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音乐剧怎样做到“音画合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音乐剧怎样做到“音画合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1-16 13: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音乐剧怎样做到“音画合一”

  ——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音乐剧怎样做到“音画合一”

  梁卿(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第一次观看音乐剧《国之当歌》时,便很受震动,印象深刻。多年过去,当初一起展演的剧目早已不再演出。《国之当歌》依然坚挺地立在舞台上,让人感佩。

  之前,我一直在做原创音乐剧的创制实践,“音画合一”这个概念用得比较多。音响设计,对音乐剧来讲非常重要。用符合舞台艺术的规律,达到影视化的观剧效果,可能是许多观众对音乐剧的审美期待之一。“音画合一”中,“画”字比较容易理解,是视觉范畴。听觉范畴方面,一定要将音乐、声乐、配乐等加以和谐统一。按照精品的标准,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中,几处地方没有达到合一的效果,让人的观赏体验形成了错位。主要问题在于,音响设计中的声场设计。

  第一是合唱。舞台表现力和戏剧的张力,与合唱声音的力量没有形成统一。这样,就削弱了表现力。第二是聂耳拉琴的声场方向。他在这边拉琴,观众听到的声响却在那边;拉琴表演停止了,旋律还在进行。假定性语汇,在假定性情境中应用,如果有错位的地方,让观众产生跳戏之感,就需要继续斟酌、酌情修改。

  另外,是“从画到诗”与“由诗到画”的关联性。例如,我很喜欢《爱的涟漪》,音乐和演唱都比较好。遗憾的是,音乐和灯光一直在互相谦让。灯光在投影上,不敢给太多视觉上的东西,只是一种简单的画面循环。这样,恰恰没有发挥出音乐的情感力量。希望灯光和多媒体投影,能够根据音乐特质、音乐律动,产生更多的变化。再如,长庚和爱人面对面站着,唱词却像是各唱各的,而没有直接交流。这样的表达关系不够直接。而且,一个普通家庭的际遇,并不足以代表整体,不足以震撼人心。如果刻画底层人民的群像生活,可能更有说服力。如果把长庚与爱人的演唱,扩成一个大群像,可能会补足画面,达到“由诗到画”的效果。

  还有,演员唱词的戏剧性、人物性、信息性、层次感等,不是很精湛。最大的问题,是听不清楚,可能因为音响没有调到最好。事实上,观赏音乐剧时,后面的观众可能看不清舞台上的表演细节,但一定要听清楚演员唱的是什么。目前看来,一些词只是唱了出来,而没有挖掘出背后的人文内涵。这样的声音,就变成了重复,不够细致和深刻。因此,建议一些演员认真钻研剧本,有更好的发挥。

  声乐技术的炫技部分,尤其是女高音,应当有戏剧性,唱出规定情境下的人物感受。音乐剧的演唱,是角色戏剧语言的表达,而非个人能力的展示。歌剧艺术,偶尔允许大腕儿炫技;音乐剧,则必须是戏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歌剧和音乐剧的一个重要区别。

  除此,演员演唱时的形体,怎样设计得更合理?舞台上,两脚之间的距离,通常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具体情境。剧中,许多角色的两脚距离,都显得偏大。或许是只有这样才能发力,唱出高音。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剧还是要有一个人物标准。主角聂耳的两脚之间,应该保持多大的距离?希望既规范,又不影响演唱发力。

  舞台视觉和美学,也值得一提。例如,明月社排练时,演员打了面光。顶光和前面的面光使用,还可以再考量,把人物勾勒得更清楚。音乐剧,有时还是需要有时间轴的。这个时间轴,必须是几分钟时间对观众的听觉刺激。如果没有这些累积的刺激,观众可能坐不住。有鉴于此,希望全剧从舞台视觉上,根据时间轴来设计不断刺激的点。具体来说,前半节的舞美设计过于写实,观众的想象空间相对较小。后半节的舞美设计,则显得空灵和唯美,让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感。接下来,写实和写意舞美的融合问题,仍有待探讨。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中秋】品尝中秋之韵,更显历久弥新

  • 【网络中国节•中秋】亘古不变中秋月 清风明月照我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