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寻路者》余话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14 16:01

  作者:孙 郁

  青年时代,我徘徊于学问与创作之间。上世纪80年代,我与许多人一样,如饥似渴恶补知识,读过西洋诗学理论,看过古代文章,可就是不能融入其中。因为一些问题意识无法在那些表达方式里呈现,辞章逻辑被什么限定了,结果是表达生硬,思维缺乏伸展的空间。后来到鲁迅博物馆工作,进入一个特殊的环境,慢慢地,我的思想与审美观发生了改变。

  博物馆注重对旧物的陈列,还原场景,再现历史。这个过程自然有思想的投射,但因为以史料为主体,精神是敞开的,不同遗物折射的故事不同,告诉我们的是有宽度的空间。这给我很大的触动,隐隐意识到,比起教条的表达,从基本资料出发的思考与书写,意义更大。之前,自己在概念游戏中待得过久了。

  我所在的办公楼旁有许多藏书,让我颇感兴趣的是《新青年》《小说月报》《语丝》《莽原》《新月》等原刊。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了作家原稿,从旧的纸张间嗅出前人的气息。接触这些旧刊时,会发现那个时代的精神缠绕着多样形态,知识人在困境中,各自走了自己的路。他们之间冲突有之,对话亦多,重要的思想闪动,照出存在的多种样式。而我们的文学史与现代史对于彼时社会的描述,大抵遗漏了什么。

  偶尔也参与文物搜藏、征集,见到了过去没有接触的旧物。比如,曾与林辰先生接触过,看过他的藏书,被许多版本所吸引,才知道做学问最基本的准备是什么。林先生去世后,我与朋友清理他捐赠的书目,翻看一些未见过的刊物,对于过去的文化行迹自然多了心得。他的文章好,与懂得历史文献有关,古文功底非我们这代人所能企及。曹聚仁先生称赞他的厚重,大概就是指文献的功底。我从他的文字中才知道,学问的文学化表达,要有多方面修养。做到此点,要下许多气力。

  研究室有位江小蕙老师,是鲁迅朋友江绍原先生的女儿,她退休后给博物馆捐赠了大量信札。看到鲁迅、蔡元培、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墨宝,似乎感受到那些人互往时的片影,我与几个同事从中理出了些有趣的学术线索。最大的启发是,彼时的学人,样子不一,率性之中,有着传统文人的一面。这些人新旧交错,学问与趣味也有脱俗之美。他们何以丰富了现代学术,其间的蛛丝马迹,亦可视为一种注解。

  真正触动我的是,在博物馆接触的一批文章家。那时候我参与《鲁迅研究动态》编辑工作,负责编辑业务的老师大概受民国杂志的影响,趣味驳杂,不仅有论文,也设随笔、考据和译文板块,能看到老一代作家楼适夷、黄源、梅志的短文,许多都值得反复咀嚼,还有一些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的文章,像唐弢的学术随笔、林辰的考据短札、姜德明的书话,都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他们的书写,延续了鲁迅那个时代的遗风,在领悟社会与解析思想时,保持了汉语的温度。

  看这些人的文章,震动之余,也反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们不会那样表达?后来又认识了汪曾祺、张中行等前辈,才慢慢知道汉语的多种路径。从材料出发,思考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是博物馆系统和非学院派作家的一种本领,五四遗风有魅力的地方,大概也包括这些。

  许多年间,五四那代人一直吸引着我,研究新文化社团的思想,用去了我许多时光。不过,因为基础较薄,阅历有限,对于那代人的理解有着诸多障碍,最初几年一直不敢下笔,思想与材料尚无法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这本《寻路者》的主要文章,是友人催促的结果。有一次遇见时任《十月》主编的王占军先生,他请我开一个专栏,谈谈五四那代人。我知道这是对于我的信任,便随口答应了。后来才知道,要处理的难点比想象要多,于是一写就是两年,大致留下了当年思考的旧迹。那时候白天忙于行政杂事,晚上伏案写作,却并不觉得疲劳。以感性的方式面对史料,能够发现诗意的存在。五四那代人,有真纯之气,驻足那些旧迹时,不仅有思想的洗礼,也受到了美的灵光的冲击。

  那代人的不同道路,对于后来人的影响至今未消。我发现,将这些前辈看成“寻路者”也许更符合实际,因为他们都是不同路径的开辟者。鲁迅的抵抗之影、陈独秀的孤傲之气、老舍的京味之音,还有巴金的超俗之韵,撕裂了旧的词语之衣,古老的汉语涌出了新浪。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春水的涌动,所至之处,绿色泛波,花香飘动。面对这些遗产,有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

  写新旧之际的文化人与社会思潮,有不同的办法,我希望能够将彼时的学术趣味进行文学化的表达。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中就是这样处理记忆的,不过他是对亲历岁月的反观,有温度与爱憎。我们追踪那段历史,总还有隔膜的地方,倘不是深潜在资料里,贴近文本来描述旧影,总还是隔靴搔痒。避免这种局限,就不得不放弃以往的写作方式,调整叙述语态。而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正是确立自己思维方式的一种跋涉。我们说写作不都能看作是一种游戏,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比如写未名社的那一篇,事先看了一些材料。鲁迅为韦素园写的碑文,也在博物馆的资料室里。看那些同人们办的杂志,刊发的多是俄国文学的译文,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安德莱夫,文字都有些苦涩,思想性的部分透出译者的追求。比如李霁野所译《文学与革命》,是鲁迅催促而成的,几位青年不幸因之入狱。那时的文学活动,并非都是闲适的产物,他们还是怀揣着梦想的。我们的老馆长李何林先生是未名社后期人员,他偶尔和人谈起青年时代,一方面是革命,一方面是文学,生命呈现着燃烧之状。李先生一生追随鲁迅思想,与时风一直有着距离。馆里的老同志受到的影响很大,以致单位的风气仿佛也散出未名社的一些味道。

  五四之后新知识人,有许多是精神的冒险者和引领者。我在描述巴金的时候,重点谈及他精神品位中圣洁的形影,从巴金纪念馆得到的图片与手稿复印品中,可体味到他纯然的一面。他在鲁迅启示下的寻梦之旅,对于世俗化的读书人无疑是一种拷问,描述这样的作家,也是一次自我教育。虽然巴金的矛盾与缺陷影响了他的深度,但那种不断与灰暗决裂的跋涉,也正是世俗之人最缺少的勇气。

  人的一生,走路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沿着前人铺成的路而行,不需要思考,传统的士大夫是这样;一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或遇到丛葬,或碰见沟壑,这需要探索精神和毅力,五四那代知识人,有许多是这样的状态。现在回望这些寻路者,描述他们,许多时光深处的遗存,只变成了几许片影。满足于片影的捕捉是不够的,微茫之间,亦有非同寻常之意。细细体察,那些片影下是无数坚毅的足迹,它们述所由来,道其所往,是一条迷人的精神之图。坦率说,写透前辈的形影,并不容易,要悟懂他们,也许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