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部古籍告诉你,南京是怎样“长大”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这部古籍告诉你,南京是怎样“长大”的

来源:新华日报2022-04-16 10:35

  作者:于 锋

  古都南京拥有将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从春秋时期长江和秦淮河交汇处的蛮荒原始森林,到14世纪末竣工的堪称“世界第一大城垣”的大明都城,这座城市犹如一颗种子,在长江之滨长成参天大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不同年代,她是如何“生长”的?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所推出的《江苏文库》中,人们能找寻到答案。《江苏文库·史料编》收录出版了明代文人陈沂编著的《金陵古今图考》,书中16张历史地图,犹如16张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拍照”,记录下城市变迁的跫音。

  陈沂(1469-1538),祖籍宁波,世居南京。陈沂诗文书画皆精通,与当时另外两位著名文人顾璘、王韦合称为“金陵三俊”,皆为当时南京文坛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有《拘虚集》《金陵名山记》等诗文集传世。同时,陈沂也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作有《金陵世纪》《献花岩志》《南畿志》《金陵人物志》《山东通志》等史志类作品,《金陵古今图考》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明正德十年(1515),陈沂参与修编南京的地方志书《应天府志》,同时编绘了一部地图集《金陵古今图考》。在序言中,他写道:“予家三世居南都,虽历览京阙之胜,莫考前代。乙亥岁,京尹以府志属笔,细绎旧史,博洽群记,参互考索,乃有得焉。因即所知,复私创为图,凡十有六。”他充分参考了明代之前的《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南京地方志书,对各个时代南京城市面貌进行探索,精心绘制成16幅地图,再现南京的变迁轨迹。

  16幅地图,包括反映不同朝代城郭全貌的《吴越楚地图》《秦秣陵县图》《汉丹阳郡图》《孙吴都建业图》《东晋都建康图》《南朝都建康图》《隋蒋州图》《唐昇州图》《南唐江宁府图》《宋建康府图》《元集庆路图》《明都城图》;展现明代整个应天府全境状况的《应天府境方括图》;描绘明代南京境内重要山峦、江河的《境内诸山图》《境内诸水图》;将南京历代重要的宫阙、官署、寺庙、胜迹纳于一图的《历代互见图》。陈沂对每一幅图均作了详细说明,图文并茂,周详清晰。

  在《吴越楚地图》上,如今的南京主城区还是一片空白,山岗间零散分布着吴“固城”、越“长干城”、楚“金陵邑”“平陵县”等几个先秦时期的城邑。图上“聚宝山”(雨花台)西北处的“越长干城”正是著名的“越城”。陈沂写道:“元王四年,越勾践用范蠡谋灭吴,将图楚,称伯江淮,乃筑(城)于金陵长干里,以疆威势。城周二里八十步,在今聚宝门外长干里,俗呼越台即其址。金陵有城邑,自此始也。”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被视为南京建城史的开端。近年来,南京的考古工作者在雨花路西侧发掘出越城的遗址,颇有收获,足以证明越城的历史方位与《吴越楚地图》上的标记几乎一致。

  南京在东汉末年迎来了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不久就迁都到建业(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展开,这一变化充分体现在《汉丹阳郡图》和《孙吴都建业图》的对比上。前者图上,今天的南京主城区几乎空白。后者图上,作为东吴都城的建业已显示出严谨的城市布局,分为宫城和都城两重,其核心是作为皇宫的太初宫,都城南大门为宣阳门,位于今新街口一带。宣阳门以南至朱雀门为御街驰道,两侧是中央官署和驻军营房。朱雀门外秦淮河两岸则分布居民区和商业区。建业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对宫城区、苑囿区、官署区、市场区均有明确规划。这一城市规划对后世影响深远,从《金陵古今图考》收录的《东晋都建康图》《南朝都建康图》上可看出,东晋、南朝大致沿用了孙吴建业城的规划,“虽时有改筑,而其经画皆吴之旧”。

  明代初年定都南京,南京迎来又一次城市建设的高峰。《明都城图》反映了这座“世界第一大城垣”布局谨严,雄伟壮丽,从外向内分为外郭城、都城、皇城、宫城四重。与六朝、南唐皇宫的选址迥然不同,明代皇宫位于都城内东侧,整座城市被分为皇宫区、商业区、军事区等不同区域。凝视着这张密密麻麻的古地图,明代南京的繁华跃然眼前,不禁使人想起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南京后发出的赞叹:“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

  《金陵古今图考》自明正德十一年(1516)刊刻后,始终受到学界高度重视。近代史学大师柳诒徵先生对《金陵古今图考》评价颇高,认为其“已可考见金陵建置沿革”。(于 锋)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