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来源:人民日报2022-03-18 10: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妍妍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

  舞剧《只此青绿》“火”到一票难求。它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观众随着舞台演绎,穿越到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世界,探究一卷山河,何以青绿千载。

  北京冬奥会之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长卷《冰嬉图》“动”了起来。三维动画“复原”了《冰嬉图》中160组人物和“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由它触发的一系列文创作品为北京冬奥留下生动印记……

  收藏于博物馆中的珍稀古画,离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离。然而近年来,“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不仅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近大众文化生活,而且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

  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

  登录网站“故宫名画记”,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令人大饱眼福,无限放缩功能让细节纤毫毕见。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你可以从船上视角跟随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也可以随着屏幕上光影颗粒的缓缓移动,亲见《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细节过程,欣赏青绿山水在昼夜不同时段下的景色变幻。

  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古画所蕴含的文化富矿一经打开,悠远的历史场景、历经岁月沉淀的色彩、饱蘸感情的笔触、娴熟精湛的技艺,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从前慢”的时代。还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人的丹青创作和今人的形式创新两相碰撞,唤醒了观众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作者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特色鲜明的国风插画,到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动画电影,都能看到传统艺术的滋养和对古画素材“数据库”的大胆取用。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

  打开青年国风乐团“自得琴社”的视频,看到的是一幅静中有动的古代画卷:淡黄色的背景有如一卷展开的宣纸,几位演奏者发髻高绾,身着古代服饰,古琴、笛箫、大鼓、中阮,信手弹拨吹奏,悠扬乐声从古画中流淌出来。这一系列“古画音乐”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收获数以亿计的播放量。“古画+国风音乐”的形式是后来才摸索出来的。最初,演奏者多是穿着白色衣衫、坐在白色布景前演奏,效果不佳;后来他们邀请专业团队“复原”古风妆容与服饰,并对背景做了调整,才呈现出今天这种似曾相识的“古画感”。

  不独“自得琴社”,“古画感”成为许多热门国风舞蹈、诗词节目、文物类综艺的风格选择。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

  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放眼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合运用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年轻人身着汉服游逛历史文化街的时候,会适时举起手机进行直播;短视频网站上,网友自发生产着海量的国风内容;动漫游戏嫁接古画背景、民乐配乐和非遗技艺体验,也很受用户欢迎……直播、短视频、影视综艺、文创、文旅,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

  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以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为主题的一集,巧借直播形式,通过“果亲王”对身边文房摆设、身上服饰妆容的介绍,把画作元素风趣解读出来,甚至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说到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由画像的面容立体、层次分明,引出清代“海西画派”将中国传统画法和西方阴影透视相结合的知识点。短短5分钟,不仅讲了画,而且画里有“话”,对当下的古风写真热、直播热做出生动回应。

  “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热情参与文艺众创,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近几年以“文物会说话”“文物活起来”为代表的一系列现象,让人们看到创意引领、技术驱动下的创作活力,看到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相向而行,看到大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些正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有关古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古画的讲法还有很多,像古画这样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样式还有很多。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当代建筑师从《富春山居图》汲取灵感,在黄公望落笔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绵延起伏的富春山馆。传世画作中近山远山的回环呼应,在“建筑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从画中而来,又变成了一卷体现当代创造的画卷。传统文化经由这样的转化,继续存在于当代世界,继续丰富着人们的美好生活。笔笔生发、绵延不断,这既是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精神,未尝不映照着我们时代的文化创造创新——代代接力,赓续向前。(胡妍妍)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毛夫国:一只猿的“进化”寓言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