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罗大佑返场:《安可曲》是前传也是“史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罗大佑返场:《安可曲》是前传也是“史记”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4-08 09:39

  作者:爱地人

  在推出最新专辑《安可曲》的实体黑胶唱片一个月后,罗大佑的这张《安可曲》近日终于在各大数字音乐平台上线。作为华语流行音乐教父级的音乐人,罗大佑在这过去的四十年里,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歌迷。甚至就连如今的很多一线歌手,以及著名的幕后音乐人,都毫不讳言自己在进入音乐行业前受到了罗大佑启蒙式的音乐影响。

  一张全翻唱专辑

  在华语流行乐坛,早期的罗大佑一直以睿智的思辨以及超前的音乐意识闻名,无论是早期的《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还是中期在香港地区创办音乐工厂之后发行的《恋曲2000》。罗大佑的音乐创作,在风格上涵盖了民谣、摇滚和跨界,在文本上又保持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一曲《未来的主人翁》里的“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一些陌生的旋律,你或许会想起现在这首古老的歌曲”,至今听来甚至有着超前的预言意味。

  从上张专辑《家III》开始,在音乐创作上更趋向柔和的罗大佑已经开始有了一种叶落归根的味道。而他在2020年,带上包括琵琶、胡琴乐手在内的音乐团队在台湾地区宜花东鹿等地进行的户外直播演出,除了让音乐回归现场之外,更突出了“在地性”的主题,也算是另一种意味的叶落归根。

  从这个角度来讲,《安可曲》的出现就丝毫不会让人觉得诧异,甚至可以说是罗大佑音乐生涯必然的一个节点。作为罗大佑四十多年个人音乐生涯第一张,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张全翻唱的录音室专辑,你可以说这是罗大佑的一种回忆情怀,也可以说是属于罗大佑的音乐回归。

  跨越百年的唱片

  《安可曲》无疑是一张跨越百年的“唱片”,这句话可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音乐内容本身,二则是指“唱片”的介质。

  《安可曲》总共收录了十一首(组)作品,其中最后一首歌曲《西风的话+歌》,也由两首作品组合,而这首作品之所以如此设计,并非罗大佑的心血来潮,倒可以说是罗大佑本人对于整张专辑的某种概括。

  作为一张重新翻唱经典老歌的作品,《西风的话》也是其中最老的一首歌曲。由黄自作曲、廖辅叔填词的这首歌,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因为用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和声体系,所以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之一。而另一首名叫《歌》的歌,则是罗大佑根据徐志摩译诗谱曲的歌,原作是19世纪英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itti)的名诗《歌(Song)》。这首作品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末,也是罗大佑个人音乐生涯里发表的第一首作品。

  历史在这里,有了奇妙的交集。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流行歌之一,到《永远的微笑》《未识绮罗香》这样的时代曲作品,再到《午夜香吻》这样的后时代曲经典,以及从台湾地区的乡土民谣《草螟弄鸡公》和闽南语民谣《桃花过渡》,再到日本经典《幸福在这里》,以及有电吉他之父之称的杜安·安迪代表作《Peter Gunn》,《安可曲》整张专辑的选曲,既包括了中文流行音乐,也包括了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经典作品,而这些不仅构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流行音乐概略史,更成为罗大佑自我音乐源头的回溯。

  从这个意义来讲,《安可曲》也可以称为“罗大佑音乐前传”。

  另一方面,《安可曲》这张专辑也涵盖了一张现代唱片最原始和最潮流的发行介质。《安可曲》先是以黑胶这样最传统的形式首发,继而在一个月后又上线了音乐平台。而在4月8日、4月15日和4月21日这三天,这张专辑里的《情人的眼泪》《幸福在这里》和《西风的话》三首单曲,还将以“数字藏品”的方式发行。除了磁带和CD短期内不会发行之外,这百年来最重要的三种音乐介质,《安可曲》专辑全都有了。

  让经典老歌“永远的微笑”

  在《安可曲》这张专辑里,《永远的微笑》可以说是此前罗大佑翻唱次数最多的一首作品。除了在《费玉清的清音乐》《看板人物》等节目里唱过,罗大佑还在2004年,将这首歌曲搬上了自己红磡演唱会的舞台。其实,《永远的微笑》也可以说是《安可曲》这张专辑的副标题,罗大佑本人也一再表示,作为一张在疫情期间制作并推出的专辑,他希望这首歌曲能够带来一份美好的寓意,让更多人能够保持微笑。

  罗大佑一再表示,音乐是有生命的,而音乐有时候也需要这样一种传唱,完成一次次接力。虽然是一张经典老歌的翻唱专辑,但《安可曲》却并非单纯地复刻经典,而是通过很多的巧思设计,让很多老歌又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其中像闽南语民歌《桃花过渡》的编曲,甚至直接嫁接了《Peter Gunn》这样的布鲁斯风格伴奏,不仅没有违和感,还体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融合的魅力。

  早在《家》专辑里就翻唱过的《草螟弄鸡公》,这次也被设计成了“放克”曲风,“放克”音乐的明亮和律动,和歌曲里的“老风流”主题,同样在气质上神搭,所以也有种天作之合的默契。

  而《永远的微笑》这首歌曲,这次也融入了邓雨贤四大经典之一的《四季红》。在此前一次连麦采访中,我也向罗大佑提出了为什么要如此设计,罗大佑表示,他就是希望用《四季红》这首作品里的“打情骂俏”,去强化《永远的微笑》的恋爱场景,并呼应“微笑”这个主题。

  罗大佑在音乐上传承经典却巧思创新的做法,让《安可曲》里的那些老歌不再定格于静态的经典,而是动态地“微笑”起来。

  流行的尽头是古典

  《安可曲》这张专辑是一张音乐上大制作的唱片,其中像《意难忘》《永远的微笑》和《情人的眼泪》等作品,更由音乐人吴庆隆特别设置了弦乐伴奏环节,也让整张专辑有了更恢宏的音乐气质,俨然有了古典音乐的华丽感。

  其实,早在《恋曲2000》专辑,罗大佑就和上海当地的交响乐团有过合作。不仅仅是罗大佑,像张学友于《爱与交响曲》专辑里与交响乐团的合作,在《雪狼湖》里尝试用音乐剧的形式表达流行音乐,谭咏麟在2008年重制《爱的根源》专辑时,也同样采取了交响乐为主结构的方式,甚至像崔健和谢天笑这样的摇滚音乐人,近几年都不乏摇滚与古典交响的作品及演出实践。

  这种流行与古典的结合,甚至也是国际乐坛的一个传统。像2014年的“格莱美”颁奖礼上,著名摇滚乐队“金属”乐团,就曾经和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有过跨界的合作,而英国殿堂级的歌手斯汀(Sting),在近二十年的音乐生涯里,几乎快要成为一个古典艺人,很多的作品都是和古典音乐艺术家合作完成。

  从这些例子也可以看到,流行音乐人虽然在早期都以感性的作品为起始,以流行和传唱为事业成败的标准,但越到后来,还是会有一些对艺术有追求的音乐人,希望在结构、和声更复杂的古典音乐里得到艺术上的某种升华。

  当然,对于华人音乐人来讲,其实还有另一个使命,即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挖掘和整理。像罗大佑在这张专辑里的《草螟弄鸡公》和《桃花过渡》等作品,就是用一种回溯的方式,进行一种创新的传承,《安可曲》这张专辑,因此也有了经典音乐不断循环的寓意。(爱地人)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