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做精神山为骨
——访青年艺术家谈李辉
说到陶瓷,首先想到的便是光滑、精美、细腻、剔透,我们似乎很难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描绘它。每一尊陶瓷,每一幅瓷画,都藏有一个世界,每一件陶瓷精品的出现都是一半天成一半人意。触摸温润如玉般的陶瓷,感受并了解陶瓷悠久的历史和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谈李辉的陶瓷作品《青山望水》以传统器型中的“流”和“尾”入茶器,加以现代设计手法,糅合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凌厉与瓷质茶具的精巧,温暖柔和的豆青釉极具亲和力,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
谈李辉近照
创作陶瓷《青山望水》的契机是什么?
谈李辉:学生时代我就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作和设计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第一次接触陶瓷工艺是在六年前,公司有一款产品在设计打样,需要到工厂跟进度,也就是在工厂的那段时间里,我详细接触了一件陶瓷从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到刻花、施釉、烧窑的全过程,到后来我渐渐迷恋上这种神秘的材质,这就是与陶瓷机缘的开始。随后又专门到江西景德镇学习陶瓷的制作流程、分类等各种工艺,那时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到,每件陶瓷都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才展现在我们面前,都有自己的灵魂与历史。
在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学习期间,我考察了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当时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历史名城名镇都有过曾经的辉煌,那么现在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核是什么?于是我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到的当地劳动人民特有的性格与智慧提炼设计成现在看到的《青山望水》,水做精神山为骨,即包容与睿智、经世致用与务实求真、敢为人先与超越自我。
在您看来,陶瓷《青山望水》最主要的创新和风格是什么?
谈李辉:毕业后我一直从事工业设计,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现代设计的实用性,又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同时在创作《青山望水》之前,我考察了很多博物馆文创产品,对传统青铜礼器“爵”所承载的文化进行探索研究,“爵”有青铜凤鸟纹样和爵器外形以及三足形制,这三种符号很有代表性,每一种都足以诠释“爵”这一礼器,我选择了“爵” 的外形做衍生拓展。“爵”是天子分封诸侯庆典时用的礼器,于是又有“加官进爵”的美好寓意。
现代设计的一个特点是实用主义,同时也是现代人普遍选择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将这两者融合于一体,制成一套茶具,简洁又不失态度。作品《青山望水》将“山”的形体与杯中“水”的形体做了对传统山水画意境的“拟态”,以其柔润的质感、小巧的造型,削弱了实用性的现实之物与非实用性的艺术品之间的尖锐对立感,巧妙地表达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日常化韵味,而这也契合了“道在日常”的中国文化精神核心,自然适意又颇具匠心。
谈李辉《青山望水》
创作陶瓷《青山望水》过程中,有何难忘之事和艺术感悟?
谈李辉:选择陶瓷是希望表达传统文化的涅槃重生,泥坯在窑炉高温下如玄鸟般涅槃成陶瓷,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涅槃成新时代的艺术。陶瓷是一种有温度有态度的材质,是所有创作材质中最不可控的一种,恰恰是这种不可控给人更多的期待。瓷器的制作过程繁杂,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才能在最后制作出完美的成品,因为工艺要求高,在样品制作的时候很多工厂表示做不了,后来我驻场和师傅们一起想办法提升工艺才最终完成了整套作品的制作,这一次的驻场体验也给我带来全新的感受,收获颇丰。
对于青年艺术创作而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有着哪些意义?
谈李辉:整个创作的过程让我更加明确了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即要保有对文化的尊重,寻找细小却充满温度的需求点,然后恰到好处的设计表现,不去做设计的浮夸炫技,以及对万物的尊重和对自然事物的善感,在生活细微处透着文化和美学,呈现简约又极致的生活方式。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创作者的肯定和支持,使得这群有才华、有责任感、潜心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拥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青年艺术创作者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