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丹青光影里探寻百年中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在丹青光影里探寻百年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14 09:35

  作者:于 洋

  作为造型艺术与视觉艺术,美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佳作都凝结着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情感与智慧。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进程,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社会的演进文脉息息相关、相互辉映,诸多名家名作汇成了一条充满魅力与深意的艺术之河。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一经面世即引发广泛热议和诸多好评。节目以影视语言生动、立体地展现美术创作,特别是百余年来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的精神意涵和艺术成就,更呈现了一阕相互交织、诗画辉映的视觉交响,一幅集艺术、历史、社会与文化于一体的全息图景。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中的齐白石作品《虾》(北京画院藏)

  该系列纪录片备受欢迎的现象,处在一个特定时代语境和文化潮流之中。继2021年初开播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成为爆款节目、迅速引发破圈效应之后,2022年总台春晚《忆江南》《只此青绿》及《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美术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节目,都以影视与美术跨界融合作为突破口,共同形成了视听文化与造型艺术融合创新的典范,开启了一个电视与美术跨界互动、紧密结合的时代潮流。

  《美术里的中国》以每集12分钟的时长体量,浓缩呈现一件经典美术作品与美术大家的故事,作品的遴选既根植于影响力、艺术性、社会性等因素,更兼顾到不同美术门类、不同时代、不同题材风格的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经典佳作。在第一批推出的12集纪录片所聚焦的经典作品中,我们能从中看到自然造化的灵动美好:既有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画中的奔马,也有黄宾虹的笔墨夜山、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我们能看到祖国河山的雄壮优美和近代历史的悲壮深沉:既有傅抱石独特笔法的江山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史诗浮雕,也有吴冠中画中粼粼波光间的太湖鹅群;我们还能看到南北各地不同时代的吾土吾民:既有孙滋溪画中天安门前的幸福合影、罗中立笔下令人难以忘怀的父亲,也有靳尚谊笔下美丽的塔吉克新娘、黄胄画里洪荒风雪中踯躅赶路的边疆驼队……每集纪录片都力求拍出画中真味,展现时代深意,也共同呈现了这一电视作品的艺术追求和文化新意:

  其一,情境交融,以视听语言和新媒体手段复原、复活经典画作的真实情境。从雁荡山的灵秀到黄山的奇伟,从宜兴水乡的润泽到西北高原的壮阔,该系列片在“行万里路”的历程中以镜头语言读画,以丰富的实景拍摄和后期剪辑,实现对作品画境及其背后故事的还原与升华,让观众能在走进画境的过程中,近读画面的微观细节、肌理质地,了解作品创作的理法风格,继而走进其背后的人物故事与恢弘历史。

  其二,动静相宜,充分发挥影视表达的叙事手法,让静态画面“动起来”,让美术史与家国记忆“活起来”。该片通过影视化的叙事手段,近距离观照画作并讲述背后故事,或多角度“移步换景”式的“游赏”画中景致,展现画境的多元时空维度;或通过真人“手替”的方式,再现还原画作的创作现场,这些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静态画境所蕴含的丰富意趣,延展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意味与时空质感。

  其三,科技助力,以前沿的数字影像技术辅助呈现美术作品的艺术表达,使这种呈现方式更为立体化、丰富化和完整化。该片将3D建模、XR等技术引入动态画面制作,并在4K高清摄影技术支持下,以微距视野充分呈现作品的肌理质感与原作气息,既是推进“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的进一步实践,又是深化“5G+4K/8K+AI”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更活态展现了现实观展中不可能获得的、贴近作品的景观。

  光影交融,画映百年。在这绵延不绝的丹青光影里,有历史与文化,更有乡土和人情。通过这扇窗,我们得以在百年中国美术经典作品里,看到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感受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家国温情。正是在这一语境中,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连同《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等为代表的一批节目,成为新时代融媒体语境下服务人民、引领风尚、立足时代、指向未来的视听佳作。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