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续写民族团结颂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续写民族团结颂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01 09:41

  作者:苗 春

  2021年1月4日,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的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时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近日,天山电影制片厂根据这位“时代楷模”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公映,受到业内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部影片的名称是1963年公映的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脍炙人口的插曲名称。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热映,也让新疆题材电影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剧照(出品方供图)

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剧照(出品方供图)

  给予观众精神力量

  “将近60年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成为一部新电影的片名,这既是对《冰山上的来客》的致敬,也体现了两部电影在题材和主题上的内在联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帕米尔高原,都唱响了民族团结、军民一家的颂歌。不同的是,谍战片《冰山上的来客》以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为叙事主线,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讲述了我边防军与特务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并且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而英雄模范人物传记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以和平时期军民携手保卫边疆、共建家园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巴依卡·拉齐尼的事迹和他家祖孙三代与解放军共同巡边护边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冰山上的来客》的‘续集’,或者说是在新时代的重新写作。”尹鸿说。

  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少年拉齐尼目睹爷爷、父亲和解放军亲如家人的场景,与解放军刘红军叔叔建立了深厚感情。长大后他当兵、复员,继承了护边事业。当年刘红军为了保护少年拉齐尼而牺牲;30年后,刘红军之子、海归路桥技术专家刘朝来到父亲当年当兵的地方,和拉齐尼等当地民众齐心协力修建盘龙古道和塔什库尔干机场……影评人杨怡说,各族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建成的、有639道弯的盘龙古道,融入了无数个刘红军和拉齐尼的青春和生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见证。

  新疆作协副主席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认为,近些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始终致力于创作体现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影片,保持着英模叙事的创作脉络,歌颂光明,歌颂英雄,总能敏锐地抓住好题材,并在最短时间内献给观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出品人、总制片人、编剧高黄刚曾创作《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昆仑兄弟》《歌声的翅膀》等多部产生较大影响的新疆题材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演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曾执导《歌声的翅膀》等影片,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展。这些扎根新疆、表现新疆的电影人,坚持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理念,用影片表达了爱党、爱国、爱新疆、爱家乡的情感,给予观众巨大的精神力量。

  讲述真实感人故事

  高黄刚曾对媒体表示,天山电影制片厂始终坚持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用立意取胜。与情节紧凑、悬念迭出的《冰山上的来客》不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没有讲述爱情故事,没有血与火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大反派。但影评人方惠民指出,主人公拉齐尼极具担当意识和英雄主义色彩,影片整体上对中国西部的雄性之美作了透彻的诠释,其心系祖国的高尚情怀、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和以人为本的生命哲学足以征服观众;摄影在镜头、画面上的细腻处理,传达了真实情感,让观众体会到英雄的人情味。

  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说,影片“要用帕米尔高原的天之高远、地之浑厚,来承载护边员代代相传的厚重精神力量”。影片没有使用任何特效,全部还原真实场景,在帕米尔高原最冷、最高的地方拍摄。70多天的高原拍摄里,团队160人几乎都被头痛、头晕、呕吐折磨,有的人只能边吸氧边工作。虽然只有两位专业演员,其余演员都是群众,包括扮演成年拉齐尼·巴依卡的库提鲁克江·艾沙胡加,但电影呈现的故事和画面极为真实质朴,震撼人心。

  影片中的诸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如护边员在边境线上用红油漆描画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暴风雪中,拉齐尼招呼大家把牦牛围成一圈,护边员集中在圈里取暖;在庆祝盘龙古道通车的摩托车骑行队伍里,出现了真人拉齐尼的身影……尤其感人至深的,是影片中鹰笛的细节。《西部》杂志社副主编张映姝指出,“拉齐尼”的意思是“雄鹰”,塔吉克族素有“鹰的民族”的美誉。“两支鹰笛象征着风雪戍边过程中结下的战友情,象征着工地上埋头苦干的兄弟情,象征着遇到困难互帮互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军民鱼水情。”她说。

  拓展新疆题材电影创作空间

  《冰山上的来客》中,帕米尔高原的险峻冰峰、湍急河流和成群结队的双峰驼,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边疆风光的想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帕米尔高原继《冰山上的来客》之后,再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雪山、峡谷、艳阳、清流、峭壁、冰川,有雄伟、旖旎、壮美、磅礴的一面,也有严酷、冷漠、凶狠、无情的一面。影片中求学路上遇险、泪别濒死的牦牛、勇闯吾甫浪沟等片段,都体现了这种地形地貌对人类而言难以想象的残酷性,也体现了军民守边的艰苦卓绝,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冰山上的来客》对民族音乐的运用炉火纯青。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本是塔吉克族婚礼上的舞曲,在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的改编下,成为一首表达友谊和爱情的歌曲。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音乐也很动人,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着力营造了多民族文化融汇的氛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也在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多次出现,影片中采用的其他民间音乐、民歌也着力渲染背景气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与影片的情感表达和自然风物的展现相得益彰。

  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结尾呈现了帕米尔高原欣欣向荣的乡村新貌。影评人银璐说,《冰山上的来客》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不断发展进步,道路越来越宽广,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巍然矗立的边防哨所依然忠诚地守护着祖国的大门。这是刘红军的理想、拉齐尼的心愿。

  有人曾指出,地域辽阔、风光无限的新疆是一处“电影宝地”:地形地貌丰富多彩,抬腿入画、举步皆景,是摄影的天堂;各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表达,是天生的好演员;不同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故事,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宝库”。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代表的影片,正不断拓展民族题材电影、新疆题材电影的创作空间。高黄刚表示,新疆题材电影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力求每一部影片都饱含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这是新疆题材电影创出佳绩的关键所在。(苗 春)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亲爱的仇敌》:女性情谊的深刻洞见

  • 《小地方》:寻觅孔隙中的旷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