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潘鲁生:守护民间艺术 传承文化根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潘鲁生:守护民间艺术 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1-11 09: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邹雅婷

  色彩艳丽的刺绣枕顶,活泼可爱的布偶虎玩具,栩栩如生的年画、皮影,充满想象力的社火面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现场,参观者都会被这些热情、质朴、饱含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品所打动。展览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的民艺收藏、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为主体,展出500余件(套)传统民艺作品和当代艺术创作,通过跬步千里、采珠撷丝、拓福纳灵、追光逐彩、匠心传承5个部分,系统展示民间艺术珍藏、研究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转化与发展,生动反映当代民艺工作者扎根民间、传承匠心的价值追求。

潘鲁生纤维手绣作品《风调雨顺》。(国博供图)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现场。(杜建坡摄)

潘鲁生纤维手绣作品《福虎镇宅》。(国博供图)

  围绕此次展览,记者专访了潘鲁生,听他讲述“到民间去”的初心和感悟,讲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及其为艺术家创作提供的滋养。

  抢救保护民间艺术是我们的使命

  记者:您最早开始田野调查是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触?后来为何一直坚持,是什么驱动着您不断到民间去?

  潘鲁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到民间去调查采风。记得1981年暑假到山东烟台的石岛、大渔岛写生时,看到当地渔民贴在窗户上的窗花特别生动鲜活,还有日常生活用的大鱼盘,十分喜欢,收集了一些回去作为创作素材。后来,我利用寒暑假时间陆续考察了山东菏泽、济宁、滨州、高密还有安徽亳州、河南商丘等地的年画、剪纸、面塑、玩具、泥塑等民间工艺品。那时候的民间手艺活儿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商品化,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朴素的生活情感。工作以后,在张仃、王朝闻、张道一、孙长林等师长的鼓励下,我进一步走上了民间艺术调查研究和抢救保护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民间艺术是生活之美的创造,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只要走进田野,就会被那种刚健、质朴、热烈、美好的情感所感染。沉浸其中,我于1990年完成了第一部专著《论中国民间美术》。延安鲁艺出身的老一辈文艺家王朝闻在序言中写道,该书的出版“有利于消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自那时起,自发的田野考察逐渐转化为守护民族民间文化的自觉行动,调查采风的范围也逐渐由山东扩展到全国。民间艺术向善向美的理想和老一辈文艺家的鼓励都给予了我坚定的力量。

  记者:您在田野调查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您感觉时代的变化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潘鲁生:田野考察直接面对民间艺人和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丰富的感受和启发。这次展览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难忘的记忆和故事。学生时代没有收入,收集藏品的主要方式是用习作交换。早期藏品中的胶东剪纸、年画等,就是给农民朋友画像换来的。还有一些物件看似没有贵重的价值,是被人丢弃后捡回来的。民艺收集不似古董收藏,收集的是日常生活用品,重要的是用心用情去发现,找到其中的价值。

  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给民间艺术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抢救保护民间艺术,赓续民族生活文脉,是文化学人的历史使命。

  从乡土器物中汲取温情和灵感

  记者:这次展览中展示了大量民艺收藏品,包括传统刺绣、纺织、木刻、印染、年画、泥塑、剪纸、瓷绘、皮影等工艺门类。请您介绍一两组重要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潘鲁生:民艺物件作为手工之物,源自生活情感沟通与表达的需要。展览中有一组陶塑小孩模,在我的家乡菏泽是儿童用于玩泥巴的陶范。它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斗孩模”是孩子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孩子拥有孩模之后,便总想在同龄人中比试一番,比谁的孩模故事多,比谁讲得好,比谁做得多。孩子们在交换或交流中自然地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也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吉祥图案的寓意、美好的期待以及乡土生活中的人之常情都内化于心,成为他们长大成人后个人价值观念的基石。我想,这就是记忆,就是乡愁,是生活在乡土器物中的绵延。如果没有了它们,这种家乡的、生活的情感怎样维系、何以寄托呢?我们需要民间艺术,它们是纽带和桥梁,可以通向岁月和心灵更广、更远的境界。

  记者:展览中还有您的艺术创作品,请介绍几件代表性作品,它们源于什么创作灵感,从民间艺术中汲取了什么养分?

  潘鲁生:艺术就像生活长河中泛起的浪花。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到民间去”民艺展中《鲁班线》《中行有距》等系列作品,就是受民间木工工具墨斗的启发创作的,与这些作品并列展示的还有我收藏的墨斗。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匠作的重要工具,不同于西方标准化的计量工具,线的延展富有弹性,包含人与物、物与物关联融汇的创造力。通过墨斗弹线的纵横交织与无限延伸、交汇,转化为一种当代构成意味的图式表现,隐含传统价值的当代启示意义。

  作品《大匠丝路》以丝路“百工匠作”为主题,运用长卷形式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匠技艺场景,其中包括手工艺制作、贸易通商及风俗文化的生活画卷,同时描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采珠、贸易经商及造船工艺等,展现了人们在漕船、海舟等运输工具上运载丝绸、陶瓷、香料的情景。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商贸之路,也是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播之路,这件作品通过表现丝路大匠劳作场面、技艺传承、风俗习惯等,突出丝路百工匠作的传播历程,展现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艺发展与变迁。

  创新传播激起更广泛的精神共鸣

  记者:展览现场播放的视频提到了您参加的海外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海外观众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及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的当代艺术品?

  潘鲁生:好的艺术作品,能够激起观者精神情感的共鸣。此次展览中的丝绸、陶瓷、金属媒材绘画作品曾于2014年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展出。海外观众对充满中国美学观念的作品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惊叹于深邃的中华文化所迸发出的创造活力。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安娜·玛丽亚教授说:“晶莹剔透的鲁班线,在如大脑构造般的迷宫地图里寻找方向和道路,沉默地、无休止地奔跑,时而断裂,时而延续,跳跃着旋绕在巨大的瓷瓶上,在无尽的延续中盛开了鲜活生命之花。”从民间艺术出发,回归生命本源,探寻艺术的表现空间,也为东西方艺术在精神层面上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记者: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对于年轻人有吸引力吗?怎样让更多青少年认识和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

  潘鲁生:乡土民间艺术里,有中华文化的根脉,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现在,中小学乡土教材吸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孩子们从小接受爱乡爱土的教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自觉。这个展览中比较受年轻人欢迎的是由年画转化的《门神》装置和《天地》系列纤维作品,他们在这两组作品前停留并合影留念。我们的文化艺术有根基有传统,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生活的脚步、时间的流动不停歇,一代代新人在成长,我们要传递的就是一种行之久远的精神力量,亲切绵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