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海历史深处的“孤独守护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上海历史深处的“孤独守护者”

来源:解放日报2022-01-16 07: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颙

  上海,被戏称为“魔都”。一个“魔”字,似乎指向其变幻万千的形态,指向其令人目不暇接的绚丽色彩。其实,那仅仅是新来者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初次领略其丰姿后的感受。但当你在这片“海”里住久了,细细品味海面上的浪花和海面下的潜流,倾听海中无数生物的浅吟低唱,体验各道清流浊浪的巨大温差,慢慢地,你就会被她更深邃的内在所深深吸引。其中,就有那些隐藏于大街小巷深处的故事碎片,其间融汇着100多年来风云跌宕的密码。

  高渊的著作《生死守护》,便是一部从上海历史深处挖掘出来的红色传奇。从他的笔下,我们可以走进一群生活在上海的“孤独的守护者”的人生。

  档案穿越了刺刀的缝隙

  辛亥革命之前,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便开始利用上海独特的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办报纸、办书局,鼓吹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将推进革命的主阵地放在了上海。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上海的红色故事轰轰烈烈地展开。到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这一阶段红色运动的高潮。之后,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进入低潮。1931年,顾顺章等人的叛变,使局面变得十分严酷,上海的共产党组织大部分被破坏,党的领导机关也不得不撤离上海,进入了江西中央苏区。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除了左翼文化等少数方面军顽强抵抗,多数队列处于隐蔽状态。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上海,疯狂迫害中国爱国人士,左翼文化工作难以坚持,人们纷纷撤离。很难想象,在那段岁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机关还可以在上海生存,能挺过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能顶住日本军国主义大屠杀的滔天恶浪,坚持战斗。

  高渊所著的《生死守护》,为我们挖掘了这样的红色传奇。中共领导机关撤退到中央苏区的时候,把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收藏着中共所有机密文件档案的部门,简称“中央文库”——留在了上海。这个档案库,规模有多大?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2万余件文档,分装在二十几个纸箱中。其重要性,也可以稍稍描述几句,这些文件包含1922—1935年中共中央的各类文档,有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各种会议的记录,有中央各部门机密业务的文件,还有红军各部队情况的汇报,并存有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文稿等。

  让人很难想象,面对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留在上海的“中央文库”坚持了二十几年,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守护者们用人力拖车,将这批珍贵的文档交到了中共华东局。

  此前,上万个日日夜夜,在敌人警车呼啸、特务横行的威胁之下,文库的守护者们,经常会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孤军奋斗,经常弹尽粮绝,工作的特性又使他们无法争取其他革命者的支援。2万余件文档并非一直密藏在某个安全之处,复杂的环境迫使文库的守卫者们转移了近10次之多,前后接手的守护者达到十几人;文档在上海大街小巷被转移跋涉,也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无畏地穿越敌特刺刀的缝隙。其间的惊险与艰难无法想象,使命所限,他们也不会留下文字的记载。

  二十几年的残酷环境,靠的是守护者们的多次接力,屡屡有人被捕入狱,或病倒在征途中,但2万余件珍贵文档毫发无损,这样的传奇确实不可思议。忠贞不渝的地下工作者们,用他们的意志、热血和大智大勇,创造出了如此壮烈的奇迹!

  理解时光深处的无名英雄

  我在参与上海红色遗迹的项目时,也曾注意到“中央文库”的传奇故事,当时,我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但已经深深为之震撼。高渊深入地调查研究历史,并把材料归整、梳理得十分清晰。上面已经提及当时的环境艰险,有些故事链条难以复原,高渊在创作中,仔细推敲,严谨推测,缜密想象,大体完整呈现了被尘封的红色传奇,我由衷佩服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久之前,我曾经受约,讲述自己采写上海红色遗迹的感受。当我讲到“中央文库”的传奇时,一度哽咽,停顿了几次,才能继续说下去。他们所作的生死奉献,往往不为人知,泯没在时光深处,甚至,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还会遭受各种误解。我的学生时代,有一位很谈得来的同学,其父就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时,我懵懵懂懂,现在,我终于明白他们的了不起,首先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默默无声地,没有任何条件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高渊此作的特别意义,就是用文学的形式,让广大读者细细品味,理解那些无名英雄,发现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伟大壮举。

  搏击风浪的故事依次展开

  我读完高渊的文本,感慨万分之余,产生一个念头:这段传奇,最好能够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能够广泛地走入民众的心田,其传播能力为文字作品难以比拟。我尝试着和熟悉影视创作的朋友谈论这个选题。我得到的回答却令人失望。

  这个题材缺少影视传奇作品的一些必备元素,诸如谍战、枪杀、卧底、绑架以及惊险追击等,一句话,动作感不强,且过程漫长,情节分散,难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从表象看,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中央文库”之所以能够安然隐藏20多年,确实不是依赖武装对抗的保护。文库的守护者们,凭借大智大勇,总是能够在敌特追杀到门口之前,将文件安然转移,因此避开了影视作品常见的惊险场景。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出现敌特抵近厮杀的场景,恐怕“中央文库”坚持不了二十几年的敌后奋斗。

  这样的题材,真的无法改编成影视作品?

  从我有限的观感中,至少,反映二战的有些作品,未必一定靠惊险刺激取胜。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再如《朗读者》。在我看来,这些名作,是靠深入挖掘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复杂深厚的情感,拨动了千万观众的神经。我想,这样的可供再创作的文学基础,在高渊的文本中随处可寻。

  比如,文库第一任守护者,俗称张老太爷的张唯一突然被捕,经历了严刑拷打和审讯,绝不屈服。某次,在监狱中,在特务们严密监视的环境里,他偶然遇到了第二任守护者之一的韩慧英。他们俩彼此清楚,只要有一人动摇投降,个人命运注定悲惨,“中央文库”也将遭遇灭顶之灾。两位坚强而智慧的共产党员,依靠目光闪电交流,相信对方依然忠贞不贰。同时,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韩慧英机智地大吵大闹,巧妙地将关键信息传递给了张老太爷。后来,韩慧英得以脱险,也是得益于此次默契的沟通。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联想到渣滓洞里“疯子”华子良与女共产党员们的秘密联络。我想,高渊文本所体现的丰富内涵,不正是影视作品可以自由发挥的天地吗?

  再如,韩慧英被捕,她的先生陈为人必须带着孩子和文库档案迅速转移。在失去组织支持的情形下,没有经费来源,陈为人陷于绝境,一家大小没吃没喝,这还算“小事”,没有钱支付房租,势必会被房东赶出门去,2万余件珍贵档案无处藏身,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慧英的妹妹韩慧如闻讯赶到,带来想尽办法筹措的300银圆,勇敢地登上这艘危险的小船,和陈为人一起,自觉担当,成为文库的守护者。那时候,韩慧如仅仅是个同情革命的普通女孩。危急存亡的战斗洗礼让她迅速成长。后来,又经受了种种历练,解放战争期间,她与秦鸿钧烈士共同创造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奇迹。这种前仆后继的故事,难道不正是动人的影视素材?

  还可列举一个细节。守护者的小屋里,不分白天黑夜,都点着燃烧的火炉。为了取暖?非也。在险恶的环境里,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一旦有敌特闯入,守护者宁可点燃屋子,即使全家葬身火海,也绝对不让珍贵的文档落入敌人手中。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我相信,假如影视的编导,能够很好地用形象语言处理这些素材,一定会打动无数观众的心。

  除了文艺片,我甚至设想过另一种可能。这部作品,也可以考虑改编成历史纪实大片。以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为背景,满载中共珍贵文档的小船,在上海的惊涛骇浪中艰难航行。当一个个守护者接力驾驶,搏击风浪的故事依次展开,背景地图同时显示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实景,或者是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的鏖战场面,这样,文库守护者孤军作战的身影,便投射到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里,越发显得意味深长。

  为《生死守护》写书评,我却写下了大段关于影视改编的文字,好像有些跑题。其实不然,我最希望的是,历史深处的红色传奇,活灵活现地走到千万观众的面前,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火热情感!

  (作者系作家、出版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