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最后还是陷入单薄的极致善恶,好可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最后还是陷入单薄的极致善恶,好可惜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4-08 09:55

  作者:王恺

  关于《华灯初上》的评论,有几个约定俗成的看法:一是烂尾;二是林心如参演、包括制作的影视作品最扎实的核心,就是玛丽苏情结,所有的男性都围绕着她转,女性也如是——说起来是笑话,但是笑话都是有基础的。因此有人说,这部剧里林心如扮演的萝丝妈妈,与窦漪房的区别就是,萝丝妈妈吸烟,而窦太后并不。

  庸俗的两女争一男

  更多的评论则是围绕着剧情展开,互联网术语给了《华灯初上》一套分析体系,几乎所有的剧情和人物都被定义进去了:雌竞,白莲花,渣男,毒闺蜜,工具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仅仅用互联网的这些常规套路去看《华灯初上》还是委屈了这部剧。这部投资不少、野心不小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不好的作品,也看得下去,至少台剧找到了一条拍摄年代剧的新途径。在灯红酒绿之间,素描出某一个时期的台湾人物,有别致的怀旧感,外加主人公特殊的职业——风月场上的佳人,让这种怀旧显得旖旎起来,分外的好看。

  奈飞之前在台湾拍摄的《罪梦者》也走了一点类似路径,开头也是风月场,穿着白旗袍的范晓萱款款而来,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灯红酒绿意味着经济繁荣,舞榭歌台上演着痴男怨女,都是传奇剧里最基本的元素,编剧至少有了放肆想象的空间。

  可惜的是,《华灯初上》的两位女主,实在是不太像风月场上的花魁,更像是职场上貌合神离的竞争对手。整部剧高开低走,迅速进入了常见的“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什么都坏”的套路中。第一季让人猜疑,谁才是死者;第二季让你过瘾,坏人死了活该。简直是二十世纪初的传奇剧观念,倒让我边看边笑起来。

  开始的设置非常好,两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子,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失学,失婚,其中一位苏庆仪被继父强奸生产,另一位罗雨侬则被丈夫的债务牵连入狱,但两人并没有丧失友情,反而在坎坷之后互相扶持,认真做起了日式酒吧的生意。林心如和杨谨华成长为酒吧的妈妈桑,萝丝妈妈和苏妈妈,相携相帮,颇有最流行的“女孩帮女孩”的意思。

  该剧设置的日式酒吧的背景,让两位女主的职业成为妈妈桑,也符合华语地区观众的口味,污泥之中的不染莲花,并不是随意出卖肉体的女性,而是可以自己选择心仪的对象。很快,第一场冲突开始了,两女争一男的传统桥段伴随着剧情深入,迅速走向剧情核心,男主角在两人之中游刃有余,难怪有观众觉得这就是简单的雌竞,确实是庸俗。

  两位少女的成长,各种坎坷后不离不弃的生活,明显受了《我的天才女友》里莱农和莉拉的影响。在那部小说里,两位野蛮生长的女孩,也有着一位共同的争夺对象——尼诺,但是没有人管她们这种关系叫雌竞。在小说里,莱农和莉拉秉承了分工,莉拉像一个破坏者,而莱农是一个组合者,她组合的是语言,一步步成为作家,莱农越走越远,走入了与莉拉不同的世界,可是天才的莉拉永远只花很少的时间,就能进入莱农的世界,包括对尼诺的引诱,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显然不仅仅是靠美色,更多的,是靠某种摧枯拉朽的天才特征。

  而莱农在这种情况下,去和尼诺的父亲偷欢,意味着某种报复。某种旧街区女孩的凶悍,也意味着旧街区与某种知识社区的神秘联系,一点不让人觉得落入俗套,反倒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感受,也让人对两位女性的成长充满了好奇,可以一路跟踪下去。

  就是因为作者把女性的爱情放入了她们的成长系统,不是简单的恋爱故事,里面就有了人性的回响,耐人寻味。但是在《华灯初上》的系统里,完全没有走这个路线,两位女主的感情发生得莫名其妙,两女争一男的桥段是最庸俗不过的过程。尽管编剧幻想做得复杂,让凤小岳和林心如和平分手后,神速投奔了早已觊觎他的杨谨华身边,但凤小岳始终念念不忘林心如,放弃她是因为真爱她。这种剧情,能不让人觉得女主林心如是货真价实的玛丽苏?

  身边还有个不离不弃的刑警杨佑宁。

  一个慈悲如观音,一个坏得没道理

  接下来的剧情更是为林心如锦上添花,她如此美丽善良,认真对待每一个亏待她的人。原来她的孩子是女友被强奸的后果,她真是义气;酒吧里不服从管束、借巨额高利贷的阿季,她帮助还款;监狱里被欺负的狱友,她文武双全地帮着出头;酒吧里小姐陷入与毒贩的不伦之恋,她善意劝解;对门抢生意的竞争对手、异装癖男妈妈桑陷入危难之中,她也挺身而出,救苦救难。这哪里是日式酒吧的妈妈桑,分明是苦海里的观音,或者说,准备上梁山泊的宋江。

  说她是“道德的化身”太合适了,这么伟光正的人物,和我们《渴望》里的刘慧芳有的一拼。

  而另一女主,杨谨华扮演的苏妈妈,则明显可以拥有更复杂的人性系统,可惜编剧也迅速将之符号化。第一季里,她表现得气度优雅,风情万种,没有男人不为她倾心,男大学生、日本中年商人、好朋友的编剧情人,一一拜倒;出场的每一套套装都精心设计,是酒吧的主心骨,帮助众人走出困境的天才。这么一个复杂人物,本身就应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编剧写到她的时候,是有点想学习“天才女友”里的莉拉的,一个女性的性感,可以与她的内心丰富度媲美。

  但在第二季里,剧情完全走向了反面,原来她才是穷凶极恶的人,坏得毫无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为了衬托林心如的善良,标准的两分法。

  苏妈妈对每个人都施行了疯狂报复,近乎施虐狂。年华已逝的阿季好不容易献身中年日本商人,幻想给自己一条出路,她毫无道理地横刀夺爱;藏毒的小姐被她稍加威胁,缴获了毒品;有着苦难历史,做过妓女的花子,被她斥为土气,恶俗,不配在这里工作,应该回到乡下去当“狗”;连最无辜的大学生王爱莲,也被拍了照片寄给了王的母亲,让对方家庭关系破裂。

  至于闺蜜林心如,则更是她憎恨的对象,不仅要夺回对方帮她养育多年的孩子,还要把收缴来的毒品藏于林的家中,让她以藏毒罪被警方抓捕,简直是坏得丧心病狂。大概编剧也觉得这样的坏需要解释,结果用了拙劣的出身论,大意是她母亲就是邪恶的女性,她自己从小被继父性侵,导致了心理畸形,越是帮助她的人,越要恶意对待。

  这么奇特的坏,其实符合台剧一贯的伦理观,善恶分明,邪恶会遭报应。果然,苏妈妈因为作恶多端,被与她毫无利害纠葛的酒吧女花子一时冲动砸死了,算是某种“恶有恶报”的典型反映。

  我觉得这不仅是台剧的伦理,也是很多东方戏剧的伦理——本着观众很蠢的原理,一定要提供简明易懂的角色给大家,坏的就坏到底,善人则上天堂,把人性的复杂扔在一边,沉浸在伦理剧的甜蜜陷阱里。就像另一部轰动一时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开端的复杂性到了剧情中段变成了只剩下一个伦理问题,就是被害者的母亲到底原不原谅杀人凶手的家属——这个命题被放得无穷大,剩下值得讨论的空间就没有了。

  复杂性被配角做到

  两个主角,塑造得如同两位幼稚的女中学生,这个实在是浪费了剧情的复杂、布景的精美,以及众多配角的卖力演出。不过话说回来,配角的戏倒是复杂很多,也好看很多,尤其是第一季出来,很多人惊叹,表面是一起谋杀案,但写了一群女性的群像,还是很出彩的。

  让人觉得有意思的角色,首推酒吧的阿季和花子。阿季年老色衰,牙尖嘴利,但实际上这种性格是某种对命运的报复,镜头一转,到了她破败的家,年迈的父母对她充满恨意,又依赖她的照顾,几个人制造了一个充满恨的小世界,恨到粗鄙,恨到愚蠢。你看一个镜头就明白了,蓬头垢面的她起床,唯一迎接她的不是早餐,是一串谩骂,你觉得阿季的一切都可以原谅,赌博,赖账,失败得毫无意义。

  后面的一个情节也好,日本中年商人中村最早看上她,是因为她和中村的亡妻有点相似,但编剧并没有走庸俗路线,让两人有情感纠葛,而是让阿季迅速被抛弃,一点没有言情小说的陈词滥调。

  而花子的塑造也有出乎意料的地方。她出身海边渔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主妇,但命运显然选择了侮辱和伤害,让她成了妓女,之后又因为故意伤害自己的淫媒男友而入狱,以至于她出狱后,面对真实的感情也完全不敢接受。

  很喜欢林心如去花子老家寻找她的几场戏,渔村的小家里,墙上挂满了小时候的奖状,花子和父母吹牛说,自己在台北做酒代理,让林心如帮她隐瞒。两人并肩坐在沙发上吃饭,连张饭桌都没有,也可见这个家庭的寒酸,以及他们对花子的期盼。

  这还真是个我们熟悉的背景,不仅发生在台湾,也发生在内地的任何一个角落。花子最后发狂杀死苏妈妈的一场戏,连同她之前刺杀男友的戏穿插剪辑,让最温柔的她多了几分暴戾之色,也是好的设计。

  另两位酒吧小姐,一位为爱痴情,一位寻找成长之路,都与主流社会背离,有骄纵放浪的自我,也是以往的台剧里不太多见的角色。可惜太为剧情服务,少了一些闲笔,当然这也是商业电视剧的必须,闲笔不是必需品。

  吴慷仁扮演的林心如的对手、男版妈妈桑,风骚冶艳,一出场就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台式风情,纯粹是演员的功劳;而护花使者杨佑宁到了剧集最后摇身一变,并不再是正义的化身,而是卖身投靠了黑社会保护伞警察局长,成为警局的新势力,黑白通吃,也是编剧的功力,让善恶对立之中,多了些灰色地带。

  其实整部剧里留下的灰暗之处并不少:遭受了社会各种侮辱、最终奋力反抗的女性成了杀人犯;两人明明相爱,却被各种不可解释的原因弄成不可能;有人用尽力量保护你,但是当你想拯救她的时候,完全无力。生命的无力感一再蔓延开来,角色伴随着这些无力感,有了成长空间,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王恺)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