀步。应该让宫娥们排好,吴娃最后端庄、美丽、高雅、大气地走出来,否则感觉太窝囊。还有一场戏中,吴娃和赵武灵王在花园喝酒,吴娃扶着丫头小碎步跑上台,不合乎人物的身份,应该慢慢地一步步走出来。
后来吴娃为了心爱的人撞柱而死,这本应是很震撼人的。但撞柱而死,方式太简单,在这之前应该做些铺垫。如,吴娃表示我救不了赵王而只有以死表达我的爱;然后看着自己的儿子,一跺脚慢慢地走,到跟前快步,扶着柱子,慢镜头、使劲撞两下,这时要用打击乐低音鼓;撞完柱子以后,赵何可以喊,过去把吴娃抱住,让吴娃死在儿子的怀里,母子感情就流露出来了。
还有,小丑优孙有一段开打很精彩,但作为京剧,武打一定要有戏。京剧光有情没有技不惊人,而要把情和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又感人又有情。并且“技”也要有内容才好看,优孙开打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处理有些模糊。
最后,全剧两个主演的造型、身段,感觉还不够美,可以再专门设计一下。如,最后一场戏开幕,一束追光打下来,赵武灵王趴在舞台上,这一形象不好看、也不合适。哪怕赵武灵王失败了,也应该是败而不惨的,趴在那就“惨”了。应该设计一个比较好看、准确的人物形象,来进入最后一场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