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燕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绍兴小百花这个团队的艺术精神很像屈原,一直在探索追求的跋涉当中,矢志不渝,令人感动,因此他们做《屈原》这个戏当之无愧。”这是日前在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屈原》专家研讨会上,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利宏的感叹。或许如其所言,正因具有上下求索的精神,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多年来佳绩不断,其打造的新编历史越剧《屈原》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后,又在众多舞台剧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唯一一个县级剧团作品。带着格外的关爱,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亮点不吝赞美,对问题亦不讳言,渴望该剧团与该作品走得更高更远,同时,历史题材的现实观照,传统剧种的现代发展等问题从中亦得以照见。
越剧《屈原》剧照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提供
为剧种和历史剧的发展创作提供了参照
“屈原这一题材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富矿”,如专家再提的共识,古往今来不同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总在对其不断重新挖掘和演绎,试图书写不一样的屈原。由吕育忠编剧、杨小青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吴凤花领衔主演的《屈原》同样渴望有自己的诉说视角和精神传达。“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一块明矾、一滴眼泪。”基于这样的感怀,前后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的吕育忠的创作意旨是,倾情演绎屈原爱国、治国、救国之魂,深刻揭示为君、为臣、为人之道,以水柱擎天、英气断流的一曲慷慨悲歌,让一个伟岸独行者从历史洪流中走进今天的时代脉动,实现屈原精神的当代回响。
才子佳人,缠绵悱恻,唯美清丽,秀雅温和,这是长于抒情的越剧通常给人的印象,亦是这一剧种最擅长表现的题材。这样的一个特色显明的剧种成功挑战《屈原》的厚重题材,一改你侬我侬的柔情软语,演绎气壮山河的千古悲歌,尤其是向来以“花帅”著称的越剧范派小生吴凤花,突破自我成功完成老生应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诸多探索精神让专家殊为赞叹。
“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这样的题材并不是越剧表现的强项,吴凤花作为小生演员向老生靠拢也有风险,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可贵之处就在于大胆尝试,不断摸索,在坚持剧种规律的前提下努力赋予越剧新的生命。中国的艺术为什么会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就在于大家懂得创新是唯一的生命,是剧种发展的重要动力,懂得以优秀作品为艺术生产的中心,为出人出戏的重要源头。该团该剧是对自身的突破,又是开拓新局面的一种艺术担当。”《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指出,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当代视角和现实关照。屈原的精神是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他所面对的时代困境和内心矛盾都可以为今天提供借鉴和参照,可以让今天身处社会转型期、面临改革深化的人们获得一定的心灵互动和共振,从而能够清醒地回望历史,触摸当代,扎实走好脚下的路,因此作品具有较为可贵的现实品格,并努力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成统一,为剧种为历史剧的发展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河南省剧协一级编剧陈涌泉指出,这个戏令其眼睛一亮,给婉约柔美的越剧带来了一种阳刚之美,厚重而不失空灵,哲理和诗意兼具。该剧成功塑造了屈原追求品质的高洁,事先天下的清朗形象,传达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这种人格力量本身就具有永恒价值,对当下反腐倡廉有现实意义,在更深层面传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人格力量,具有永恒价值。
把握好主题多义与语言歧义的矛盾,才能升华主题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在浊世中想用一己之净,换得天下之洁的磊落秉性、拳拳衷情,是屈原孤高人格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该剧期望传达的重要精神指向。于是在剧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最早出于《礼记》的经典之语借靳尚、渔夫等不同人物之口以不同形式反复被援用,旨在衬托与突显屈原高洁品行。然而,诸多专家指出剧中部分情节的处理却似乎悖离初衷。
在陈涌泉看来,该剧内涵丰富,表现出了多义主题,难能可贵。但是,主题多义与语言歧义二者之间的矛盾却是该剧需要把握的。他指出,正如剧作家在文本中所言,屈原志在“扫荡世上浑浊之气,不屑与浊者同行”,其理想世界里容不得半点浊物;靳尚奉行的则是“水至清则无鱼”,这两种观点分别代表了两种政见、两种人生。而在序幕中便出现了渔夫作为第三者表示“水至清无鱼,水至浊鱼死,不清不浊,鱼儿肥美”,在观众眼中渔夫是世俗的代表、民意的象征,这就如同在序幕中给全剧定下了一个调子,在全剧审美欣赏和价值观传达中会有歧义,会引起观众误会。剧中必须通过人物对话等情节对“清”进行肯定,对“浊”进行批判,将价值判断清晰理顺,从而得以实现主题的升华。
“剧中多次提到了‘水至清则无鱼’这个艺术意象,尤其是渔夫反复说出‘不清不浊,鱼儿肥美’,通过一系列的重复之后,隐约让人感受到这句话像是一句至理名言,并且似乎是作为一种不可违背的规律而存在。但是这样的暗示恰恰将作品想表达的意义抵消了。若真如此,那么屈原所坚守的政治理想和处世原则就会显得另类,美政吏治对腐败的零容忍会显得不实际。”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陈鹏如是剖析剧中关于“水至清则无鱼”的歧义性,指出将之与主人公的理想信念连在一起是不妥帖的。因此陈鹏建议把这一说法只是作为靳尚等人为自己腐败进行辩解的理由,而不是美政吏治的目标,更不是渔夫所代表的人民的意愿等。
“屈原到底要往哪儿去?”陈鹏进一步追问剧中屈原的悲剧性结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的是什么?在陈鹏看来,屈原很乐观地告诉我们他要托给后人的一个梦,就是中华民族的清朗梦。因此《屈原》最后的主题思想应提炼在“清”上,即中国政治家从屈原开始就做着一个“清”字的梦。清廉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正是屈原那种“清”字梦的一种延续,这个“清”字梦就是天空的晴朗、政治的清廉、社会的清明、人性的清正和社会心理的清爽。这便是屈原这样一个清正廉明的形象在新时代的特殊意义和艺术的闪光之处,这也正是《屈原》具有的独特历史性和现实意义。(乔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