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琢,万物生长
——访青年艺术家汪海燕
汪海燕
一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几个刀具刻凿的各个迥异的人物,传神的声音演绎和乐曲伴奏,让一出戏热闹非凡……这,就是皮影戏。白纱布幕的背后,皮影人一边用五根竹棍操纵着皮影,一边说、念、打、唱……灵巧活泼,功力深厚。
皮影戏,一种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皮影戏已有2000多年历史。2011年11月27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果说,皮影戏是中国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和深厚文化素养。那么,皮影则是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皮影雕刻的精良与否,决定着皮影戏的质量与高度。
汪海燕,陕西华县人,是华县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她用牛皮制成的皮影《汉宫春晓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
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张西昌对其人与作品赞誉颇高,他说:“汪海燕致力于完善、完备中华文明的‘根’文化——皮影文化。在这个‘根’文化上体现了匠人精神、民族精神,并最终体现了国家荣誉。”
如今,汪海燕这位中华文明的‘根’文化探寻人,正在发光发热。
《汉宫春晓图》 工艺美术 181cm×103cm
光明网:《汉宫春晓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要将其制成皮影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汪海燕:《汉宫春晓图》这部作品内容浩繁,是以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鉰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画面上画有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看起来无所事事但又忙忙碌碌。
因此,要将这样的一幅传世名画制成皮影,难度可想而知。
在创作之前,通过对该作品的缜密的研究和推算,将其比例适当放大到适合皮影工艺的尺寸。精选适合的牛皮,然后结合陕西东路皮影独有的雕刻技法“推皮走刀”法及24道制作工序,雕刻出这部作品。在此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苛刻,力求做到刀法洗练、雕镂缜密、造型流畅、敷色明快。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牛皮雕刻展现不一样的《汉宫春晓图》。整幅画面中,人物与背景相融合,以皮影独特的雕刻和染色手法,全画构景繁复,以刻刀来展现不同的画面,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表达主观意趣与自然之境相结合,画面背景有高台楼阁、绿树丛林、潺潺流水、鸟语花香等,整体渲染出娴雅幽然的境界,显示着人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文思想。
在制作的皮影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牛皮的收缩膨胀问题、颜色的色彩亮度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常都是要结合多年的经验,对温度的平衡保持进行调节。
《汉宫春晓图》 工艺美术 174cm×103cm
光明网:对皮影的热爱与执着从何而来?
汪海燕:我的父亲汪天稳先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皮影雕刻艺术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从小就看父亲做皮影,帮助其染色,慢慢地我也爱上了皮影。
在学习皮影雕刻的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让我更好的掌握“推皮走刀”技法,父亲会在我的胳膊上吊上砖块进行练习,锻炼左手的灵活度和稳定性。现在我明白他的用心,他害怕皮影雕刻技艺在他的手里失传,他希望皮影雕刻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他对皮影的专注与执着深深地影响着我。
在跟随父亲学习陕西东路皮影雕刻工艺的20多年里,从自己做刀具、设计图样,到继承了“推皮走刀”技法及24道主要工序,现在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皮影对我来说,已经是我的生活,一种使命感。
光明网:您觉得要传承、发扬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汪海燕:皮影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如今传承皮影艺术的人也不是很多。在我看来,皮影的发展不能一味保守,要强调时代性和创新性。想要把皮影发展,流传下去,就必须用现代理念推广皮影。皮影作品要与时代相结合,要体现作品要表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