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诸葛建国
有些电影适合坐在影院里,感受震撼的特效;有些电影适合在苦闷时打开笑一笑,暂时忘掉烦恼;而有些电影,则适合在初秋的雨天裹上薄被,一个人静静地观看,比如《如晴天,似雨天》(《Like Sunday,Like Rain》)。
《如晴天,似雨天》海报
刚刚丢掉餐厅服务员工作的Eleanor,被介绍去给十二岁的Reggie当暑期临时保姆。表面上看,他们的处境天差地别:一个是生活拮据的成年女性,在情绪崩溃时摔碎男友的吉他,对混乱的家庭关系无能为力;一个是家境富裕的音乐神童,解决问题的方式十分老练——不想去“幼稚的”夏令营,就给带队老师足够的钱。
但这样的两个人,相处起来却意外合拍。Eleanor发现,看似冷漠的Reggie只是过早地对许多事物失去了热情,躲进孤岛里不愿出来,于是带他坐地铁跨越整个城市去吃中餐,和他一起穿过树林走路回家,听他聊去世的父亲,在世界和他之间搭起一座桥。Reggie回报给Eleanor的,则是远超年龄的担当,在她和前男友争吵后安慰她,向她介绍名画背后的故事,陪她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面对Eleanor感情、家庭中真实不堪的一面,始终抱着坦诚温和的态度。很多时候,这种相处方式甚至让人分不清谁才是被照顾的那个。
《如晴天,似雨天》剧照
或许正因为如此,尽管豆瓣评分高达8.3,《如晴天,似雨天》的评价却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化趋势。一些人认为,这本质上仍是俗套的爱情故事,将男主角换成懂事知礼的正太,恰恰增加了暧昧的禁忌色彩,而Eleanor的临别一吻也似乎证实了这种猜测。若如上所述,影片更像是性转版的低配《洛丽塔》。但在反对的人看来,类似解读太过表面。在相遇之前,两人各有各的烦恼,他们能够成为相处默契的朋友,根本原因还是希望借由这段互相陪伴的真空时期,暂时逃离孤独。
其实,不必非要对这份感情下一个定义。它可以是一份来不及的朦胧爱情,也可以是知音难觅的惺惺相惜,甚至可以是混合了更多复杂内容的感情,创作者只是截取了一段短暂的相遇,然后将解读的权利交给了观众。
《如晴天,似雨天》剧照
事实上,影片的重点也并不在此。作为一部音乐片,故事更多地是围绕音乐给主角带来的影响展开的。
电影中,《Like Sunday,Like Rain》的纯音乐贯穿了所有重要情节。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排练室,Eleanor坐在观众席安静地听Reggie演奏自己创作的这首曲子,眼中有欣赏,也有羡慕。
《如晴天,似雨天》剧照
两个人同样孤独,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孤独又是不同的。Reggie的孤独来源于天才的“迷茫”:学习所有的东西都太容易了,对他而言大提琴是个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明白日复一日的练习是为了什么,所以一度想要放弃。而Eleanor的孤独,关键词是“无奈”:年少时为了省钱选择科内尔管,从被选进全明星乐队,到近在咫尺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梦想破灭,再到在地铁里卖艺演出,最终生计所迫彻底远离。这样一个人生下滑,无数可能性被掐灭的过程,即使放在节奏舒缓的音乐片中,也很难不让人产生共情,体会到那份绝望。
所以,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后,Eleanor极力劝阻有天分的Reggie放弃大提琴;而Reggie也希望她能重新回归音乐,“要是你不好好展现才华,那就是在犯罪。”分别不久,Eleanor收到了Reggie寄来的科内尔管。然后,Reggie坐在没有水的游泳池中,Eleanor站在小房子的台阶前,两人同时演奏起《Like Sunday,Like Rain》。
《如晴天,似雨天》剧照
这样一个故事,缺乏出人意料的转折,也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Reggie期待的那个“我教你游泳”的承诺始终未能兑现,Eleanor也不可能有再来一次的选择。但电影弱化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让音乐带来“不再排斥”的可能性,也成为治愈残酷生活的一线希望。最终留下的,是向过往不动声色的告别,和对未来略带惆怅的期待。
之所以说适合在初秋的雨天看,也是因为电影舒缓的节奏、晴雨交错的场景,前路依然曲折的指向,与秋天的萧瑟意境何其相似。这段相遇,关于音乐和治愈,关于所有人终归孤独的人生。好在,故事最后仍为落寞的观众留下了一丝温情:即便注定有遗憾,也希望每一段相遇都能如Reggie的临别赠言,以“认识你真的很好”结尾。(诸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