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是爱的川流不息,还是恨的绵绵无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是爱的川流不息,还是恨的绵绵无尽

来源:大众日报2022-03-17 10: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兰慧

  近年来,作家张炜的创作有了一些新的转向,他开始将视野转向童年、转向故乡。张炜以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创作了很多新的作品,给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风景,也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命思维方式。

  张炜的近作《爱的川流不息》以流畅简约的线条,勾画出一人一猫的形象。从一只宠物猫“融融”来到家里开始,逐渐展开故事情节,作者用深情的笔触书写了自己养宠物的几段经历,在一次次与动物的相处与别离中,双方的欢乐与离愁相互交织,最终构筑了一个超越物类边际、交相融合的共有精神世界,有着很强的哲学意味与深厚的人文精神。

  “《爱的川流不息》是离我最近的一部作品,应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先生之约而写,写了很长时间,在疫情期间写得很投入、很沉浸,也很困难。不仅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期,而是因为在我写了有50年,写出了好多文字之后所必然遇到的写作状态。”张炜在采访中提及,“我发现写作变得不那么容易。文字对我来说,选择起来似乎比过去困难,好像是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代,我感受到了网络时代对于一个写作者比较苛刻的要求。当然主要还是我的能力所限,因为我的创造力远不如过去,不像过去那样可以一口气把作品写完。我关掉手机、关上门,不见任何人,自我封闭写了3个月,中间累病了好多次。”

  “这本书字数不多,就是一个小册子,很多朋友都认为,像我这样写过两千万字长篇小说的人,创作这本书一定比较容易。”张炜感慨地说,其实不然,在他看来,早一两年他写不出这本书,晚一两年写,又会是另一个味道。为了让读者读得更流畅,他曾反复修改,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

  当然也不完全是困难的辛劳的记忆,也有很多愉快,有好多记忆的回返才能引起的生命的愉悦。“在书里写了我家养的一个动物,就是融融,通过它的引线和介绍,又出现了我过去与之相依、与之一起生活的好多动物朋友。尽管这是一部虚构作品,但我还是一直回忆,回忆我过去的生活,回忆我的少年时代,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方面的经历,也就是这部书现在呈现出的样子。”张炜告诉记者,小说在《十月》发表之后“引起了出乎意料的反响,好多人跟我讨论,讨论非虚构的意义,以及虚构的成分,讨论到底写了爱的川流不息,还是写了恨的绵绵无尽。我觉得都对,但无论如何,爱还是比恨要多,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我才把这部作品写完,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我们才有勇气生活下去,而且继续我们的劳动、创造。”

  谈及之后的创作计划,张炜说:“也许在未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写得越来越少,但是我不怀疑自己,我会写得更慎重,我会对文字的要求更苛刻,我觉得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松懈。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作家都会如此,面前有困难,但是要往前走,文字要继续,探寻要继续,追求真理、追求真实的决心要变得更加强大。”

  张炜还分享了自己创作背后的故事。“活了60多岁,这个岁数的人,内心是很脆弱的。”小说中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得自己没有一丁点儿虚构的欲望。但文内小动物的结局又作了艺术处理,只写到一个小动物死掉了,其他小动物都被描述为不知所踪。“是真不知道吗?而是于心不忍。”张炜说,在社会中,爱是不容易、困难、沉重的,明明是绵绵不绝的恨,却还要爱得川流不息。写小动物的书是很难的,稍不留意就会落入套话,除了要有深厚的功力,还有付诸质朴、诚挚的情感,这次创作对作家自己而言也是一次考验。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及暨南大学文学院曾主办了该书的研讨会,与会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暨南大学教授张丽军认为,张炜是思想家式的作家,是作家中的作家。近些年来,他以独特的、优美的、典范性的汉语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认为:“张炜呈现出来的小獾胡、小来以及融融这些动物的形象,都深深刻进了他的生命灵魂之中,也融入了他日常生活当中,正是他以这种平等心、平常心、博爱心去看待这些动物,于是才有了与动物之间所建立的感情,与动物之间所进行的对话,这就愈加呈现出我们人类世界的阔大无延,以及在这个世界当中所能够留存下去的人性以及人情。”刘东杰认为,《爱的川流不息》是一部呈现人与动物相处相知、充满人间大爱的作品。作者独具慧眼的观察,对动物的熟稔与热爱,对“爱”的体悟与阐释,赋予这部作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认为,张炜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作家中的“诗人”。他早期作品中的葡萄园、“野地”“一潭清水”“古船”以及《九月寓言》中的“奔跑”“鏊子”等既有写实的层面更是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着丰富复杂的社会内涵与美学意蕴。相比之下,《爱的川流不息》更朴素易懂,但也更意味深长,这就像托尔斯泰晚年返璞归真一样。

  张炜曾说:“善良与残忍同样多得不得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残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美善,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去爱,去寻找,去理解,而不要仅仅对人性失望,不要仅仅是对人的诅咒。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尽管它有时候战胜不了恶。爱在某些时候会异常强大。”《爱的川流不息》写作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这也是作者写作和思考的契机,在这样相对隔离的状态下,动物给予人的陪伴和安慰可能是更加深刻的。

  在今时今日,也许我们可以增加一个考察的维度——怎么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同样在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此,不妨以作者张炜在书中附录的文字作为结尾:我们讨论动物,实际上是在讨论人和人之间的规则和规律,谈生命的属性。文学就是书写生命,就是表达人性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会怎样成长和演变。好的文学,总是让人类经验得到延伸、得到补充。文学的价值也在这里。我们讲动物,更是对生命、对人的社会性、对人性的一次次抽样检查和鉴定。(刘兰慧)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