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上新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十万个为什么》上新了

来源:北京晚报2022-01-11 10: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语涵

  为什么会有白头发?记忆保存在哪里?一张纸最多可以折几次?时光能倒流么?……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它——《十万个为什么》,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部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反而非常年轻新潮,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在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邀请院士学者一起拍摄短视频,面向少儿的科普读书正尝试拥抱数字化,从书本走向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

  过往

  国民级科普书已满61岁

  《十万个为什么》这部国民级丛书究竟是怎么来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将时光的横轴拨回至1956年。当时,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一心想为孩子们出一些科普好书。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百科”式问答书。

  1961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出版。说起为什么选择《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冯杰介绍,这个名称是借鉴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而伊林的这一书名又是取自英国

  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个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不过,相比只收录一些家庭科普常识的伊林版《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十万个为什么》更加全面,第一版最初就分为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后来,又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到1962年出齐了8册,收录1484个问题,共105万字,第一版印制了530多万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普读物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61年来,《十万个为什么》经过了6次大改版,最新的版本于2013年首发。改版过程中,不断有不合适的问题被剔除,新问题被补充增加,一些经典问题的回答也被完善更新……如今,全书已经达到了600万字,分为18卷,收录了4500个热点问题,相比第一版更新率达到了99%,截至目前累计出版发行量已超过1亿册。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了这部经典书籍,使它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韩启德院士担任总主编,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可以说,我们是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冯杰语气里透着自豪。

  新潮

  尝鲜视频化智能化

  按照10年一次大修订的计划,第七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已在路上。

  2021年11月,出版社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抖音账号,选择了诸如“如何给大气做CT?”“黑米为什么是黑色的?”“我们真的比不过自己的大脑么?”等一批有趣的问题,邀请一些院士进行通俗生动的讲述。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接受外界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原理,由于长期进化的结果,变得比较接近于理想完美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所设想的工作原理,都比不上大脑的工作原理。”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通过回答“我们真的比不过自己的大脑么?”,不仅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不少网友对脑科学的兴趣。“哇,听完真的想去研究学习下脑科学了!”一位网友留言。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账号共发布了27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达到450万,粉丝也突破了10万。少年儿童出版社随即与抖音携手,联合推出“十万分好奇”活动,在抖音全平台面向网友征集好奇短视频。海洋里有没有美人鱼和海怪?如果没有了太阳人类会面临什么?……面对网友千奇百怪的提问,出版社请来了“蛟龙号”潜水器副总指挥崔维成教授、“羲和号”卫星执行经理兼副总设计师陈昌亚教授等专家学者参与到活动中来。

  “海怪我没有见到过,但我想美人鱼可能真的会有!”崔维成教授一上来的答案让不少网友吃惊。他进一步通过视频解释:“目前我们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非常少,真正下潜到过的地方可能只占到海洋面积的5%以下,这也意味着很多新奇的物种还有待我们探索。”

  截至目前,“十万分好奇”活动的累计播放量已经达到了8.6亿。

  背后

  院士天团前来助阵

  《十万个为什么》要视频化,背后的“院士天团”第一时间前来助阵。

  已经85岁高龄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海洋分卷的主编。在书中,他设置了近300个问题,自己撰写或请相关专家回答。这一次听说《十万个为什么》要涉足视频版,汪品先率先参与进来。第一条视频,汪品先选择了对“海水是蓝的,但浪花为什么是白的”这样一个有趣的小问题进行生动、通俗的解答,播出后播放量迅速超过10万。

  “现在科普的形式是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短视频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品种,我算是体会到了。”汪品先直言,“能跟这么多人对话,心里非常暖。”

  像汪品先院士、杨雄里院士一样,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一等,也都陆续参与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视频制作当中。

  王一教授曾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物理分卷,撰写了其中“时间旅行可能吗”“物质的质量从哪里来”等问题。他回忆,小时候就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探索自然科学的大门,也为日后选择研究物理起到了启蒙作用。如今,他非常高兴“接过了接力棒”,用这部书的视频化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除了院士和科技界专家学者,未来会有更多视频达人参与到《十万个为什么》视频化的工作中来。”冯杰进一步介绍说。

  延伸

  更多科普读物开始数字化

  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乃至学术大咖都满怀热情地拥抱数字化时代,在短视频平台上大显身手。

  “物理大神”、大学老师陈征发短视频演示“几百万电子伏特轰出来利希滕贝格图形束流树”的景象,还用易懂的物理知识讲述“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舟会‘自横’,而不是‘自顺’、‘自斜’或者‘自转’?”;原央视科普节目出镜实验员宁原“用实物,给镜头”,为观众解释山火为何会复燃、蚊子为啥会叮人;坐拥200万粉丝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通过吹气球让大家了解到火箭飞天的速度来源于火箭燃烧的反作用力……这些都曾让人直呼:科学知识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科学传播者正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尽可能让科学走近孩子,引导青少年群体喜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赵语涵)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微短剧出海:全球故事的共创与传播价值的重构

  • 《亲爱的仇敌》:女性情谊的深刻洞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