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受困于档期的国产电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受困于档期的国产电影

来源:大众日报2022-01-13 11: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子钰\裴思玥

  “跨年看电影”已然成为年轻人心中颇具仪式感的选择。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1年12月31日当天,跨年档国内电影票房总收入53580.17万元。紧接着的元旦档再次发力,2022年1月1日至1月3日,国内电影票房总收入92773.84万元。“年末收官”与“开年第一枪”,两大档期的表现,对于提振电影行业未来一年的信心尤为重要。

  实际上,热门档期的亮眼数据,难以抚慰大多数影城经理的忐忑不安,“剩下的普通档期该怎么办?”依旧是横亘在影院经营者面前的首要难题。“元旦档结束之后,观影人数迅速下滑。没有好片,如何吸引观众?”山东某影城经理张水的一声叹息道出关键,国产电影热衷在热门档期扎堆上映,普通档期难出好片,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过度依赖热门档期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热门档期不断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是众多好电影的市场培养皿。另一方面,对国产电影“腰部”力量的逐渐衰弱难辞其咎。热门档期和高票房,究竟谁是因谁是果,喧闹之下,我们不妨多一些冷思考。

  热门档期=“天生好命”?

  “选好档期是电影票房成功的关键”,张水告诉记者,很长时间内这句话被业内奉为圭臬。1995年,由成龙主演的电影《红番区》在春节上映,斩获不俗票房成绩。除了对当时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产生了重大冲击,《红番区》还让中国内地电影人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贺岁片。

  两年之后,冯小刚导演带着电影《甲方乙方》主打贺岁片一炮而红,收获3300万元票房。《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英雄》等影片相继取得票房成功,推动贺岁档成为我国电影第一大档期,日臻成熟。至此,国产电影制作者愈发感受到了档期无限大的潜力,以及它散发的诱惑力和凝聚力。国庆档、中秋档、端午档、暑期档、五一档、清明档、春节档、跨年档等档期,作为影片方首选的“黄道吉日”,屡创票房奇迹。像2021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以57.73亿元票房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的纪录。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分别拿下了54.13亿元和45.23亿元的票房。

  认识到档期的商业价值,并努力开发本土化热门档期,是当时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热门档期的选择基本依托于节假日。”张水介绍,其实也不难理解,节假日往往集聚了庞大的消费能量,释放在人们消费活动的方方面面,而电影则是文化娱乐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中,巨大的需求推动了供给的增加,热门档期在观影流量、市场声量、宣发环境等方面肯定占据天然的市场优势。特别是疫情之下,电影片方会更加谨慎,一些电影投资巨大、制作周期长,他们不会轻易地拿出来和市场进行“赌博”。因此,选择在“天生好命”的热门档期上映,不失为当下最安全的方案。

  如今,电影片方对热门档期选择堪称精打细算,绝不走错一步。《唐人街探案3》考虑到2020年特殊市场情况,等了一年才在春节档上映。《长津湖》曾经定档暑期档,最终出于防疫的考虑撤档,重新选择国庆档。仔细想想,头部电影尚且需要依赖热门档期保障票房,谁还会青睐普通档期呢?

  冰火两重天的困境

  “好电影扎堆出现在热门档期,平日可选择的电影太少了。”90后观众万欣感受明显。热门档期里大片“神仙打架”,内卷严重。留下普通档期踽踽独行,难有热门影片上映。由电影家协会、灯塔研究院、灯塔专业版联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电影档期策略研究报告显示,在重点档期上映的影片,从数量、评分到票房等各方面,都和非重点档期影片拉开较大差距。

  全年票房同样呈现出向重点档期集中的趋势,竞争十分残酷。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从数据上看,《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三部电影合计拿下约157亿元票房,占据了全年票房的三分之一。并且,在2021年五一档,《你的婚礼》《秘密访客》《悬崖之上》等13部电影共同挤占假期市场,几乎没有类型和题材重合。类型杂、局面混乱,电影研究者称之为“史上最挤”的五一档,折射出片方对档期市场的过度依赖与盲从。

  资源集中在热门档期,打得头破血流,冰火两重天困境之下,不利于电影市场发展。

  “首先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业现象,热门档期一过,票房直接断崖式下跌。假设好的影片只会在热门档期出现,观众在普通档期没有选择空间。局面一旦固定,观众也只会在热门档期,选择最热门的一到两部观看。”张水认为,需求端消费行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供给端的培养,普通档期日渐冷清,观众便会形成“抛弃它”的选择习惯,转而投向其他文化娱乐消费。

  这绝非危言耸听。2021全年,全国影院一共产生了11.67亿的观影人次,与2019年的17.4亿观影人次相比,全国影院少卖了约5.7亿张电影票,观众数量肉眼可见地在流失。不仅如此,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在接受采访时毫不回避地指出观众流失现象严重,“2021年的平均观影年龄达到29岁,2019年的平均观影年龄是21.7岁,说明年轻观众在流失。”他说。而当下风靡的社交游戏剧本杀、密室逃脱,以及短视频平台如日中天的“三分钟剪辑看大片”等视频,皆是分流年轻观众注意力的竞争对手。

  执着于热门档期的风景独好,国产电影就像困在牢笼的鸟儿,不见方外的天地。如何在更多的日常吸引影迷重回影院,已成当务之急。

  怎样在对的时间遇见好的作品

  透过档期之争的表象,电影困境的解决之道,还在于创作源头问题,这个时代需要好电影,不仅仅是高票房电影。“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是好的作品,不拘泥于冷热档期,都能有一席之地。如此看来,“选好档期是电影票房成功的关键”这句名言,远远不够准确。

  一项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观众对电影的核心诉求主要来自于影片本体,而不是档期。万欣也告诉记者,自己选择要不要去电影院看电影,最大的动因还是“有没有好口碑的电影”。

  电影《扬名立万》就是在冷门档期跑出的一匹黑马。一部中小成本喜剧悬疑片,由韩寒监制,刘循子墨执导,尹正、邓家佳、喻恩泰等演员出演,没有大场面及特效,主场景只是上海某影视基地的一座洋房,一半以上剧情靠人物对话推进……采用创新的剧情形式,将传统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推理故事演绎得风生水起。《扬名立万》选择在11月11日上映,完全避开热门档期,但它凭借优质口碑破圈,斩获了9亿元票房的傲人成绩。

  另一方面,打破档期依赖,关键还在于活用档期,贴近观众情感诉求,挖掘普通档期中的流量密码,影片方可掌握更多主动权。说到底,档期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倘若是成熟的商业操作模式,一部电影在策划阶段就应明确销售终端时电影的内容特质与目标群体,影片的类型、规模、剧本、演员、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生产流程和工作要素都应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操作,从而发掘适合释放观众情绪的特殊日期、档期。

  幸运的是,2021年电影市场的实践,为国产电影市场传来不少积极信号。最典型的莫过于5月20日上映的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影片方通过针对性的宣发,别有用心地将影片上映时间定为13点14分,营造了爱情片甜甜的社交仪式感,在市场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取得首日接近1亿元、最终3.26亿元的票房成绩。《我要我们在一起》的票房表现,也让“520”首次作为一个独立档期进入行业视野。

  不管是“520”这样的新档期,还是冷门档期中的口碑力作,张水都十分支持,“多一些这样的氛围,观影人数才会增多,也会吸引更多社交群体看电影。”他认为,普通档期肯定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废弃资源,观众仍有大量观影意愿有待释放。重点是片方要找到电影本体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制定合适的宣发策略,让好电影在对的时间与观众相遇,未来市场才能有更多想象空间。(朱子钰\裴思玥)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