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访青年艺术家唐守昊
琴,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高雅的乐器,除了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还多与流水知音、竹林七贤、鸾凤和鸣等寓意美好的传说挂钩,一直颇受文人墨客推崇。时至今日,古琴早已被赋予了更多意蕴,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这其中就包括青年艺术家唐守昊。
唐守昊,1987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从小便对陶瓷等手工艺品非常感兴趣。2010年,他从南开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同年进入天津的一家非遗单位,从事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工作。以此为起点,他开始逐步接触漆艺创作,并对古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青年艺术家唐守昊
有着7000年历史的漆艺和3500年历史的古琴,在现代工艺下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唐守昊创作的作品《太音大全集》漆艺古琴就是很好的展现,这部作品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以及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项目滚动资助。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赵栗晖认为,“《太音大全集》漆艺古琴创作水平较高,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艺术风格独特、新颖。作者在技法上采用变涂、磨绘、打点肌理、篆刻印章、描绘等多种手段,创作出一组艺术水平、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都比较高的作品。”
漆艺古琴 木胎、大漆 120 cm×20 cm×12 cm×3 2017
光明网:《太音大全集》漆艺古琴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想表达什么内容?
唐守昊:刚开始从事漆艺研究时发现,许多大学用的是半化学漆,而不是天然的大漆。事实上,大漆的使用历史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朱红色漆碗,为中国的髹漆工艺找到了源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
漆的产品很多,漆画、漆雕塑、漆壶、漆首饰、漆艺文房四宝等等。其中,大漆和古琴的结合非常有意境,历史也十分悠久。《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有云,“椅桐梓漆,爰伐琴桑”。在了解了许多有关古琴的知识后,我就有了想法,希望能用一些创新的手段去展示这种结合。
《太音大全集》漆艺古琴分为33部分,琴面正面是漆艺效果制作,采用天然大漆工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变涂、磨绘、打点肌理、篆刻印章、描绘等多种技法,反面是从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琴论专集《太音大全集》中汲取灵感,绘制的33幅手势比喻图。图前“指跋”云:“古人因声音而谱字,以手势而象物”。每一幅手势图皆有特定的名称,其后附有诗句,借由比喻和象征来解释每一个手势的精神。
“鹤鸣在阴”手势示意图
光明网: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样克服这些困难?
唐守昊:这组作品从设计上来说,是有一定争议的。因为一些人认为,古琴上绘制一些手势、符号是否可以,还有待讨论。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思考,这样的想法,主要集中于概念,《太音大全集》毕竟是在纸上的,大部分人并不一定了解。弹琴的时候要用到许多手势,比喻图里有“挑”“钩”“抹”等手势,“鹤鸣在阴”“蟹行郭索”“沧海龙吟”“文豹抱物”“飞鸟衔蝉”等手型,体现了跟自然动物的结合,更容易引起观看者的兴趣。如果说,我将这些手势绘制到琴上,传播出去,有一些人感兴趣,愿意去获取更多与古琴有关的知识,那么这组作品就是有意义的。
还有一些技法的问题,比如从毛笔技法到漆艺技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实践功底,才能更形象。
光明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您的艺术创作、职业生涯,有什么积极意义?
唐守昊:国家艺术基青年艺术人才项目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创作动力。了解了那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还是要继续学习、积累文化、沉淀自己。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让我明确了方向,更好前行。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艺术人才能够参与到这个平台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专长,互相交流进步。(光明网记者孙晓采访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