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农村剧也有春天

来源:大众日报2022-03-10 10: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子钰

  农村题材电视剧(以下简称农村剧)不仅是洞察农村现实的艺术载体,还与中国社会的时代风貌紧密相连。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更好地观照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状况,记录和书写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民心灵嬗变的历史进程。不过,提起这几年的农村剧,除了《山海情》《经山历海》《江山如此多娇》《乡村爱情》等,能被热议的农村剧似乎寥寥无几。有人认为,数量不多、佳作凤毛麟角、文化影响力减弱是农村剧衰微的重要表现。即便上述说法未免以偏概全,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据记者统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名单中,2021年全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458部16485集。其中,当代都市题材剧214部7480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46.72%和45.3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农村题材剧,仅有55部1988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2.0%和12.06%。从整体上看,都市剧占据了半壁江山,趋向主流,而农村剧的创作生产量的确偏少。

  其实,农村剧曾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便是由农民作家许可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此后,展现农民与农村生活便成为电视剧的主要素材之一,诞生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精品力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直面当时农村的社会现实,故事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斩获飞天奖、金虎奖,成为农村剧创作的一座高峰。进入新世纪,农村剧紧跟时代发展与变迁,展现乡村文明,关注三农问题,陆续推出《刘老根》《马大帅》《希望的田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乡村爱情》等剧,受到观众喜爱、收视率火爆,在荧屏留下了不少经典农民形象。

  一项学术研究调查显示,自2011年起,农村剧的生产和发行数量明显回落。虽然2014年的《马向阳下乡记》《老农民》等剧掀起了热潮,但创作活力不足,内容拓展、内涵表达和艺术探索等方面归于保守的问题,导致农村剧渐渐走到了边缘位置。从这个角度看,已经播出14部的《乡村爱情》尽管褒贬不一,却因赛道短、对手少,另辟蹊径一跃变成国民农村剧,被大众追捧,多少透露着一丝幸运。

  为何农村剧发展乏善可陈?不妨从市场和创作两个方面找找原因。首先,市场直接呈现的结果是“观众不爱看了”。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张新英认为,随着都市中产阶级的崛起,以绚丽、时尚和消费主义为特征的都市文化迅速风靡,都市中产/准中产式的家庭、职场、情场成为流行电视剧的主要叙事空间,历史、玄幻、武侠、谍战等电视剧类型也因暗中呼应和代入了观众的现实生活处境而备受青睐。自带乡土气息的农村剧,与当下流行的都市文化格格不入,观众显然失去了兴趣。再者,没有大IP加持,缺少顶流明星加盟,竞争力显得不足,农村剧的受众范围越来越窄,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行情惨淡。所以,为了延长生命力,《乡村爱情》必须紧跟市场潮流,不仅在打造IP方面不遗余力,在最近几部中还邀请了知名演员倪大红出演。

  另一个方面,农村剧不好拍,直接劝退了不少创作者。毋庸置疑,只有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境遇十分熟悉、深入调查,才能拍出好的农村剧。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当代许多作家都出身农村,所以他们写农村生活信手拈来,好作品数不胜数。如2015年根据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毫无疑问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经济》,在毗邻太湖的开弦弓村进行了五十多天的社区调查,由此开创了“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老农民》的编剧高满堂五年时间里足迹遍布六省农村,采访对象涵盖了200多人,方写出剧本。

  了解、观察农村绝非一日之功,不沉下心感受,无法触摸时代气息、捕捉微小变化,剧情便会慢慢缺乏乡土温度。这么看,想要拍好一部农村剧,对于主创人员(编剧、导演、演员)来说成本颇高,而对熟悉的都市生活,他们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农村剧创作者常以他者眼光描写乡村,靠着主观想象和任意虚构来临摹与刻画农村和农民,打造流水线的作品,缺乏基本的真实感,甚至将许多农村观众拒之门外。

  近几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成为新时代农村剧创作的新命题,跃然荧屏。特别是2021年播出的《山海情》围绕异地搬迁的艰难展开,豆瓣评分9.2。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中,它是青年观众最喜爱的国产剧之一,也是全程观看的国产剧之一。可以明确地说,当下绝非没有佳作,只不过观众在呼唤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期待农村剧的春天到来,讲好故事、说真故事、有新思想,为农民和农村留下一份最珍贵的时代记忆。(朱子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